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平氏宗族文明考略(4)
监利的第一代宗祠是乾隆九年(1744年)克豫公捐地独资修建的。规格前后两层,面积为8分(约800平方米)。道光七年(1827年),祠堂右垸溃口,祠堂受损,但尚能保全。此后又多次受洪水冲击。至道光廿二年,祠左堤溃,门前成渊,四周墙壁倒塌,仅存两间空屋架。所幸的是,祖先牌位被族众抢救出来。
道光廿七年,子奇公与阖族公议重修宗祠,因“丁寡费轻,又无积贮”,未能如愿。六年之后,才筹资重建一层三间祠堂。次年春,子奇公率族众将祖宗牌位供奉祠堂,公期望“在后之贤能子孙及时修理”,使宗祠“更加巍焕”。想不到没过多久,坦夫公于三月初七惨死贼手,《祠堂引》竟成遗嘱。
光绪五年(1879年),絅章公在正殿基础上加修拖檐,并增新房两间。宣统元年六月十一,暴风将祠堂破坏,当年进行了修整。介扶公在《家庙荆树记》中生动描述了当年平氏宗祠“墙宇高峻”、“庭院旷阔”,“植以紫荆,以饰其隙”,“花开可赏”、“树势益荣”,“旭照斜临,晓风轻拂”,“枝摇花舞”、“彩霞横飞,绚烂夺目”、“沁人心脾”的雄伟气势和壮丽景观。可惜,这座经过几代先祖苦心建筑、历时整整200年的祠堂,1944年被日本鬼子纵火焚毁。
二OO七年清明,荆楚平氏族人商议在平台祖籍重建宗祠。全体族人同心同德,无论长幼,缴费斥资。更有国兴、卫祥诸公慷慨解囊,鼎立捐助。于当年农历九月十四日奠基开工,翌年端午节前竣工。其时间之短、耗资之省、规模之大、人心之齐,为其他诸氏建祠所无可比拟。
这座祠堂以虞臣公所建祠堂祖籍为基,坐北朝南,分上下两层。东西长14.4米,南北宽9米,高14.5米。中立四柱,底层为方形,上层为圆形,取地方天圆之意。柱上托梁,梁上立柱,互为依托,复古祠“明三暗五”格局。四张七尺方梁两面绘历代先祖建功立业之图案。堂内正位设置祖先牌位,上悬“河内世泽”金字匾额。屋脊两端置鮰龙负剑,中立明珠宝鼎。飞檐悬壁,八角朝天。顶部覆双层四面琉璃金瓦,中置木雕楹窗,明镜透亮;南楹悬“平氏宗祠”复制石匾,北楹立“望远楼”石雕。正殿六扇仿古大门,左右两翼设仿古净窗。门廊左右两侧以大方石刻《望远楼记》和《平氏宗祠记》。大门前八字台阶拾级而下,一条笔直甬道直抵门楼。门楼为四柱八字朝门,上以双层琉璃盖顶,顶上立鳌鱼揽珠。东西围墙环绕,衔接门楼正殿。西北角建圆拱门通往纪念碑。殿前香樟古柏,殿后青松翠竹。整个建筑群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古朴典雅,雄伟壮观。登楼远眺,东顾天门,西瞩监利,南俯洪湖,北览潜江。诚可谓:先祖德高佑子孙长绵瓜瓞;后嗣孝笃,敬昭穆永乐仙台。
家谱是一种以谱表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编撰产生于上古时期,完善于中古时期。三千多年来,家谱在不同时代显现出不同的形态,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我国传世的甲骨文中,保留有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实物家谱。夏、商、周时期,王室就有了较为完整的记录自已世系的谱牒。后人曾加以整理,编成《五帝德》、《帝系》、《五帝系牌》、《世本》等通代史籍。汉代司马迁创作其不朽的史学巨著《史记》时,就是参考这些资料才完整、系统而具体地记录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的世系和夏、商、周三代王室及楚王室由始祖而下的本支历代世系。同时,司马迁还根据春秋时期各国国君的史籍,编成《十二诸侯年表》。虽然这些原始的文献早已失传,但其中关于各家族渊源的记载,分别被各姓氏在编撰家谱时引为根据,世代相传。平氏家族也是据此才知道我族是源于周公、系出韩邦、婼公易邑为氏的。
