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土笋冻申市级非遗 传与戚继光有渊源
土笋冻呀土笋冻,最最好吃真正港(正宗)。”“酸醋芥末芫荽香,鸡鸭鱼肉阮(我)都无稀罕,特别爱咱家乡土笋冻。”晋江南洋老华侨所创作的《哇,土笋冻》闽南歌曲,唱出了食客对土笋冻的喜爱之情。日前晋江市安海土笋冻制作技艺被列入晋江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申报泉州“非遗”。
据介绍,为进一步做好安海土笋冻制作技艺的保护工作,安海镇专门组织人员追溯土笋冻的历史,深入调查传承人,并进行文本整理、影音整理,鼓励、调动所有土笋冻从业者都来保护这个“非遗”项目。目前安海镇已将土笋冻的相关资料送至泉州,申报泉州“非遗”。
泉州网-东南早报记者 张素萍
350年前已是名小吃
传说与戚继光有渊源
土笋冻好吃,关于它的来历,有多种说法。在盛产土笋冻的安海镇西垵村,村民流传一个传说:明嘉靖年间,戚继光到安海抗倭,因粮食紧缺,士兵便到滩涂捕捉一种海蚯蚓煮汤喝。戚继光最后用餐时,只剩下凝结成胶状的海蚯蚓,他便拔剑取下一块品尝,没想到比鱼蟹更鲜美。厨师知道后,依照此法加以精制,从此土笋冻便流传开来。
这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说法,关于土笋的文字记载,则可追溯到明代。明代《闽中海错疏》、明末谢肇淛《五杂俎》、清代周亮工所著《闽小记》等均有记载。周亮工1658年的《闽小记》一文记载:“予在闽常食土笋冻,味甚鲜异,但闻其生于海滨,形类蚯蚓,终不识作何状。”如此说来,350年前土笋冻就已是十分盛行的市井小吃,周亮工也成为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述及“土笋冻”一词的人。
传统制作工艺独特
一村年产2000万元
一条条黑不溜秋的土笋,如何成为晶莹剔透、甘甜鲜美的土笋冻,这可是有讲究的。鲜活的土笋清洗后,要用船形的石碾移动碾压,以挤出内脏并磨掉黑色的表皮,然后再清洗,去除土笋残余的黑色表皮。这种独特的制作工艺,安海人代代传承,地道正宗。
由于广受好评,安海不少村民得以靠土笋冻养家糊口,其中以西垵村为甚。据了解,安海土笋冻经营者95%集中在西垵村,全村有土笋冻经营户27家,从业者200多人。每家作坊每日产土笋冻300~500盒,消耗土笋将近100公斤,年产值约2000万元人民币。
技艺传承青黄不接
通过申遗扩大影响
随着土笋冻知名度提高和需求量增大,西垵村一些村民做起了原材料采购、产品批发生意,初步形成土笋冻原材料采购、加工、销售产业链。村民开心之余也有担忧,因为做土笋冻是一门很累人的手艺活,传承受到很大制约。安海其他地方也出现这种情况,土笋冻制作工艺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断代危机。
安海镇文体服务中心洪主任说,安海土笋冻历史悠久,传承已面临濒危,弘扬、保护土笋冻的传统技艺,对安海小吃的保护可以起表率作用。今后安海将通过“申遗”来扩大土笋冻的影响,传承和保护好这门老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