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言氏鼻祖松筠生平记载

2013年07月24日 | 阅读:1046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松氏

松筠(公元1751~1835年),蒙古族,玛拉特氏,字湘浦;蒙古正蓝旗人。著名清朝大臣、学者、诗人、史学家,蒙古族言氏鼻祖。

松筠其人廉直坦易,脱略文法,不随时俯仰,屡起屡蹶。清嘉庆年间官至武英殿大学士,逝世后谥号“文清”。

松筠一生疾恶如仇,在权臣和珅面前从来不屈服,所以就被久留边远地区任职。

松筠自二十多岁开始,一直为清廷供职,前后共五十二年。历任笔帖式、军机处章京、梅林章京、军机处大臣、将军、钦差大臣、总督、户部尚书及武英殿大学士等职务。

松筠人们称他为松公,公为尊称。清乾隆年间松筠以理藩院笔帖试起家,是清朝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元老,累官至大学士。在清嘉庆、道光年间任热河都统期间,除在热河任职外,还曾任户部银库员外郎、国史馆副总裁、吉林将军、工部尚书等职。据有关史料记载,他曾多次随乾隆大帝来热河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因松筠本人为蒙族人,熟通蒙古语和汉语,他在皇帝身边担任蒙古语和汉语的翻译人员。另还有记述: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他曾随乾隆皇帝来热河参加过接见英国特使马戈尔尼使团的活动。

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农历4月,松筠出任兵部尚书,随嘉庆皇帝巡幸热河回銮时,夜宿滦平县境内巴克什营行宫时,自己的兵部大印被盗,为此,嘉庆皇帝十分恼怒,把松筠降职为本旗骁骑校。但后来因松筠政绩突出,又复出委以重任。

据史籍《满洲稗史》一书中称,松筠在“为清一代大臣中,群雏之鹤也”。为什么这样评价他呢?究其原因,其人“不阿权势,事当言者。”就是指松筠不怕权贵,敢于提意见。所以,他在官场中屡起屡蹶,多次被罢官,又复职,又被罢官,又复职。松筠虽多次被罢官,但都不气馁,也不闹情绪,仍恪尽职守,忠心耿耿为朝廷效劳,直到七十多岁还以员外郎的身份在上书房行走。他这种不服老的报国精神,深得皇帝的赏识。在松筠八十岁大寿时,清道光皇帝曾亲笔书写“耆龄锡 ”匾额,并手书“福”“寿”各一幅赐赠松筠。

松筠为人性格开朗、幽默、诙谐,擅长书法、绘画、诗词,并喜酒。有些清史书籍上记述他不少轶闻趣事。道光十五年松筠病逝。道光皇帝特加恩晋赠太子太保衔(从一品)赐祭葬,谥文清,入祀京都名宦祠。

松筠在供职期间,做了很多对民众有益的事情。

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4年),当松筠担任吉林将军时,曾率领州府官员,亲监灾区,开仓赈济,得到了灾区人民的热烈拥戴。

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松筠调任伊黎期间,大力支持垦荒,在辉远、辉宁二城周围修渠引水,为当地居民进行农业生产提供土地、籽种、农用工具以及车马等。在短短几年内,开垦了六万四千多亩荒地,发展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

松筠在后来担任两江总督时,亲自到运河考察并指挥建造水船、清理了河道,为南北运输做了巨大的贡献。

松筠的一生,多半时间都是在边疆度过的。这期间,他不仅为边疆人民办了很多实事,而且也为清朝的边事做出了很大贡献,清史评价他“为民求利,举国扬名,边事功绩卓著。”

除此之外,松筠还利用业余时间著书立说,创作了不少有价值的历史、地理方面的著作。他所撰写的《安抚地区记事诗集》于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出版,该书以八十一首诗歌组成,比较系统地记述了清朝时期蒙古民族的历史状况,详细记载了当时蒙古民族的各个部落、政权、经济、法律、宗教等与满清政府之间的关系。

松筠在西藏供职期间,曾写了一篇以《招抚吐蕃简图》为题的文章,这篇文章分别于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三次出版,由此可见其重要性。

松筠在史学上的造诣也颇高,而且有不懈的意志。他在伊犁执政的时候,利用十多年的时间,积累了大量的资料,编写了十二卷本的大型著作《绥服纪略》,以及《西藏巡边记》、《藏宁路程》、《两招记行》、《西招审隘篇》、《西招秋阁记》、《秋阁吟》、《新疆识略》、《藩国览要》、《新疆疆域总叙》、《西陲总统事略》、《卫藏通志》、《西招图略》、《西招图说》、《西招记行图诗》、《镇抚事宜》等。

清道光四年(公元1835年),清朝学者、诗人、史学家、一代权臣松筠逝世,终年八十四岁。

松筠的裔孙大多从事了文化艺术事业,例如他的玄孙言菊朋,号仰山,是京剧言派艺术的创始人;元孙(弟孙)言少朋,工老生,是京剧大师马连良的弟子,妻子张少楼亦工言派;元孙言小朋,原工武生,后从事电影事业,是著名电影演员王晓棠的丈夫;元孙女言慧珠,工青衣花衫,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弟子;元孙女言慧兰,评剧演员,是京剧四小名旦之一陈永玲的妻子。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