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木氏的前世今生

2013年09月10日 | 阅读:235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丽江木氏的前世今生(下)
经历了清朝的改土归流后,木氏政权土崩瓦解,但这一民族却是衰而不绝,在历史的艰难迁徙中不断涌现出杰出人物。历史学家认为,正是木氏忠君爱国的生存哲学启示了后人,保证了这一民族的安定和发展。如今木氏后人在政、商、治学等领域都颇有成就,而首先提出“茶马古道”概念的云南大学教授木霁弘算得上是木氏后人中的一位名人,潜心治学,专攻“茶马古道”和茶文化研究,著作颇丰。就在记者完成此稿之时得知,他已经将讲学课堂设到了美国。

纳西族迁徙的脚步

         据历史学家考证,丽江纳西族的族源,是从西北黄河、湟水一带迁徙过来的羌人。汉代生活在大渡河上游南北两岸。汉晋至隋唐,纳西族的一部分先民在四川发现并开采盐池。另一部分则活跃在木里一带的雅砻江地区,其首领也在贞元年间受到朝廷封赏。约在南北朝时期,其中的一部分纳西人南迁到金沙江河谷,并到达永宁、丽江等地,他们有着共同的民族特征,却又是各自独立的部落集团。从汉至唐,纳西族主要的活动中心在四川盐源一带,从元至清,其活动中心则转到了丽江,从西北到西南,纳西人先民经过了漫长而艰难的迁徙,最终立足于丽江。
改土归流的巨大影响

         经历了清朝的改土归流后,木氏政权土崩瓦解,这不仅仅是土司制度的一次革命,对木氏和丽江而言,它对整个丽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政治上废除了古老的土司制度,结束了木氏称雄一方的局面,外界和丽江的沟通开始变得畅通,有利于边疆各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外地派来的流官迅速开展兴修水利、办学、组织商会等工作,给丽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而在经济上,政治“高墙”被推翻后,进入丽江的人群增加了,促进了当地耕作技术的提高,还促进了当地与外界物资交流,使当地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在文化方面,从《丽江府志稿》可见一斑,其曰“各乡村创立义学,广育人才,一时学校如林而家弦户诵”。流官们热衷办学其成效是十分显著的,从乾隆元年到清朝末年间,丽江就产生过60多名举人,其中大部分留下了诗文集,如今已经成为丽江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但改土归流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一方面是民族领袖后继乏人,另一方面是土官成为傀儡后,一味地推行汉文化,使当地一些古老的民俗没能得到很好的传承。
纳西族的生存哲学

        作为木氏后人的云南大学教授木霁弘对木氏的生存哲学有着自己的思考,他的观点得到了众多历史学家的认同,他认为,纳西族之所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经磨难而不衰,主要得益于木氏的生存哲学。这个民族在曲折的迁徙历程中,经历了多种文化的碰撞,并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安身之地丽江,在众多的部落酋长中出现了能稳定民族向前发展的领袖——木氏先祖,在总结先辈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生存哲学,“紧密依靠中央王朝,正确处理好周边民族的关系,保持安定和平的环境,使自己的民族得到持续发展。”
木氏名人木霁弘

        木氏后人有成就者众多,或为官或为商,或为饱学之士专攻学术。而木霁弘属于后者。在昆明北市区一个名叫“茶马古道”的茶楼里,木先生和一大群文化圈的朋友在谈笑风生,他开的这个茶楼几乎成了文化圈名人特别是好茶之士必到之地。一间大会客厅内摆着名家的字画,宣纸和磨好墨的砚台随意摆放着,到这里的文人雅士都可以提笔挥洒展示自己的墨宝。整个房间的布局似乎在诠释着一句话“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身为云南大学教授的木霁弘如今已是名人。作为“茶马古道”的首先提出者,他对茶马古道文化的研究始终在吸引着文化圈人士的眼光。

