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麦氏宗祠续写不老传说

2013年06月10日 | 阅读:604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麦氏宗祠

麦氏大宗祠,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6),距今约530年,占地面积1133平方米,建筑面积938平方米,是深圳市目前发现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祠堂之一,是光明新区麦氏家族最大的聚居地,也是合水口、薯田埔、马山头、根竹园、碧眼、白芋沥六个社区的总祠。

穿过公明办事处合水口社区的一条小巷,古巷深处的一幢古建筑让人眼前一亮——麦氏大宗祠。跨越了5个世纪的麦氏大宗祠是光明新区麦氏家族的扎根之处,这座古老的祠堂毫无破落之感,漫长的岁月并未让它显得沧桑,在宽敞的大堂里,孩子在玩耍,老人在下棋、打牌、听戏、聊天……欢声笑语打破了古祠堂的宁静。五百多年过去了,麦氏大宗祠续写着不老的传说。如今它被赋予了新的功能,成为居民们休闲娱乐的场所。祠堂外榕树苍翠,祠堂内人气旺盛。

明、清风格结合的古建筑精品

麦氏大宗祠正门上方悬挂着宗祠木匾,两侧则是写着“长江源远,古柏根深”的对联。推开厚重、黝黑的大门,敞亮的大堂就呈现在眼前。历经沧桑的古祠堂在重新修葺后,建筑布局至今仍保存完整,天井、飞檐、牌坊、灰塑、石雕、木雕和彩绘等细节都彰显出这是一座具有鲜明岭南风格的传统祠堂。祠堂开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在天井处竖立着的花岗岩大牌坊,牌坊上方雕刻着“宿国流芳”,两侧分别雕刻着“入孝”和“出弟”。正堂用格木作梁架,梁梁相托,梁柱上雕刻着成对的龙凤和狮虎,飞檐的檐口上画着栩栩如生的花鸟草木。

走进旁边的侧门,室内光线稍显昏暗。青砖墙壁上的神龛周边镶着一圈木刻花雕。虽然被烟火熏得发黑,却掩不住精致的雕刻工艺。据了解,麦氏大宗祠于民国元年岁次壬子重建,不但巧妙地保存了明代的建筑特色,更增添了清代的建筑风格,是不可多得的古建筑精品。麦氏大宗祠见证着麦氏家族的开枝散叶,也亲历着合水口社区的屡次变迁,对研究深圳的移民迁徙历史和地方开发历史有较高价值。

为纪念麦家英雄专门修建

在麦氏大宗祠里,有这样一副祠联:“铁胆忠臣归一统,杖朝元老定兰分,隋之功勋昭武烈,宗修实录著文明”。这首藏头诗,讲的就是麦氏子孙引以为豪的先祖——麦铁杖。如今要探索麦氏起源,可佐证的资料很少,但麦氏所有的谱系中,都会提到麦铁杖,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

说起麦氏大宗祠的历史,不少长者都知道。祠堂常客麦植发回忆说:“这个宗祠就是为了纪念麦铁杖而专门修建的。”相传麦氏祖先麦铁杖(广东韶关人)是个很厉害的传奇人物,《隋书》卷六十四中记载:“麦铁杖走如奔马,泳似蛟龙,能飞檐走壁,日行500里……”麦铁杖从军后屡立战功被朝廷授予“车骑大将军”“右屯卫大将军”,跟随杨素东征辽东以身殉职。隋炀帝追赠其为“光禄大夫”,特封“宿国公智勇武烈大将军”,御赐衣锦坊,葬于韶关南雄百顺里龙头坑,墓碑刻“隋宿国公麦铁杖之墓”。其后裔麦必荣、麦必达携家眷及族人南渡。子孙麦有登、麦有成等族人建祠于靖康乌沙桥东,之后麦富于明朝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迁至合水口村定居,繁衍至今。

麦氏大宗祠内花岗岩大牌坊上“宿国流芳”四个字指的就是“宿国公智勇武烈大将军”麦铁杖。

老人最爱“泡宗祠”

麦氏大宗祠如今已成为合水口居民们的休闲娱乐场所。每天下午是祠堂最热闹的时间。

麦植发说:“这个祠堂陪伴了我一生,我熟悉这里的每一个角落。小时候在祠堂里玩耍、写作业,现在我都六十多岁了,还是喜欢来这里,聊天、喝茶、打牌。”和麦植发有着相同经历和感受的老人很多,他们最喜欢的事就是“泡宗祠”。每天清晨,老人们就赶来祠堂“报到”,在这里一起听戏、读报、聊天、喝茶,直到日落西山,在祠堂里“泡”上一天。

走访宗祠的时候,有一位老人正在读《宝安日报》。这位老人是一位退休老党员,他与记者分享起祠堂的故事,他说:“天热的时候,祠堂里凉风习习,是个纳凉的好地方。我每天都来读报纸,可以得到很多信息。祠堂是我们的祖根,我离不开这里。深圳的城中村在不断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保留传统文化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祠堂的一角放有茶炉、茶杯,所有客人都能免费喝茶。据说,这一习俗已传承数百年。记者发现,有几位阿婆在玩一种从未见过的纸牌,一问之下才知道那是历史悠久的“东莞纸牌”。祠堂内不时也传出清脆的笑声,那是孩子们在玩耍,对他们来说,这将是难得的童年记忆。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