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邱家教育界的俊彦精英

2013年04月02日 | 阅读:886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江西宁都县莲塘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县郊区村庄,亦为名符其实的邱氏早期客家聚居地。唐朝光禄大夫邱文仲之四子邱楚之择金精胜景,山美壤沃,风水佳地,于唐贞元间从灵村迁居于此。自宋代以来,莲塘邱氏家族儒学长盛不衰,人才辈出,涌现进士4名,举人8名。现当代兄弟叔侄20余人考上大学,4人考取清华北大,6人出国留学,一门5博士,20余人获中、高级职称,9人为副县级以上职务。自古崇教兴学蔚然成风,12人以教书育人为终身职业,莲塘族教育界俊彦精英荟萃,堪称“精英群体”或“教育名人集团”。尤其是弃官从教的邱璧、邱椿宗贤,事迹感人,名扬省内外。
邱璧,号潜夫,生于光绪元年(1875),光绪三十年乡试中举,二年后参加京试,取为经济特科进士,授文林郎、正七品,派任江苏即用知县。但无意仕途,拖延不愿赴任,在家人一再催促下,才无奈启程。途经省城南昌时,斟酌再三,仍觉得从教为上,立志做一名辛勤的园丁,决定弃官从教。先后在省城筹办新学,成为江西豫章法政专科学校、私立女子公学、南州国学专修学院创始人之一。在南昌时,倍受当局器重,任命为江西省图书馆馆长,继而又以所学专业,选任为省审计处处长。民国三年,他得知当局厘定全省专区一级设立八所中学。宁都原为省直隶州,改县制后,按例不能设立中学。邱璧反复向省政府陈述赣南道十八个县幅员广阔,若仅在赣州设立中学,对振兴赣南教育造就人才实属不利,百般要求在原宁都州治所增设省立第九中学,并愿辞去月薪一百二十大洋的审计处长之职,宁愿担当薪水只有一半的九中校长。当局见邱璧如此执著酷爱教育事业,只好拍板批准。他心怀壮志,离开省城走马上任回到故乡,克服困难,想方设法,筹建校舍,聘请教师,筹集资金,自己带头捐出数个月薪金,在原梅江书院开办省立第九中学(即今宁都中学)。邱璧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全身心倾注教书育人的事业,造就了大批人才。对邱氏宗族的子弟尤为关爱,鼓励邱氏为国家发展,为家族兴旺多出人才。对于贫困邱家学子,他带病登门,拿出自己的薪水接济其家庭,使之不辍学,究竟资助了多少邱氏人家,数不胜数。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从严管理,以身作则。晚年他患淋巴结核病,步履艰难,但为了不误课程,就让家人用四轮车推着去上课。邱璧是赣南教育发展里程中卓有贡献的人物,可谓桃李满天下。宁都中学的教育质量在省内令人瞩目,莘莘学子遍布海内外名牌学府。邱璧名列《江西省志稿》、《中华人物辞海》等。
邱椿,号大年,生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宁都中学高中毕业,1919年考入清华大学,1922年以优异成绩,享受公费赴美国留学,先后进入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深造,获文学、哲学博士学位。1925年又赴德国慕尼黑大学,专攻教育学。回国后,先后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等名牌大学教授。1939年被国防委员会任命为秘书厅专职参事,他坚持不当官,宁愿应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之邀,回赣筹办中正大学。正欣慰为家乡兴教出力之际,熊式辉又任命他为省政府委员,参与政务,为了摆脱引“官”上身,千万白计,费尽周折,再渡重洋赴美讲学,任匹兹堡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返回祖国,他欣喜报效国家的时机已到,可以实现振兴中华教育事业的夙愿了。想不到前脚刚进国门,后脚“官”职又来了,最高当局任命他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他抱定主意,坚决不受。同年夏,省政府又发表任命他为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他拜访老友熊式辉,推心置腹说:“余与官场无缘,生来是教书匠的命,请主席另选高人。”拱手相辞,旋赴北平,受聘北大教育系教授。邱椿终身从教,著作等身,成为海内外公认的大教育学家。但文化大革命时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1966年折磨至死。打倒“四人帮”之后,平反昭雪,国务院批准其骨灰移送八宝山公墓。邱椿名入《中华爱国名人辞典》、《中国近现代人物辞典》等。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