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氏家族创办经营的“老半半堂”烟台城市的缩影胜利路

2014年02月20日 | 作者:百姓通谱网 | 阅读:900 | 来源: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曲氏家族
胜利片区改造拆迁工作已经开始。行走在这片名为“胜利”的老城区内,望着墙上那些稀疏的斑驳印记,望着街道上穿梭的车流和忙碌的人们,一种对于历史和往事的感慨涌上心头。老烟台人会不自觉地念起那些孩提时代眼见或者耳闻的街铺、戏院、剧场等,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当年的胜利路。

作为当年老城区中最长的一条纵向马路,胜利路也曾是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老烟台人称之为“市中心”,并不为过。趁它还未改造完成,一起来游览曾经的胜利路。

烟台城市的缩影胜利路:阅尽沧桑的市中心

200年历史胜利路曾是烟台政治中心

追溯胜利路的“源头”,要说到1800年,要说到儒林街。

市党史学会理事滕振贤说,儒林街位于现胜利路北段,1800年(清嘉庆五年)始建,北起原北大街,南至原市府街西口,长210米,因为奇山所城有学问的名流常聚于此而得名儒林街。如此说来,胜利路便是修建于1800年,1920年建成,主要由原儒林街、临衢街和所城西门的南北街等老街路组成,老街南北相接,贯穿东西。1973年,才有了“胜利路”的名字。

而老烟台市区最繁华的闹市中心也正位于此,如果说北大街曾是烟台的CBD(中央商务区),胜利路便是老烟台的市中心。滕振贤说,胜利路北段路东与老石狮子街(今市府街)相连,老石狮子街西首路北建有清代的一个规模很大的慈善机构广仁堂(今区老干部活动中心附近),此后,登莱青兵备道道署又迁至此。此后,胶东公署、烟台特区公署和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政府也曾在此办公。如今,这里则是芝罘区政府的所在地。而在其对面,则有潮州会馆等机构存在过,这一区域的政治地位不言而喻。

福建会馆也是胜利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建于1884年的福建会馆总工期长达22年,由大门、戏台、大殿、后殿、东西两厢和花园绿地组成,三进四合院式闽南风格建筑,堪称“惊世之作”,尤其是里面的山门上面,竟雕刻有各种历史人物474个,龙凤麒麟等鸟兽404个。在“履行”其会馆“职责”同时,福建会馆多年来作为市博物馆存在,见证了老烟台的变迁。

当然,说胜利路周边,不能不提更古老的奇山所城,作为烟台的望城之始,奇山所城的西大门便朝着胜利路,这条路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意义自是非凡。

跟如今胜利路与南大街交接处西南端的市文化中心相似,当年的胜利路自身便有一个偌大的“文化中心”。而这个中心的“主角”便是丹桂大戏院。

73岁的市民徐东瑜说,老烟台几乎所有的戏院和影院都集中在胜利路的附近,“丹桂戏院”(后叫胜利剧场)、光陆戏院(大众剧场)、福禄寿影戏院、华安影院(福建会馆内)……丹桂戏院则是其中最为鼎盛也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1898年,京剧首次登临作为“商埠码头”的烟台,很快征服了看惯柳腔、茂腔的烟台人,京剧在烟台扎下了根。1906年,大连人张子禄意识到烟台这座“京剧码头”在京剧界的重要地位,便投资修建了“德桂茶园”(那时戏院内均设茶座,故称茶园),1916年更名为“丹桂大戏院”。因为戏院的繁盛,门前的“一面子街”也同时更名为“丹桂街”。滕振贤介绍,丹桂戏院内设包厢,楼下有40余个座位,并有边座,可容纳千人,建成后,全国各地的京剧名角纷纷到此献艺,非常兴盛。建国之后,改名“胜利剧场”。

同时,随着京剧在烟台的兴起,听戏、学戏、演戏之风盛行,遍及城乡,票友和票友组织应运而生,有些票友下海后成了京剧名角。伴随着京剧码头的兴起,一家闻名遐迩的戏装店“老半半堂”也应运而生。自1913年到1958年,由曲氏家族创办经营的“老半半堂”享誉全国,为弘扬国粹京剧和繁荣京剧码头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他们制作的戏装、盔头、刀枪把子、道具水平甚高,备受登陆烟台码头的各路名角和当地戏班的青睐,其中,关羽专用的青龙偃月刀是其“名牌”产品,京剧名角尚小云就曾用过其制作的翎剑。

如今,“老半半堂”早已不复存在,“胜利剧场”的大致模样还在,却早已被“分割”成数十家小商铺。站在破旧的楼体旁边,滕振贤感慨地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胜利剧场”被移作他用,近年来曾经有人多次呼吁恢复其原来模样,重建“丹桂大戏院”,重建烟台“京剧码头”,但是可惜一直没有动静,好在几年前市文化中心终于出现。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