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平氏宗族文明考略(3)

2013年04月13日 | 阅读:227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三、历代宗祠

我族在迁居荆楚以前的宗祠已无据可考。现在知道的只有河南汝州市夏店村与浙江平阳县的二处平氏宗祠。此二处祠堂为近代所建。而沔阳大祖、监利二祖后裔在定居荆楚之后,曾分别在其聚居地建立过平氏宗祠。

景初公兴建的望远楼,实际是大祖后裔建筑的第一个祠堂。望远楼定基于沔城江北上门(旧名古城基,现沔城镇江北村)。汉英公在《望远楼家谱记》中有十分详细地的记载:前楹“终慕堂”,次”寿庆堂“,后层“望远楼”,左前“愚斋”,再左“柳轩”,转左后“翠雨轩”,右前“静轩”,又“作斋”,又“师古轩”,左前“澹庵”。前方造平政桥,过桥西抵团洲,对河构别业名“积庆堂”。当望远楼落成之日,诸名人赋诗成帙留示子孙,是其属望后人之意甚深远矣。”儒学教谕同邵萧禧曾作《平氏望远楼记》云:“平公旭建楼于堂室之正位,陪以两间。则其事尤有可徵者如家庙,则修洁祀事。禴祠烝尝之有时;朔望荐献之有期。……楼名望远者,无或殊;而意之所以期待者,有攸在也。所谓善继先人之志,而启后人无穷之修者,亦诚在斯”。

第二个宗祠为虞臣公所建。虞臣公讳治,清道光二年(1822年)由陆建瀛举荐授奉政大夫,家为巨富。公见祖灵无凭,便捐出祖基三亩,鼎建宗祠,兴工三年。建正殿一层三间,修供合族祖先牌位,前左右造两边厢房;再前造拜殿一层三间。正殿、拜殿檐下均砌以方长大石阶;前围以石栏,雕刻花草;拜殿对面起讲楼三间;外面八字朝门,造作石库。门面雕刻双凤朝阳,两傍镇有站坐二鼓。楼上嵌陆建瀛亲笔题写的大方石刻“平氏宗祠”四字。内面明楼一座,上悬“望远楼谱序”以继景初公垂裕后昆之意。楼前左右两长厢高接拜殿,拜殿之前,造墨池字藏。又在祠的左间壁造书房三间,专聘文武两师,收族中子弟教习。宗祠以青石奠基、灰砖垒墙;立圆木为栋、香杉为梁;鳌鱼亮脊、飞檐勾角;硫璃瓦顶,金碧辉煌。晴空丽日,方圆百里依稀可见。宗祠内陈列历代先祖牌位,终年香烟缭绕。门首一对巨型石鼓;檐下悬一口铜钟,逢朔望之期、祀事之节,击鼓鸣钟,聚族祭祖。门楼前一对青石雕刻的石狮,脚踩石磴,怀抱石球,张牙舞爪,雄壮英武。宗祠四周植青松茂竹,古柏参天。这座祠堂耸立于排湖之滨,洛江南岸。南临千亩良田,菽浪滔天,云山烟树,北依万顷排湖,波光潋滟,渔歌唱晚。当时沿洛江两岸有四家宗祠,人们比较四家宗祠的规模编了一首歌谣:平家祠堂能上画,(某)家祠堂倒也罢,(某)家祠堂似车架,(某)家祠堂像鼓把。咸丰四年,红巾军造反,将宗祠烧毁,仅存朝门。

第三座宗祠是虞臣公之子兰圃、莳圃公将自家私祠捐献出来作为了公祠。虞臣公在建宗祠时,在右间造支祠三大间。公祠烧毁后,支祠及祠前花园尚全,存有金银、桂树并柏树。此三树枝干丛盛,远迩闻香。同治十一年,兰圃、莳圃公将支祠三间调作公祠,以继虞臣公之志,以妥先祖之灵。

抗日战争爆发,王劲哉率128师屯军沔阳抗日,取宗祠内石料、墙砖、横木运至百子口修筑战斗“工事”,有难运的大型石材留在原址。族人见宗祠被废,心甚悲切,纷纷请祖宗昭穆入家中,将“平氏宗祠”石匾保藏。至“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运动,石狮、石墩等大量石料被掀入祠堂南面河沟中掩埋。石鼓被征用修建剅沟闸。又欲搜查石匾销毁。有国政、耀祥诸公“冒天下之大不韪”,暗藏“平氏宗祠”石匾于夹墙之内。直到1997年沔阳族人修建纪念碑才将此唯一的古迹镶嵌入纪念碑牌坊顶部。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