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申氏文化 源远流长

2014年02月17日 | 作者:百姓通谱网 | 阅读:1099 | 来源: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申氏文化

  近日,由广府生态文化园区、广府(申氏)文化研究学会共同举办的“广府(申氏)文化研讨会”在永年举行。河北省民协主席、中国民协副主席、河北省文联副主席郑一民,有关专家学者,以及省内外申氏宗亲代表百余人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对申氏宗族追根寻源,对申氏文化的祖史宗源,进行了梳理、挖掘,并对其研究价值和意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锅片申”的传说 

  永年申氏乃一门望族,经过600多年的发展,申姓遍布冀南大地。申姓家族中世代相传着一个关于“铁锅申”和“锅片申”的故事。其太始祖为元顺帝胞叔,名曰王景。1368年,朱元璋起兵亳州。明兵北上,元顺帝逃离大都,北抵和林,元裔被明兵杀戮殆尽。作为元朝遗老、皇亲国戚的曰王景,为保一家老小的性命,携带家眷迂回山西绛县,避兵屯留。 

  曰王景有十八个儿子,依次为文秀、文端、文正、文美、文信、文平、文智、文惠、文法、文亮、文俊、文雅、文临、文翰、文简、文瑞、文宪、文义。另外还有六个女儿。为存宗嗣,曰王景把18个儿子叫到跟前,告诉他们以后将自己的姓氏都改为申姓,并命人持自家的一口铜锅砸为十八片,曰王景自己在锅片上按大小排序写上号码,并按印记,以便后人相见时以此为证。曰王景命众子各执其一,分散逃生,又命四子文美暂留绛州,看护家院,自己与长子文秀逃至河北沙河县西山区隐居。这就是后来“铁锅申”和“锅片申”的来历。从此,也诞生了一个新的姓氏“申”姓。 

  遍布各地的申家人 

  为躲灾避难,申氏族人随着逃难的人群,四散逃亡。后来,山东、河南、江苏以及河北南部的威县、内丘、沙河、涉县、磁县、武安、永年、魏县等地,都有了申家人的身影。 

  曰王景公率长子行至沙河县城西隐居下来后,因曰王景身居爵王,初封晋王,后改封潞王,故曰王景隐居的村庄后改称为三王村。长子文秀居住在离曰王景村北二里许的一个村庄,因申姓日繁,现称为上申庄。 

  留守山西绛县的曰王景四子申文美,躲过兵乱之后,渐渐过上了安定生活。到明洪武年间,他的儿子申庸长大成人,并高考及第,被授封为山东掖县县令,赴山东上任途经永年明山,看这里山川秀美,是块风水宝地,又想到申氏家人多在冀南,便于日后寻找,遂产生了定居此处的念头。于是他辞掉官职,在石北口柴家庄置买田院,又在大油村开馆授徒,并自择茔地于大油村村南,到绛县背来父亲申文美遗骨,安葬于此。 

  申庸定居石北口柴家庄后,教育子孙以宽厚仁德、忠孝节义为本,广交乡里好友,日益兴旺发达。后来柴氏家族日渐衰落,不久便一起外出谋生,之后,柴家庄村改名为申家庄村,现村中居民均为申氏后裔。 

  经近年来寻根问祖,申氏后裔多数都找到了下落。曰王景二子申文端后裔在今石家庄井陉县申家岭村,三子申文正、七子申文智后裔在武安市矿山村,八子申文惠后裔在邯郸魏县一带,九子申文法后裔在今邢台市威县一带,十六子申文瑞后裔在今邢台市内丘县,十七子申文宪后裔在磁县申沟村,十八子申文义后裔在涉县神头村一带……   

  整理出版《永年申氏遗书》 

  永年广府古城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的宗族文化、军事文化、商业文化、太极文化等相互融合,组成厚重且丰富绚烂的广府文化,其中作为其重要脉系之一的永年申氏文化,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很高。 

  申氏一族自元末明初迁至永年以来,宗源祖史脉络清晰,传承有序,历代英才辈出,明末清初申佳允、申涵光父子犹为突出。申佳允官至明崇祯太仆寺丞,为官清洁廉正,历迁每地皆政绩卓著,史评“治行卓异”,且性忠烈,明亡以身殉节,其至忠至诚之德为世人所称道;其子申涵光为“畿南三才子”之一,《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文苑一》记载:“人号为‘广平三君’……涵光为诗,吞吐众流,纳之炉治”,名扬河溯文坛,著有《聪山诗集》、《荆园进语》、《说杜》、《性习图》、《义利说》等,部分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有很高文学价值,且其所著许多时政论述成为现代研究明清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清顺治十三年,府、县受诏在广府城内划地三亩有余建申氏祠堂,申氏父子皆名垂青史为后人敬仰。 

  据与会专家、河北教育出版社原社长、总编邓子平讲,申氏文化博大精深,无论在我国文学史上,还是思想史上都有着很高的地位。申涵光是明末清初文学大师,属于和溯文学派的核心人物。为继承民族传统文化之精华,目前已挖掘、整理《申氏遗书》37卷,可谓一部地方文化的百科全书。申氏文化是我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是邯郸亟待开发的、潜力巨大的精神和文化财富。 

  郑一民说,宗族文化是中化民族文化的重要血脉,宗族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稳定社会关系,传承民族优秀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申氏文化所倡导的忠孝思想、诗书传家思想,都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品质。申氏文化是永年的骄傲,邯郸的骄傲,也是河北的骄傲。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