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近代中国的十位商人:盛宣怀亦官亦商第一人

2013年05月24日 | 阅读:588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盛宣怀至今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除了他一手创办的几所大学在校庆时提起他,其他时候他大多被遗忘。这让人不禁感慨历史的烟尘有多么厚重,竟可以掩盖那么多并不遥远的沧桑巨变。

  胡雪岩的故事因为近年来小说和电视剧的缘故而变得十分走红,俨然是“红顶商人”的代名词。其实盛宣怀和胡雪岩是同时代人,但和盛宣怀比,胡雪岩的顶戴未免嫌小一些——至少胡雪岩还不足以像盛宣怀那样直接导致了清王朝的最终崩溃。1910年初,担任邮传尚书的盛宣怀宣布铁路收归国有,引发了“保路运动”,进而引燃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由于民间资本不愿再忍受政府“与民争利”的垄断做法,民族资本家被推向了孙中山的阵营,并诉诸武力改变现状。随着清廷的覆没,盛宣怀受到谴责,东渡日本,几年后在上海去世。他给盛氏家族留下了富可敌国的惊人家产,一度成为晚清首富,财产甚至超过了李鸿章家族。

  从去世那一天起,盛宣怀就成为一个难以盖棺论定的历史人物。如今的历史教科书很多都没有关于他的详述,但是几乎所有的历史书都详细地介绍一本叫做《盛世危言》的书。这本书的作者是盛宣怀的副手郑观应,记录的是他如何协助盛宣怀整顿轮船招商局,创办中国电报局、电话局、纺织局、中国铁路总局,并拯救濒临破产的汉阳铁厂、芦汉铁路。毛泽东曾说过:“我读了一本最爱读的书,《盛世危言》,该书的作者都是主张革新的老学者们,是他们认为中国积弱的原因是因为缺少西洋的工具:铁路、电话、电报、轮船等,并想将他们介绍到中国来。而《盛世危言》也引动我走出韶山,到长沙读书的愿望。”

  盛宣怀一生主要致力于洋务企业。他比张謇年长,两人还有些瓜葛。他们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是在张之洞、李鸿章的洋务大旗下成长起来的早期企业家。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张謇大部分时间游离于官场外围,而盛宣怀始终处在权力中心,官至一品大员。如果说张謇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那么盛宣怀就是亦官亦商的官僚资本第一人。

  作为商战和政治工具的电报

  盛宣怀虽然看起来像一个旧式官僚,但对先进的事物却有兴趣,也有判断,这不仅导致了胡雪岩直接败在了他的手下,甚至巩固了他的政治地位。

  盛宣怀字杏荪,号愚斋,1844年出生于江苏常州府武进县龙溪。盛家世代官宦,盛宣怀的父亲盛康曾先后任湖北、浙江的道员。按照这个家族的传统,盛宣怀应该通过科举,求功名,入仕途。但是他自从22岁童子试之后就屡试不第。三次落第之后,盛宣怀放弃了科举之路。1870年,他在李鸿章幕僚杨宗濂的推荐下,投在李鸿章麾下,任行营内文案兼充营务处会办。由于盛宣怀的父亲与李鸿章私交深厚,盛宣怀从此得到李的器重,第二年便升到相当于知府的官职。

  鸦片战争,五口通商之后,英、美、法等国数次要求在中国建立电报线,均被清政府拒绝。但到了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对列强的设线要求开始无力招架,勉强同意设线,但是规定“电线沉于海底,其线端不得牵引上岸”。当然,英美各国自然对清廷的规定置若罔闻,不仅设海底线,而且架设了岸线。当时中国的官界和商界都萌发了自建电报的想法。其中便包括盛宣怀与胡雪岩。而他们的后台,分别是李鸿章与左宗棠。当时左宗棠被委派为两江总督。在他即将赴任时,胡雪岩提出:“左公可知李鸿章打算办电报的事?左公不日将去两江,何不也试一试,压一压他的气焰也好。”