平氏家族自有族以来,修过多少次家谱已无法统计。但自一世祖嘉公至今传八十余世,无论怎样辗转迁徙、颠沛流离,而昭穆世系及其繁衍散聚,尚能记述其基本情况,也就说明都留有一定的文字记载。
我族自迁荆楚以来,沔大祖、监二祖后裔曾分别多次修编族谱。沔阳地区的首次编谱由景初公发起,公对一世至五十世直系祖先的名讳和基本情况进行了记录和整理。自五十一世千一公以下,每五代衍为一图,取五服宗亲之意;基址坟茔各绘一图,详细注明地形和方向。其孙伯鲁公重新编辑整理,装订为家谱全卷集。伯鲁公编辑时对谱牒的发凡起例十分严谨,深切希望后人能依照他编辑的图本为范例,将续谱大事代代相传,永不中断。
然而,对景初公、伯鲁公的一番苦心,后人虽时刻悬记,却因连年战乱和灾患未能如愿。直至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汉英、芹章公检查旧谱,将已故高曾祖考及时有人丁综其大略,既未记载先辈坟茔基址,也未与外迁者联系,甚至对谱牒都未能修辑成册。但此次修谱最大的作用是承接旧派,立廿字“之士为家正,仁贤兆国祥,成功先志遂,建业显名扬”派序留传。
清光绪十三年,沔阳族人续修族谱。洪善庙处族众在贤让公主修下很快完成;可郭河、张沟一带族众直到光绪二十九年才得以付梓。此次修谱,主要依据康熙三十八年的遗留散稿,结合族中老人对前辈名讳的回忆,汇编整理。所以该谱牒中,只有已故先人的名讳,对于生卒年月、字号、事迹、坟茔山向大部分未详。潜江、天门族众亦各自行修谱。对沔阳大祖支下历代世系传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监利二祖支下因修谱频繁,谱牒保存完好。秀一、秀二公定居监利窝居岭、太马垸后,屯田积粮、建村布乡。其子孙便修编家谱,详细记载了平氏渊源及历代先祖名讳。
一九八七年春,监利族人首倡续修族谱。公举宗富公为主修。农历五月,宗富公到郭河、洪善庙与耀祥、贵祥公会晤,奉谱互阅,始知原本一脉相承,感慨激动之心难于言表。又找到天门、潜江族人协商,俱各欣喜。修谱时节,国家“破旧立新”之余风尚存,各理事虽心有余悸,但仍义无反顾,大有舍生取义之勇。这次修谱意义重大,不仅将历代先祖及时有人丁集于一册,而且重订派序,将沔、监、洪、天、潜、石诸县市平氏后裔归于一统。实乃平氏宗族的一大盛事!
本次续修墨谱,在登录历代老谱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大变革。排版上采取现代文体的格式,对古文逐一标点,年号注明公元纪年。内容在原先较为单纯的序言、理事名录、世系三个部分的基础上,新增加图表、贺词、典故、名人传记等;分为六大部分,古今结合、分门别类。世系分两个部分登载,一世至六十世为第一个部分,六十一世至今为第二个部分;再以现行房头分成若干单元。沿袭景初公五世宗亲衍为一图的古制,采取“瓜藤表”与世系图相结合的方式,力求使读者既能一目了然地通晓直、旁系历代先祖名讳,又能轻松查到每个人的详细生平介绍。印制上汇编为一部单行本,根据自愿,按印刷成本价向全族发行。是一部集准确性、综合性、实用性、便利性于一体的现代家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