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麟,字雪琴,祖籍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阳县(今衡阳市衡阳县渣江),生于安徽省安庆府。清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清末水师统帅,湘军首领,人称雪帅。 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大清“中兴四大名臣”,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彭玉麟于军事之暇,绘画作诗,以画梅名世。他的诗后由俞曲园结集付梓,题名《彭刚直诗集》(八卷),收录诗作500余首。
生平事迹
生于嘉庆丙子(1816),16岁随父回籍。父死族人夺其田,避居衡州府,就学石鼓书院。投衡州协标营充司书,月支饷以养家。衡州知府高人鉴,偶于客坐见其文字,极为称赏,并招其入署读书,旋补附学生员。
道光三十年(1850年),李沅发起义,从衡州协标兵随往镇压。自新宁、靖州而越境至贵州、广西。事定,拔临武营外委,复归衡阳。旋应富商杨子春聘,赴耒阳为之经理典号。
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治军衡州,时丁忧家居,应曾国藩劝邀,创办水师,购洋炮、制船制营制章程。
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军西征湖南。三月,率水师配合塔齐布陆营,败太平军于湘潭。以功叙知县(正七品)。继北上,陷岳州,升同知(正五品)。八月,率水师攻武汉,焚毁太平军困守汉阳内河战船千馀只。十一月,会合陆军塔齐布部攻田家镇,用洪炉大斧截断太平军拦江铁索,焚毁其船只约3000艘,以知府(从四品)记名。继后,在江西湖口被太平军石达开部乘隙截击,被分为外江、内湖两部,战斗力减弱。
咸丰五年(1855年)正月,外江船队遭太平军夜袭,败走新堤。经整顿,在湖北同太平军接战多次。时曾国藩困守江西,召往相助。徒步至南昌,募勇造船,充实内湖水师。
咸丰六年(1856年)正月,败太平军于樟树镇、临江等地,擢广东惠潮嘉道(正四品)。寻攻占建昌、南康。
咸丰七年(1857年),水陆各营由湖北顺流而下,围攻九江,攻下湖口,使被困湖内水师与外江水师会合,加按察使(正三品)衔。
咸丰八年(1858年),陷九江,加布政使(从二品)衔。
咸丰十一年(1861年),创飞划营,抬划船入湖,协同陆军在菱湖一带攻破太平军营垒。陷安庆,授安徽巡抚(正二品)。三次上疏力辞,云:“以臣起自戎行,久居战舰,草笠短衣”,“一旦身膺疆寄,进退百僚,问刑名不知,问钱谷不知”,“且身无学求”,“更虞不胜重任”。清廷以其“真实不欺”,遂改任为水师提督(次一品),复授兵部左侍郎。
同治元年(1862年),率水师策应曾国荃陆军沿江东下,陷安徽金柱关、东梁山、芜湖等地。继夺江心洲、蒲包洲,进泊天京(今南京)护城河口。曾国荃率陆军倚附水师,驱军直入,逼扎雨花台。
同治二年(1863年),陷江浦、九洑洲、浦口,断绝天京粮道,合围天京。
同治三年(1863年),攻陷天京,获赏一等轻车都尉世职,加太子少保(次一品)衔。次年,诏署漕运总督(次一品),又辞。
同治七年(1868年),设长江水师,诏任首任长江巡阅使,每年巡视长江水师一次,实为“得专杀戮,先斩后奏”的钦差大臣。同曾国藩奏定长江水师营制:“自荆、岳二州至崇明县五千馀里,设提督一员。总兵五员,以六标分汛,营哨官七百九十八员,兵万二千人。”次年春,回籍,因渣江老屋荒圮,于衡州府作屋三重,曰“退省庵”。
同治十一年(1872年),奉命巡阅沿江水师,见多有弊端,事常摊派,篙师舵工,或不能按桨操舟。疏陈整理事宜,劾罢营哨官180馀人,荐李成谋为提督,奉命嗣后每年巡阅一次。