  左宗棠于是上奏折,提出开办电报和通商救国的要求。李鸿章探得风声,很是着急。盛宣怀宽慰李说:朝中对电报的事一直犹豫不定,王公大臣和各地巡抚都认为电报必惊民扰众,变乱风俗;左宗棠猛一出头,自然成为众矢之的;等争议的风头过了,我们的准备工作也就绪了,然后去争取朝中的同意要容易得多。而与此同时,盛宣怀带着李鸿章的亲笔信悄悄前往上海,请太古轮船公司总经理郑观应出山,共商办电报之事。

  正如盛宣怀所料,清廷为了电报一事争吵不休。慈禧认为当务之急是从日本手中夺回琉球群岛,电报之事还是从长计议。左宗棠只得空手南下。胡雪岩暂时办不成电报,便将全副精力投到茶叶、丝绸生意上去。而郑观应看了李鸿章的信,大受感动,离开太古,与盛宣怀一起,开始了办电报局的准备工作。盛宣怀请示李鸿章后,先在大沽北塘海口炮台与天津之间架一条短途电报线,小试牛刀。

  天津的电报线架成后,李鸿章请醇亲王等朝廷显要亲临试验,评议很好。李鸿章这才正式奏请,并很快得到批准。1881年盛宣怀被清廷正式委派为电报局总办,主持电报局。又创办电报学堂,培养技术人才。1882年,英、法、美等国商人准备成立万国电报公司,架设上海至香港的水线,垄断利权。为了阻止这一电报网的建立,盛宣怀游说各地商人自行建设沿海口岸的电报线。他还移用了手中矿业的资金来铺设上海至广东、宁波、福州、厦门等地的电报线。随着电报网络的建立,盛宣怀掌控了全国的信息命脉。而随后他利用电报信息所实现的商业和政治行动简直堪称“信息不对称”的精彩演绎。

  1883年法军进攻驻越南的清军,中法战争爆发,清廷命左宗棠领战。左宗棠每次征战都需要大笔资金做后盾,而胡雪岩则是左宗棠幕中的筹款高手。此次中法交战,胡雪岩自然又要奔走一番。李鸿章和盛宣怀趁此机会重创胡雪岩。

  胡雪岩常年囤积生丝,垄断生丝市场,控制生丝价格。随着电报成为商业通讯的重要手段,盛宣怀所掌控的电报系统使胡雪岩在各地的买卖情况一览无余,这些商业情报帮助盛宣怀完全掌握了先机。胡雪岩5年前曾代表清政府,以私人名义向汇丰银行借款650万两,约定期限7年,每半年还一次,本息约50万两。1882年他又帮助清政府向汇丰银行借了400万两。清廷承诺,这两笔款子都以各省的协饷作担保。虽然真正使用这笔款项的是清廷,但经手人却是胡雪岩,洋行只认定胡雪岩为债务人。这笔借款每年由清廷以协饷的方式来补偿给胡雪岩,通常每年的协饷一到,上海道台府就会把钱送给胡雪岩,以备他还款之用。盛宣怀此时找到上海道台邵友濂,直言李鸿章有意缓发这笔协饷,时间是20天。邵友濂属于李派,虽然畏惧左宗棠,但料想缓发20天没有大碍,就照办了。

  这20天对胡雪岩的打击可谓致命。盛宣怀早已向洋行放风,说胡雪岩的资金即将告罄,造成洋行的焦虑,纷纷向胡雪岩催款。左宗棠此时远在北京军机处。由于事出突然,胡雪岩只好从自己的阜康银行调来80万两银子,先补上了这个漏洞。胡雪岩也认为清廷的协饷总归会发放,不过是晚发20天而已。然而盛宣怀却通过电报,对胡雪岩一切调款活动都了如指掌,当估计胡雪岩的银子已经陆续调出了阜康银行,正是空虚之际,就放出风声,造成阜康银行提款挤兑风潮,直接导致阜康银行倒闭。胡雪岩不久即忧愤而死。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