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耿说:陶方聂等姓氏都起源于南京

2013年06月30日 | 阅读:1759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一个地名就是很多姓氏的发源地,环太湖地区是姓氏的爆发地。”王耿介绍说,中国第一批姓氏诞生于7000多年前,而且和道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这第一批姓氏诞生地就在现在的栖霞山。“六朝之前栖霞山叫摄山,是‘摄提氏’的诞生地。秦始皇还曾经到摄山参道,后来秦始皇又去了太湖。”“摄山”中国第一批姓氏:聂、谢、佘、社等都诞生了。

本文提要:南京市民王耿研究姓氏30多年,他自称是鬼谷子和王羲之的后裔,还收藏了几万册族谱。“其实,中国2.5万个姓氏都是由(周成王以前封授的)198个姓氏演变而来的;而姓氏的爆发地是环太湖地区。当时环太湖地区的核心是南京。”王耿说,陶、方、吴、李、刘等姓氏的起源地应该就是南京。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王耿把自己的想法《“华夏姓氏寻根公园”“中华姓氏起源暨华夏氏族世糸纪念碑”
可行性研究及项目建议书》发在了网络上,还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其中,南京市旅游园林局网络发言人回话说,感谢他的建议,已经转交到相关处室去处理了。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关于百家姓,几乎每个人都可以信口拈来。这些姓氏是怎么来的?中国最早一批姓氏是什么?或许很少人答得上来。

南京市民王耿研究姓氏30多年,他自称是鬼谷子和王羲之的后裔,还收藏了几万册族谱。“其实,中国2.5万个姓氏都是由198个姓氏演变而来的;而姓氏的爆发地是环太湖地区。当时环太湖地区的核心是南京。”王耿说,陶、方、吴、李、刘等姓氏的起源地应该就是南京。

“南京应该建一个姓氏文化公园,我有这个想法已经两年了。”王耿把这个想法写成了建议书,于前天公布在网络上。

最早的陶姓在江宁陶吴

“我其他什么书都看不下去,整天埋头研究姓氏起源。而且,我和别人研究的路子不一样,我研究的是氏族世系,是氏族文化和上古历史结合起来研究的。”王耿说,之所以对姓氏研究这么痴迷,缘于30多年前父亲生前的话。“我父亲告诉我,说我们家是鬼谷子和王羲之的后裔,让我把家谱理理清楚。”

30多年研究下来,王耿说,自己收获多多。“这么多年研究下来,我发现80%以上的姓氏诞生在环太湖地区,而当时,南京是环太湖地区的核心地带。”王耿一脸严肃不像是开玩笑,他说,南京有土生土长的姓,比如:陶姓。

现在,公认的陶姓起源地是山东的定陶。公元前500多年前,范蠡化身陶朱公带着西施,想要做隐士。当时(后来),范蠡选择了山东的济阴,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定陶。因为,当时的定陶离越国首都(胶南)不远,这对已经是大老板的范蠡而言,信息的沟通是相当重要的。不过,王耿对这一说法不认同,他说,陶姓应该是诞生于南京江宁的陶吴镇。

“考古专家们曾经在江宁进行过考古发掘,发现了新时器时代的湖熟文化层。考古学家指出,这是早期氏族的聚集地。”王耿说,秦始皇之前,地名是不能变的,某个区域其实就是一个封地,是一个家族的人全部的生活依靠。当年专家们考古的地方就在禄口机场旁的昝庙文化遗址的陶东社区昝庙村,遗址为连接在一起的大小两个土墩,现存面积近一万平方米,高出地面6米左右……而南京市江宁区禄口街道的陶东社区原属陶吴镇。

王耿说,“陶吴”应该是陶姓的发源地,比山东定陶的“陶”姓早2000多年。“只是,后来,因为发生洪水,陶氏族人都迁到了六合等地”。

质疑:陶姓应该起源于山东

王耿的这种说法对不对?国家图书馆的一位专家说,王耿的说法只是一家之言,不是很靠谱。就陶姓而言,现在史学家们研究到的是,应该起源于山东定陶,因为那里是尧帝的居住地,以制陶为业,因此诞生了“陶姓”。

王耿按:请各位允许我帮助这位国家图书馆的专家弄明白他显然还不明白其实并不难明白的六个问题好吗?
1、陶姓的老祖宗是“丹阳皋乡”即“江宁咎庙”的“皋陶(音yao)”即“咎繇(音zoyao)”而不是“尧”。据《春秋–元命里》载:“尧得皋陶,聘为大理,舜时为士师。”《虞书·尚书》载:“帝舜三年。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
2、他们都是公元前2475年前后的历史人物,而不是公元前475年前后的历史人物。而丹阳皋乡的宜兴和溧水一带有证据的制陶业已经有一万一千多年了,在华夏甚或全球都是最早的,其中的紫砂陶的精美更不失为世界之最,关于“陶”的任何指标都不是任何其它陶类产地可以比拟的。
3、陶朱公范蠡在公元前495年前后居住在今宜兴鼎山之西的蠡墅--清《宜兴县志》语,而是在公元前475年前后才到了山东济阴即山东定陶,如果一定要说“陶姓诞生在周时的越国,那也只能是在公元前495年前后居住在今宜兴鼎山之西的蠡墅,而不是公元前475年的越王都山东琅琊时的山东定陶”,即:无论是公元前2475年前后或是公元前475年前后的“陶祖”,都只能是来自“丹阳皋乡”即“江宁咎庙”的“皋陶(音yao)”即“咎繇(音Zoyao)”,而不是来自越王都山东琅琊时的山东定陶的“尧”。
4、据《史记》载,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助勾践灭吴后,弃官携西施,出三江,入五湖,三转而至陶。这里的三江五湖都是以宜兴为中心的古长江古太湖地区的地名,并且“三江五湖”看来与山东的定陶没啥太大的关糸。因此,用这段话作为陶姓和陶朱是在定陶发源是极为轻率的。
5、据《群辅录》记载:“舜七友(虞舜、雒陶、方回、续身、伯阳、东不訾(按:陬訾氏,陬同咎)、秦不虚)之一有秦不虚,曾并为雷泽(太湖)之游”。方雷和方回都是吴人,并且都是公元前2475年前后的名人,排名在他之前的雒陶和之后的东不訾各项指标看来也是无出其右的。
前“史学家”和前姓氏“专家”,都是习惯或热衷用千余年后子孙的籍贯,来确定或推测其祖先的籍贯的。此前史学界和谱牒界对《氏族志》《日知录》《百家姓》《千家姓》等古今姓氏书的诠释中,对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姓氏发源地的考证和论述都是极其不靠谱的,亟需重新考证和论述。
6、因此,陶姓是诞生在公元前2475年前后的陶都丹阳咎缪村(治南京即江宁,当时宜兴属丹阳),而不是公元前475年的越王都山东琅琊时的山东定陶,山东的陶可比南京的陶晚了两千年啊,千万别忘了,陶朱公范蠡同志可是公元前475年前后才到山东济阴即山东定陶的。
用前“史学家”和前姓氏“专家”,类似“地心说”的搞笑版的考证和论述,来挑战笔者的“日心说”论述或体系,实在是蚍蜉和大树的战争,其实很幼默,但是笑不出来,因为实在是不好笑。也实在不明白这个国家图书馆的管理员是哪个国家的,管的是哪个国家的图书,对中国的语言文字和史籍典册太外行太陌生了。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