光绪七年(1881年)诏署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次一品),再疏力辞,仍留督江防、海防。
光绪九年(1883年)晋兵部尚书(次一品),疏辞不允。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奉旨赴广东办理防务。调集湘军4000人由海道前往,自率随从由陆路到达广州。湘军既集,察看地形,检查各炮台、营垒,整修虎门要塞,加强沿海完备,并在沙角设防,凿山石为炮洞,以便掩护士卒,组编沙户渔船,分守横门、磨刀门、崖门等沿海一带海口。与两广总督张树声协商,就地举办团练,按照陆军规制,慎选营官,勤加操练,短期内训练出一支守土御侮兵力。
光绪十一年(1885年),法军进犯谅山,窥伺广西,率老将冯子材抗击法军,遣师出粤,遣部将防守钦州、灵山阵地。在镇南关、谅山一战,大获全胜,多次上疏主战,反对和议,疏中有“五可战,五不可和”之语。。未几,和议已成,停战撤兵,他不胜愤慨之至,犹疏请严备战守,以毖后患。是年秋,因病乞归。
光绪十四年(1888年),扶病巡阅长江水师,至安庆后以衰病开缺回籍。
光绪十六年(1890年)三月,病卒于衡州湘江东岸退省庵。平生能诗,常气盛言直,别有风格;尤喜画梅,枝干纵横,繁花满树,海内多有流传。赐太子太保,谥刚直,并建专祠。著有《彭刚直公奏稿》、《彭刚直公诗集》。
梅花之中兴将帅
一、一生为情种梅、画梅、咏梅,视梅为知音,视梅为爱妻
彭玉麟与曾、左、胡齐称“中兴四大名臣”,是中国近代史上金戈铁马、驰骋沙场、叱咤风云的人物,却以罕见的痴痴柔情演绎了一场旷世的“梅姑之恋”。“梅姑之恋”有多个版本,其中之一:彭玉麟小时候曾住在安庆外婆家里,最喜欢跟外婆养女梅姑一起玩耍。梅姑虽只比彭玉麟大一点点,但是从辈份上讲,她是彭玉麟小姨。两人青梅竹马,两情相悦,私定终身。但两人的恋情因为八字不合遭到家长的反对。后来彭玉麟跟着全家搬回衡阳去,他和梅姑不得不忍痛分别,而这一别就是14年,彭玉麟已娶妻成家。在彭玉麟30岁的那一年,他听说舅舅在安庆去世了,外婆和梅姑没有人赡养,于是他赶紧就派了自己的弟弟去安庆,把外婆和梅姑接到衡阳来住。而梅姑来到彭家没多久,彭玉麟的妻子嫉恨彭玉麟与梅姑的关系,唆使彭玉麟的母亲把梅姑嫁出去了。彭玉麟曾经考虑要阻止这件事情,但是因为决断迟了,错过了最后挽回的时机。梅姑出嫁四年以后,死于难产。彭玉麟伤心得捶胸顿足,在梅姑坟前立下誓言,要一生画梅,以万幅梅花纪念她。彭玉麟后来在诗中写到“前机多为因循误,后悔皆以决断迟。”彭玉麟说到做到,他画了整整40年,才完成了以万幅梅花纪念梅姑的承诺,丧妻后终生未娶。他画的梅花:干如铁,枝如钢,花如泪。辞官隐居期间,一是在湖口水师昭忠祠旁边建厅,遍栽梅花,号称“梅花坞”,即石钟山著名旅游景点梅花坞;二是在家乡筑“退省庵”,在庵里吟诗作画,画梅数量达万幅余,而且每幅必自题一诗,无一雷同,而句意必有所托。每成一幅,必盖一章曰“伤心人别有怀抱、一生知己是梅花”。可见彭玉麟对梅姑的爱是那样的刻骨铭心,也可见他痴情奇绝、遗世独立。看到铁骨铮铮彭玉麟为梅姑一生终不悔的情怀,令人感动,令人敬佩,令人深思。
二、才华横溢,匠心独具,以情入画,以情入诗
为纪念梅姑,一生画了上万幅梅花图,他所画之梅堪为一绝。笔下的梅花“老干繁枝,鳞鳞万玉,其劲挺处似童钰”,被称为“兵家梅花”,与文人墨客的梅花相去甚远。他画的梅树,身姿虬曲,铁骨铮铮,古拙苍劲。枝间的梅花,吐蕊绽放,生机盎然。彭玉麟一生虽画了上万幅梅花图,但由于战乱留存世上的却不多。特别是他的“墨梅图”更是冠绝,与郑板桥的墨竹齐名,被称为“清代书画二绝”。入选“衡阳民间国宝”的《墨梅图》就是一幅画梅杰作。该画以水墨绘一老梅蜿蜒横斜,上不见结顶,下不见根底,主干铁骨挺拔,周身苍皮藓苔,枯眼斑斑。虬枝曲折盘环,枝蕊参伍交错,给人以老树繁花、生机勃勃的感觉。画上题诗,让人更能体悟到“儿女心肠,英雄肝胆”的意境。