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康,字子劼,彭康同志1901年8月26日生,江西萍乡市上栗县人。1919年初中毕业去日本留学,1924年入京都帝国大学学习哲学。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消息传到日本京都的帝国大学,来自江西的中国留学生彭康拍案而起,毅然抛弃即将到手的学位和毕业证书,赶赴血与火考验中的大上海。1928年1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他翻译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传播共产主义真理,参与组建左翼作家联盟,成为我党在思想文化战线的卓越战士。这之后,彭康身陷国民党牢狱长达7年半,英勇不屈,斗志更坚。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彭康转战大江南北,先后担任中央华中、华东、山东三个分局的宣传部长等重要领导职务。1945年,彭康担任我党在根据地创办的华中建设大学校长,开始投身于无产阶级教育事业。
学习经历
彭康于民国五年(1916)毕业于萍乡中学。民国六年官费留学日本东京,实习半年日文后考入东京帝国大学高中部。高中学业结束,直接升入该校大学部哲学系,毕业后获博士学位。
革命经历
彭康在日本时就追求进步,曾与周佛海(中共一大代表,后沦为大汉奸)一起参加革命活动。他民国十六年(1927)回国,次年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正处于革命低潮,大批共产党员被屠杀的时候。他在上海与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共同组织“创造社”,并任该社理事会理事、党组成员。民国十九年(1930)2月15日与鲁迅、郁达夫、郑伯奇、冯雪51人共同发起组织“中国自由运动大联盟”。同年4月为掩护同志被叛徒出卖被捕,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芦沟桥“七·七”事变爆发,加上党组织的营救,被关押7年之久的彭康被无条件释放。
出狱后,彭康即奔赴战斗岗位,到武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周恩来是副部长)第三厅(厅长郭沫若)工作,董必武亲自恢复他的组织关系。武汉失陷后到重庆,后转延安。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彭康先后担任中央文委委员、代理书记、湖北省委候补委员、中共安徽省工委书记、鄂豫皖区党委宣传部长、淮南路西区党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书记,中共中央华中局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华中党校副校长、华中建设大学校长、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长、中共渤海区党委副书记等职。
相关
建国后,彭康历任中央山东分局委员兼宣传部长、山东省人民政府委员、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共上海市委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主任。1952年率代表团赴东欧各国考察文教事业。1953年任交通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并被选为党的八大代表。1956年在周总理的关怀下,他积极率领交通大学西迁西安。历任西安交大校长、党委书记,陕西省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副院长等职。
在文革中,彭康被迫害致死。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才得到平反昭雪。1978年6月24日,中共陕西省委在西安交大举行了“彭康同志追悼大会及骨灰安放仪式”,由当时的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李瑞山主持,胡耀邦等送了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