        木霁弘的父亲是云南大学著名的纳西族历史学家,云南历史文化造诣十分深厚。而木霁弘的治学之路并不顺畅,他经历过文革的磨难,他曾经在昆明黑龙潭的花渔沟当过知青,之后又到云南省第二机械厂做过装配工,几经波折,他还是走上了治学之路,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为记者泡上一杯汤色诱人的普洱茶,木先生的思维开始在“茶马古道”和“普洱茶”两个关键词之间飞速跳跃。

        1987年,木霁弘和好朋友徐涌涛走向滇西北,对地方方言进行调查。他们沿着古老的石板路,一路追寻古老马帮的足迹,在每一个驿站,每一块石板,他都用脚去体会,用心去思考。残存的马蹄印,茂密的森林,厚厚的落叶,鬼斧神工的崖画,让他惊叹不已。漫长的几个月后,他们参加了《中甸历史资料汇编》,在这本书里,“茶马古道”一词被他正式提出。

        对茶马古道文化的研究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还需要毅力,1990年7月,木霁弘和5位青年学者开始了跋涉之旅,在历时100天中,他们的足迹踏过滇、川、藏三省区。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考察古老文化。一年后,木霁弘、徐涌涛、陈保亚、王晓松、李旭、李林6人合作完成了一本书——《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这本书里,“茶马古道”成为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民族文化各个领域的一个整体概念。之后,“茶马古道”更成为云南文化领域内的一个新体系。
“茶马古道”情结

        “马帮消失后,茶马古道文化不应该消失,这是一笔珍贵的财富!”

        木霁弘说,当年的《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只是他们学术成果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对这一文化的研究引起了社会层面的重视。“茶马古道遥远而漫长,其艰险程度简直令人不可思议,艰险得让人们极少去接近它、认识它。这使得人们往往忽略或忘却了这条古道的存在。”对于他来说,将行走过程中的思考变成文字已经是一种习惯。

        有识之士认为,“茶马古道”是对云南历史的一种发现,更是对一种云南文化的定位。而木先生的这种“茶马古道情结”一直贯穿在他生活之中。   

        1999年,中国第五代著名导演田壮壮与木霁弘相识,此后他们与著名作家阿城一道多次前往茶马古道考察采访。2004年,田壮壮导演的中国首部高清纪录片《茶马古道系列之德拉姆》在全球公映。而木先生就是这部电影的总策划。由此,茶马古道文化成为了国内一大文化热点。2005年7月,木霁弘与朋友合著的《普洱茶》一书出版,引得购者如潮。

        在他看来,茶马古道不仅仅是一个文化资源,对云南来说更是一个重要的旅游资源。但他认为在开发的同时不应该忽视保护,由于茶马古道具有重要意义,一旦遭受破坏,将给相关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带来巨大损失。
木氏精髓血脉相承

        和木霁弘交谈,你总是感觉到他身上的那种睿智,他的健谈使你不忍心打断,他的跳跃性思维方式又迫使你很难在短时间完全记录下来,唯一的方式就是聆听,然后学着去思考。作为木氏后人,其实他身上还保留着许多木氏家族的特质,比如,对古诗词的偏爱,看他的书,你很容易发现“木氏六公”的印痕。他是一个喜欢用手机作古诗歌词的人,“云来月弄峰峰显,雨后虚明宇宙新。武帝旌旗郡县辉,身毒腾越马蹄凝。”这是他用手机写的一首古诗,所写的内容当然少不了他所喜爱的茶马古道。

        说起木氏家族,他最欣赏的是其生存哲学,他认为生存哲学是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还有就是木氏六公留下的古诗词,他曾经通过搜集整理后主编了一本《丽江诗画》,结束采访时他将这本书送给了记者,他说,“从这本书里能感受到木氏先辈们的思想和生活。”

        本版图片 本报记者 史云 参考书目《木氏宦谱》、《丽江诗画》、《木氏土司与丽江》(余海波、余嘉华著)

        顾问:云南大学教授木霁弘。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