彭玉麟一生画了上万幅梅花图,他在每幅梅花图都题上以梅花寄情的咏梅诗。这些号称“梅花百韵”的咏梅诗,寄托了彭玉麟一生对梅姑的爱恋、思念、牵挂、自己的愧疚和悔恨。如“无补时艰深愧我,一腔心事托梅花”,“三生石上因缘在,结得梅花当蹇修”,“颓然一醉狂无赖,乱写梅花十万枝”,“我是西湖林处士,梅花应唤作卿卿”,“平生最薄封侯愿,愿与梅花过一生。唯有玉人心似铁,始终不负岁寒盟”,“阿谁能博孤山眠,妻得梅花便是仙。侬幸几生修到此,藤床相共玉妃眠”,“我家小苑梅花树,岁岁相看雪蕊鲜。频向小窗供苦读,此情难忘二十年”,“一生知己是梅花,魂梦相依萼绿华;别有闲情逸韵在,水窗烟月影横斜”,“自从一别衡阳后,无限相思寄雪香,羌笛年年吹塞上,滞人旧梦到潇湘”,“故园消息谁通讯,玉瘦香寒总不知;驿使未归江路远,教人何处寄相思”等等。这些诗句缠绵悱恻,款款深情,悲怆伤感,字字泣血,感人肺腑,摧人泪下。
三、一心一意推动晚清水师建设,成为中国近现代海军创始人
彭玉麟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早年是个书生,后投笔从戎,加入湘军。由于他在与太平天国军队的作战中骁勇善战,善于谋略,富于创新,咸丰三年曾国藩让他创立了湘军水师,购买洋炮,制造大船,训练将士。第二年他率领湘军水师于湘潭败太平军,后随军攻陷岳州,在武汉、田家镇连败太平军水师。后来率湘军水师在湖口被石达开打败。于是整顿水师,配合陆军于大败太平军于樟树镇、临江等地。接着,率湘军水师攻占湖口、九江、安庆,升任水师提督兼兵部右侍郎。在攻占天京(今南京)的战役中,亲率水师策应曾国荃陆师沿长江东下,堵截天京护城河口。第二年他攻下江浦、九洑洲、浦口,断绝了天京粮道,成为攻陷天京的大功臣。在剿灭了太平天国后,他一心扑在清军长江水师的建设中,为清军这支水师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后来长江水师被李鸿章全盘接收,成为北洋水师最主要力量。彭玉麟成为近现代中国海军的创始人。
四、足智多谋、凶悍勇猛、无畏生死
彭玉麟长于计谋,应变有方,作战勇猛,善驭部众,在湘军中素著威望。彭玉麟作战时是出了名的足智多谋和无畏生死。史料记载的小孤山之战,当湘军水师进攻小孤山时,太平军“缘岸列炮,丸发如雨”,舰艇若无遮挡,水师官兵不得不思考“避炮子之方”。但试验了很多方法都不奏效。彭玉麟想出一招“以血肉之躯,植立船头,可避则避之,不可避者听之”。亲自率先“植立船头”,只说一句:“今日,我死日也。义不令将士独死,亦不令怯者独生矣。”于是,亲率湘军战船勇往直前,直扑小孤山,太平军岸炮齐发,湘军水勇则“出其矫捷之身手,与敏锐之眼光”,能躲则躲,不可躲则成仁,“有俯侧避炮者,皆目笑之,以为大耻”。在太平军的猛烈炮轰下,湘军死伤虽众,但仍然“战两日破之”。彭玉麟十分高兴,写了一首诗:“书生笑率战船来,江上旌旗耀日开,十万貔貅齐奏凯,彭郎夺得小姑回。”并制为诗笺,分送好友。可见彭玉麟真是“日日争命于锋镝丛中”,“百战功高,仍是秀才本色”。
五、一生六辞高官,却在年迈时临危受命,抵御外敌
第一次是辞去安徽巡抚(相当于安徽省委书记)之职。当时是在咸丰十一年,彭玉麟官职是安徽布政使(相当于省长)衔水师统领。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把所属三省巡抚任给他的三个亲信,任彭玉麟为安徽巡抚。他却一连三次辞谢,其理由是已习于军营而疏于民政,请朝廷勿弃长用短。朝廷只好收回成命,改任兵部侍郎,依旧留在前线督带水师,他才坦然接受。
第二次是同治四年二月,朝廷任命署漕运总督。漕运总督掌管鲁、豫、苏、皖、浙、赣、湘、鄂八省的漕政,是众人所垂涎的天下一流肥缺。但他又两次谢绝,理由除了不懂漕政外,又加上性情褊急、见识迂愚,不会与各方圆通相处。朝廷只得作罢。
第三次是同治七年六月,上疏请辞已当了七年的兵部侍郎。原因是当年从军时,三年母丧只守了一年,现在国家安定,他理应解甲归田,将剩下的两年补满。这次朝廷没有挽留,答应了他的请辞。
