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嘉余 - 少年追求
戎嘉余,1941年12月7日出生于上海,1958年高考填报志愿前,他的哥哥戎嘉树(早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长期从事花岗岩研究)从前苏联考察地质归来回到上海,与他一席长谈影响到他的一生。戎嘉余朦胧地意识到地质工作对于祖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性,野外工作的艰辛与乐趣。他决定报考地质院校,填报的第一志愿就是北京地质学院地质测量与找矿系。从跨进学院大门,开始了他的地质生涯,从而注定了要与大山打交道。
在北京地质学院,老师们教给他许多知识,最重要的是怎样培养成一个有建设时期游击队员素质的大学生:一方面要学习地质知识,有独立工作和单独在野外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进行思想和意志品质的磨练和考验,在艰苦的环境中有不怕困难、能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还在他上一年级的时候,在测量学陈老师和普通地质学丰茂盛老师的带领下,他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香山测量和周口店地质填图实习,学到了不少基础知识,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老师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以身作则的榜样使他懂得了野外实践的重要性。
戎嘉余在北京地质学院学习期间,正是国家遇到三年困难时期,但学校的环境与氛围,高元贵院长等校领导的关怀爱护,老师的教书育人,班集体的互助友爱,使他开始认识到爱祖国、爱集体、爱地质事业的真谛,这对他世界观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著名的地质古生物学家杨遵仪、王鸿祯、郝诒纯等老师们对教育的忠诚、对学生的真心爱护、对地质事业的执着追求,给他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杨式溥、何心一等众多老师的求实、求真、注重实践的作风和其他优秀品质给他的成长打下了深深的烙印。60年代初,杨遵仪老师虽已年过半百,仍带领学生到贵州进行野外考察,与学生一起爬山赶路,一起采集化石,不怕苦、不怕累;每当发现好化石时,杨先生那发自内心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使初出茅庐的学生深受鼓舞。野外实习,不仅教给戎嘉余许多在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更培养了他对化石的兴趣和爱好。四年大学生活使他懂得了:要做一名地质工作者,尤需培养非凡的素质,才能战胜任何困难,做好工作。
在四年的时间里,戎嘉余和同学们共参加过三次野外实习,每次约3个月。1959年夏,他还是一年级的学生,在黄文文、李福绵等高年级学长的带领下,赴鄂西北山区进行区域地质填图实习。他们自带干粮和行李,爬山涉水、日晒雨淋,曾一天走过50多公里路,第一次真正体会到做一个地质工作者的艰辛和乐趣。从二年级起,他开始学习古生物,被安排到被誉为“地层古生物宝库”的贵州省进行野外实习。在杨遵仪、杨式溥、何心一、张诚立、刘淑梅等许多老师的实地指导下,在高年级同学(如周志强、史伦祥、何卓生等)的热心帮助下,在考察古生代地层的实践中,他学到了野外工作的一些初步知识和基本方法,逐渐懂得了地质工作一旦离开了野外实践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道理。这些都成为他后来工作的基础。1961年,他和杨家马录(当时的研究生)一起带队与低年级同学赴黔东、湘西进行寒武纪生物地层野外实习,第一次自己测制剖面,采集和鉴定化石,编写论文报告。在杨遵仪老师的指导下,他于1962年夏的毕业论文答辩会上,作了《黔东、湘西中、上寒武统的三叶虫化石群》的论文答辩,使他在地质古生物学基础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受到了第一次系统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