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迁安农民组建“秫笛乐队” 源起神农氏
初秋时节,河北迁安农民康永常的“秫笛乐队”活跃在田间地头。一根长约10厘米、直径约10毫米的高粱杆,在康永常的嘴里竟能演奏出奇妙的民乐歌曲,引得过往行人纷纷驻足倾听。
26日,在迁安市康官营村,记者看到平日被农民用于当柴火或嫁秧用的高粱杆,被康永常信手拈来当成乐器吹奏出了《十五的月亮》等十几首歌曲。老康告诉记者,接下来他将为其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个有乡土特色的原生态乐器真正走向大舞台。
康永常在当地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农民艺术家,原是首钢工人。1999年,老康为了组建村里的乐队,就研究用高粱杆当乐器伴奏,经过多年摸索,形成了较完善的制作和演奏方法,并申请了国家专利,他还给乐器取了名字“秫笛”。
老康介绍说,这种高粱笛出现于石器时代,为神农氏发明,当时被称作“箭杆鼻箅”,是乐器的祖先,但是后来没有被重视,只是当作玩具流传下来。此种乐器包括笛舌、传音槽和扩音槽。演奏时用气流控制音量、音节,用舌头点击秫笛的堵头和侧边控制节拍,用口含住传音槽的1/2或1/3,这种结构和吹奏方法能使音乐圆润,扩音效果好。
唐山市群众艺术馆馆长郭新明表示,“秫笛”是一种有乡土特色和地域文化的原生态乐器,来源于民间、娱乐于民间,个人可以为其申请“非遗”,但是最后的认定还需经专家对其历史背景、传承轨迹等诸多方面的论证。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