第四次是彭玉麟离职休养三四年后,朝廷又任命为兵部侍郎兼光绪帝大婚庆典宫门弹压大臣。待到庆典一结束,他立即上疏请辞署理兵部侍郎。朝廷接受后,又交给他一项差使,即每年巡视长江水师一次。
第五次是光绪七年七月,朝廷任命为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两江辖地广阔,又兼物产丰茂,南洋通商大臣一缺更是权大责重,一向非名宦宿臣不能任命。朝中重臣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都曾任过此职。让彭玉麟出任两江总督,说明朝廷对他的倚重,但他就是不领这个情,接旨后即上疏请辞,隔日后又再次上辞疏。朝廷无奈,只得把此要缺交给左宗棠。
第六次是光绪八年,朝廷任命彭玉麟为兵部尚书(相当于主持中央军委的国防部长)。与过去一样,他接旨后即请辞,朝廷未准。不久,中法战争爆发,朝廷命他率领旧部将士并增募新军,迅速前往两广部署海防。他认为此时是临危受命,不宜再辞,便以衰病之躯奉旨赴粤,带领所部驻扎南海前线,整修虎门要塞,加强沿海完备,遣部将防守钦州、灵山。多次上疏主战,战后疏请严备战守,以防后患。中法战争胜利结束后,光绪十一年三月,便上疏请辞兵部尚书之职,朝廷未予接受。他又于这年八月、第二年八月、第三年七月、第四年六月接连四次上疏请求辞职。鉴于他的执着,朝廷只得接受。
光绪十六年三月,以平民之身病逝于衡阳城内的退省庵,终年75岁。死后被御赐太子太保,建专祠纪念,谥号刚直。曾任两广总督、湖广总督的张之洞评之为“加官不拜,久骑湖上之驴;奉诏即行,誓翦海中之鳄”,并为他写下一首五言长诗:“神州贯长江,其南际涨海。江海幸息浪,砥柱今安在……”
六、一生廉洁奉公、刚正不阿、无私无畏、疾恶如仇
早年家境孤寒,父亲去世早,尝遍了人间冷暖,仕途也坎坷不顺。他对官场腐败深恶痛绝,下决心不与腐败官员为伍。彭玉麟是靠战功成就自己的事业。他任长江巡阅使治理水师及兵部尚书的时候,秉公办事,疾恶如仇,严惩恶势力,甚至不惜得罪清廷高官大红人曾国藩和李鸿章。曾国荃是曾国藩亲弟,彭玉麟发现曾国荃陆军部队纲纪废弛,还抓住了曾国荃两名吸鸦片的战将。曾国藩是彭玉麟恩师,对他可谓恩重如山,但是彭玉麟却不顾师生情谊,毅然提笔三次弹劾曾国荃,致使曾国藩大怒写信给他责问自己弟弟到底哪里得罪了他。有一年,彭玉麟路过安庆,忽然有老百姓拦马喊冤,状告当地恶霸李秋升。李秋升是李鸿章的侄儿,仗着权倾朝野的李鸿章势力横行乡里、夺人妻女,当地老百姓敢怒不敢言。经调查,彭玉麟掌握了足够证据,把李秋升抓来审讯,李秋升竟然藐视彭玉麟不敢把他怎么样而供认不讳。彭玉麟断然下令:“此人不除,安庆难安宁。”这时,李鸿章弟李奎赶来求情,纵有李鸿章这张王牌,也未能使彭玉麟网开一面、刀下留人。彭玉麟任职期间还先后弹劾处置了腐败无能官吏两百余人,其中不乏高官。此外,彭玉麟的一个外甥曾任知府,由于贻误军机也被他杀了。他的所作所为在当时的民间流传下一句佳话:“彭公一出,江湖肃然。”彭玉麟在去世前将为官几十年的官俸、养廉、经费等等加起来上百万两的收入全部捐出来做了军费。
彭玉麟身为大清名将、朝廷重臣,一生不慕名利、不避权贵、不治私产、不御姬妾。虽然一生六辞高官,却在国家危难之时,抱着年迈多病之躯,临危受命,抵御外敌。一生画梅吟诗,纪念与他相恋早逝的梅姑,痴情重义,终生不悔。在权贵当道、腐败之极的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年间,成为了一个极为罕见的清廉、正直、淡泊、重情重义的名臣。如他自己所述:“臣素无声色之好,室家之乐,性犹不耽安逸,治军十余年,未尝营一瓦之覆一亩之殖,以庇妻子。身受重伤,积劳多疾,未尝请一日之假回籍调治。终年风涛矢石之中,虽甚病未尝一日移居岸上”,“臣以寒士始,愿以寒士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