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氏郡望堂号与宗祠通用联

2013年06月25日 | 阅读:801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郡望堂号
郡望
河东郡:秦朝时期置郡,地点在今天的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堂号
揖让堂、帝师堂:均源出舜帝的时候,十八岁的蒲裔子是舜帝的老师。舜帝要把天下送给他,他不接受,后来就消失了。
 
宗祠通用对联
蒲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与巢由偶;为虞帝师。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联:联典指虞舜时贤人蒲衣子,自幼聪明博学,十八岁为舜师,舜欲让以天下,蒲衣子不受而去,莫知所终。龙从塞北;鳌占川西。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黄埔街的珠江村蒲氏宗祠联。珠江村蒲氏宗祠是西亚阿拉伯人后裔的宗祠,宗祠保持完好,深二进,硬山顶,青砖灰瓦,木雕短柱,看起来与珠江三角洲常见的祠堂无甚区别,没有任何体现“异国风情”的地方。唯一能露出“端倪”的,是祠堂正中所悬挂的《蒲氏族谱》:无论是蒲氏的初太祖“玛稪阿”,还是其子孙“阿嘟嗻咭”、“啪”、“嗨哒耴”等,如此晦涩拗口的名字,显然不是中国人的。根据《族谱》记载,自蒲氏初太祖起,蒲氏四代都娶汉族妇女为妻。世代混血,加上世居广州,子孙早被“汉化”。该宗祠建于清朝同治癸亥年,日军侵华时曾受损,1997年进行了维修,现作蒲氏族人喜庆和商讨大事之地。目前珠江村里姓蒲的人有200多名。此支蒲氏老祖宗是从“塞北”内蒙古迁徙而至,但来自何国,当今的蒲氏族人也说不清、道不明。由于该宗祠的建筑跟普通宗祠没什么不同,直到专家组对该宗祠进行核查时,才为这座“番客”宗祠正了“名” 。
 

蒲氏宗祠是西亚阿拉伯人后裔的宗祠
专家组成员之一、广东文物专家黎显衡说,众多蒲氏后人中,以宋代的蒲寿庚影响最大,他祖籍阿拉伯,南宋时随其家人由广州移居泉州,曾官拜福建安抚沿海制置使、闽广招抚使,是宋元时期海外贸易活动中的重要人物。他经过调查发现,,建蒲氏宗祠的蒲氏族人与蒲寿庚同出一族,应该也是西亚阿拉伯人的后裔。据介绍,蒲氏一族的迁徙,是以广州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与变迁为背景的。从汉朝始,广州对外贸易繁荣,不断有外商到广州定居。这些“番客”尤以阿拉伯、波斯商人为多,大多聚居在城西南濠东岸番舶码头区的“番坊”里,即今光塔街一带。蒲氏就出自其中的“蒲宜人巷”,即今天的普宁巷。元代海外贸易中心移至泉州,很多番客便迁离广州,但还有一部分留了下来。黎显衡说,珠江村的蒲氏族人极可能就是当时留在广州并移居到黄埔的阿拉伯人后裔。
蒲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通经源于母教; 早慧可为帝师。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蒲卣自幼受业于母而中进士。下联典指上古·蒲衣子十八岁为虞舜之师。 逊让巢由之偶;岐嶷虞帝之师。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上古·蒲衣子。
蒲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明代誉称清白吏;宋时荣中状元公。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代崇善令蒲宗瑞,字信之,永州人。居家孝友,为官爱民如子,以疾归,遇盗,掠其行李,止竹笼一肩。其廉可知,时称清白吏。下联典指宋代状元蒲国宝,富顺人。入元不仕,耽志经史。 鹏起天池风九万; 龙游艺苑字三千。 ——清·蒲松龄撰蒲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自题联。 荡气回肠疑屈子; 主义谲谏胜庄生。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山东省淄川蒲松龄故居联。巧匠铸刀三千口;名家志异四百篇。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蜀中巧匠蒲元,多奇思怪想,曾于谷为孔明铸刀三千口,能断竹筒铁砂,人称神刀。下联典指下联典指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事典。
蒲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闲居丛稿,平实显易;聊斋志异,笑骂文章。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元代国子博士蒲道源,字得之,眉州人。所著《闲居丛稿》,平实显易,有承平之风。下联典指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事典。 汲水贮瓶,证明心事; 清风建阁,留戒子孙。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南宋泉州人蒲寿庚,咸淳年伺任梅州知州,著有《心泉学诗稿》,具有冲淡闲远的情致。他常常汲两瓶水放在身边,当时有人写诗说:“蒲侯心事一般清。”下联典指北宋新井人蒲宗孟,字传正,皇祜年间进士,历官集贤校理、翰林学士、尚书右丞,后因对司马光不满,被贬知亳、杭、郓三州。家中藏书很多,建有清风阁,曾诫子孙说:“寒冷可以没有衣服,饥饿可以没有食物,书不可一日不读。” 居官甘淡泊,不谋口腹;教子务读书,无虚饥寒。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