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姓疮痍泪 千秋父老歌

2013年06月23日 | 阅读:1105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纪念杜甫诞生1300周年

  陶武先

  在杜甫诞生1300周年之际,深切缅怀、纪念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倾慕承继,也是对杜甫民本精神的光大弘扬。

  杜甫“平生最萧瑟”。他生于官宦世家,长于开元盛世,七岁“缀诗笔”,少年“出游翰墨场”,成年漫游吴越,后应试不第,又北游齐赵,“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天宝五年(746年),诗人满怀“立登要路津”的期冀来到长安,却仕进无门,十载滞守,“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安史之乱,杜甫避走三川,陷贼逃难,奔窜惊危,“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虽官封左拾遗,却因疏救房琯,直言进谏而遭贬。乾元二年(759年),他弃官华州,“漂泊西南天地间”,流离秦蜀,栖迟夔峡,飘蓬沅湘,病死孤舟,时年59岁。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公元759年,杜甫辗转来到成都。他中晚年大多生活在兵戈扰攘和贫病交加之中,但却在江山形胜的四川度过了相对安定的时光。公元760年春,杜甫卜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种竹植树,结庐枕江”,名为“草堂”。公元764年,剑南节度使严武表其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严武死后,杜甫乘舟东下,迁居夔州,前后又度过了四年的艰难岁月。羁留巴蜀期间,杜甫留存的诗作占《杜工部集》存诗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2,为后世留下了天机云锦、气象恢宏、厚重朴茂的诗歌遗产。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杜甫诗歌创作的重要开拓期和艺术丰收期,没有流寓巴蜀九年的生活,便难有如此沉郁丰厚的杜诗。

  “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3杜甫就是这样一位深受后人尊崇和景仰的伟大诗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4杜甫其人被尊为 “诗圣”,其诗被奉为“诗史”。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以“仁者爱人”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民本思想,是志士仁人最鲜明、最崇高、最完美的精神追求。杜诗之所以千百年来长诵不衰,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所体现的爱国爱民精神、忧国忧民情怀。

  杜诗,是一部纪实民生维艰的长卷。自古以来民生民瘼就是文艺创作的重要主题。杜甫处于唐朝由盛变衰的板荡时期,战乱的时局把他卷入颠沛流离中。兵革不息、民生凋敝、生活困窘,使他物质地位接近民众、思想情感融入民众、诗歌创作聚焦民众,生动而深刻地记录了战乱、兵役、饥荒、苛捐等带给民众的苦难。“三吏”、“三别”的愤怨,“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的萧疏,“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的惨凄,“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的悲怆……成为那一个时代民生多艰、灾难深重的真切写照。

  杜诗,是一曲为民泣血呼号的悲歌。在中国古代诗史上,像杜甫那样投入血泪情感、表现民生痛苦是罕见的。他长歌当哭,挥泪成珠,“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不仅对征夫戍卒、寡妻弱子、仆役渔樵的悲苦命运感同身受,充满恻隐仁爱、寄予深切同情,而且椎心泣血、伤时忧国、为民请命。他悲叹“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呼吁“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呐喊“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祈愿“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谏言“几时高议排金门,各使苍生有环堵”……在峻夺人魄的现实批判中关切民情、呼号民生。

  杜诗,是一把考量社会良知的标尺。大家传世作品是浓缩人间征象、透视社会脉络的镜子。作为诗人和儒者的杜甫,他将个人的情志与国家的命运、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把整个生命“投入于对时代无可奈何的责任感里”5。从皇帝身边的谏臣到野果充饥的流民,从放荡轻狂的公子到杖藜叹世的野老,无论穷达贵贱,他都不改深厚炽热的济世爱人之心,表现出博大沉雄的精神境界。他抨击权贵、鞭挞黑暗,揭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反映“万姓疮痍合,群凶嗜欲肥”。他嫉恶刚肠、直言无畏,疾呼“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愤叹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他己饥己溺、仁民爱物,尽管“幼子饥已卒”仍“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尽管“平生无饱饭”却“枣熟从人打”、“减米散同舟”、“拾穗许村童”……千百年来,杜诗像一把尺子考量着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的社会良知。

  “拾遗苦被苍生累,赢得乾坤不尽愁。”6没有深沉的爱国精神、博大的民生情怀,也就没有诗人光耀史册的煌煌巨作,更难有千古不朽的“诗圣”地位。杜诗具有穿越时空的巨大力量,其影响不仅是文学的也是社会的,不仅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不仅是中华的也是世界的,千载历史的回音壁上,崇杜之声不绝嗣响。

  今天,我们纪念杜甫、缅怀诗圣,就是要感怀他“泣血迸空”的真挚情感,弘扬他“请为父老歌”的血诚道义,秉承他“穷年忧黎元”的民生情怀,践行忧国与爱民相统一、忧患与担当相联系的爱国精神。把文化触角深入社会发展,把行为取向融入社会民生,把“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植入社会实践。谋求民众福祉、促进成果共享,努力构建公正、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在推进民富国强、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肩负起不同社会角色的应尽责任。

  这,当是对诗圣最好的纪念!

  1唐·杜甫,《羌村三首》·其三。作者为感谢本村“父老四五人”登门问候,“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本文中“父老”意指民众。

  2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三章·杜甫与中唐诗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3原苏联·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1958年。

  41953年4月,郭沫若为时在筹建的杜甫草堂纪念馆所作楹联。

  5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6明·陈献章,《吊杜公墓》。

  (原标题:万姓疮痍泪 千秋父老歌)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