中国书法家 卫天亮 毁我塑我---------卫天亮
卫天亮,字拙然,号今是居。
1957年4月生于山西夏县。
大专文化,中共党员,夏县政协委员,系中国书法协会会员。
1994年修学于中央美术书院书法研究室。
作品曾获国际书展铜奖,入选全国第六、七届中青展、全国第一届行草展、
全国当代书画家精品邀请展,
参加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展。
..更多去博宝艺术家网
前年,在凤凰大酒店书法家的雅集中,卫天亮正在挥毫泼墨,毛笔的笔头却与笔杆一分为二。我和书案四周的书家们都有些猝不及防,愕然,卫天亮却没有抬头,顺手放下笔杆,用手指捏起了这个不安分的笔头,不慌不忙地写了下去,直到完成。
“好!”掌声四起,满堂喝彩。
卫天亮抽身、擦手,脸上依然是淡定从容的神情,目光依然平和幽远。
最早知道卫天亮,是从同事卫兵的口中。他俩都姓卫,都是夏县人,都是青年书法家,我想大概是卫夫人的同宗后人吧。卫兵曾对我说,卫天亮的书法,传统功力颇深,1994年去中央美院进修后,书风一变:汪洋恣肆,粗服乱头,大有“京派”的意味。
醴泉有源,芝兰有根。书法风格的变化,是要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和深厚基础的,卫天亮显然具备了这一点。见《卫天亮书法集》中毛泽东词、苏东坡诗。卫天亮在书法艺术传统沃土中扎根既深,生发不出自我的风格面貌,在挣扎突围之际,修学于中央美院,抛弃了传统藩篱,初步打造出全新自我。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不仅是卫天亮面临的课题,也是二十一世纪电脑键盘时代每一位书法家都在苦苦思索的难题:含蓄蕴藉、温尔文雅、不激不厉的传统书法艺术风格在多媒体后现代各种艺术形式百花竞放的今天,到底有多么强盛的生命力?个性鲜明、充满张力、富于视觉冲击,吸引欣赏者细细品味,未尝不是书法艺术与当今社会的一个契合点。
卫天亮在河东书坛率先舍弃自我,以狂放洒脱引起书界关注和思索……
大概是去年初夏,几位同事专程到夏县拍摄《河东英才》电视专题片“卫天亮专访”,我因故未能同行。事后他们转送来卫天亮赠给我的五言对联:“寄情翰墨林,游思竹素园。”另赠一本《卫天亮书法集》,遂得以饱览卫天亮书法艺术的全貌。
《卫天亮书法集》的装帧设计十分优美:封面封底是朱红色,就是天亮时太阳沉着而温暖的那种颜色,毛笔签名“天亮”与篆章“卫天亮”在封面的朱红色中若隐若现,意境深邃。用纸,印制都颇为精良。王镛先生的扉页题字为作品集增色不少。
《卫天亮书法集》中共收录作品二十三幅,真草隶篆四体都有,以行草居多。堪称代表作的是六条屏和八条屏的毛泽东诗词。
《沁园春.雪》墨气淋漓,笔走龙蛇,很见功力;《水调歌头.游泳》行笔更为迅疾,线条更有质感,全篇一气呵成,读来心潮澎湃。
我最喜欢的两条横幅“清远”和“崩云裂石”可能是因为版式横排的原因放在了集子最后,位置不太好。这两幅书作都写出了字面表达的意境,是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
隶书斗方“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也很有意趣,颇耐寻味。
卫天亮的书法艺术由这本书法集做了一个小结,十年磨一剑,剑走空灵,意态凝重。相信卫天亮还会把这柄“霜刃未曾试”的宝剑投入烈火熊熊的熔炉之中,重新锻造出“号令天下,莫敢不从”的屠龙刀或者倚天剑,挥洒出更能博得掌声四起满堂喝彩和书法艺术天地。
毁我塑我,与卫天亮共勉。
博宝声明:博宝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