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家谱——认祖归宗的家族冲动
中国有句老话说,三十年不修谱就是不孝。如果按着祖上所言,今日有相当多的人是不孝后人。
好在,民间还有人在默默修谱。他们在寻找祖上的记忆,在续写家族的繁衍史。
然而,随着城市化这一不能阻挡的势力横扫中国,随着地区间和人群间的不均衡发展,我们的家族中人为了争取不同的生存资料,注定要各自奔散。
家族意识将越来越淡。如是,重修家谱,虽然重新勾起了人们对传统中国家族的美好记忆,但,面对渐去渐远的亲人的背影,我们无能挽留。
当地的800户常姓家族,开门迎入了300多年来第一个从关外回乡的族人
看着堂兄把谱单包裹从箱子底请出来,小心翼翼地拂净灰尘,常怀德按捺不住地兴奋。他把包裹揽在怀里,一层一层揭开褪色的绸布,尘封半个世纪的常家老谱就在眼前了。
等他喜滋滋地展开,却立时愣住:原来写在毛头纸上的老谱,因为折痕太重,纸质已变得干脆无比。一边展开,一边跟着一块一块地断裂。眼睁睁地看着写有祖宗名讳的家谱碎成一地,常怀德长吁不已。
为了忘却的纪念
常怀德现年73岁,辽宁省鞍山市工商管理局退休干部。1990年,58岁的常怀德送父亲的骨灰回老家辽阳县上麻屯乡稠树林子村安葬。在村里,见到久无往来的族人乡老,已届退休年龄的常怀德萌生了怀旧之情。近年来,常氏族人四处迁徙后,互不往来;而一旦常怀德们这一代人辞世后,这个家族的历史便再难接续。谈到这些时,大家突然有了重修家谱的想法。常怀德被推举为家谱主笔。
常怀德首先开始寻访家族的老谱。文革时,烧的烧卖的卖,老谱难寻。一听说哪家有谱,有更老的谱,他就立即赶了去,一刻不敢耽误。
辽阳一带的很多人,都是清顺治年间从山东迁徙而来。常怀德对“山东是常家的祖籍”这一点深信不疑。直到找到那张150年前的老谱单后,才查明了自家的祖籍。只见围绕谱单的上缘边角有一行蝇头小字,写明:辽阳常家先祖,于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由山西省汾阳(现为市)某村迁来。为了找这张谱,他花了四年时间。
常怀德大喜,他按照谱单上的地址往山西省汾阳市寄信,寄了好几次,全被退了回来,理由是查无此地。常怀德不甘心,他往汾阳工商局、汾阳市志办、市政府办公厅等部门挂电话,每隔月余就挂一次,请他们协助查找,1994年发现老谱单,到1996年时,重修的家谱初稿已基本完成,而汾阳寻根一事,仍无进展。
又隔二年,一天,常怀德把电话打到汾阳市政府办公厅,报上姓名,接听电话的年轻女子马上回应:“您就是鞍山那找老家的吧。”在她的协助下,常找到民政局局长,又通过民政局查到了地名变迁后的常家现址。
1998年4月,66岁的常怀德踏上问祖之路。在山西汾阳市冀村镇仁岩村,当地的800户老常家,开门迎入了300多年来第一个从关外回乡的族人。
在汾阳住了一个多月,常怀德沉浸在眩晕般的幸福感受中。回到鞍山后不久,从汾阳传来的消息称他们也要仿效辽阳,开始修谱。
2001年,加入了汾阳内容、常姓起源、迁徙考证、当代族人录,长达20余万字的《常氏宗谱-辽阳一脉》正式出版,遂为辽宁档案馆、山西社科院家谱中心、上海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全国20余家文化单位收藏。是年,常怀德率辽阳族人举行了始祖迁居关东350周年祭暨颁谱仪式。他们立碑、修墓、杀猪,还请了东北二人转,好不盛大。
2003年,常怀德收到山西省榆次市东阳镇常家大院整饬一新后制作的风光光盘,同属一宗的榆次、汾阳、辽阳三地常家预备连谱。
2004年,鞍山当地媒体登载了常怀德修谱的消息,又有常氏族人看报后给他送来了200年前的旧谱。73岁的常怀德已开始在此基础上继续往前续书。
寻根问祖的最好依据
在一次次社会动荡和变革中,一个个家族劳燕分飞。而很多年后,家谱成了这个家族重新认祖归宗的重要依据,以及他们对自己祖先的珍贵纪念。
鞍山地区现约有一半的住户,是顺治八年从关内的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地移民而来的,修谱逐渐成为许多鞍山人的自觉行为。2004年,鞍山成立了东北地区第一家民间谱牒研究中心,一年就举行了三次家谱展览。“十一”长假期间,每天上百人来参观公开展出的100多部近年新修的家谱。很多人是全家一起来,观摩、咨询修谱的体例知识。七天中,常怀德天天到场,充当义务讲解员。
在热心重修家谱的最初一批鞍山人中,有许多是与常怀德一样的离退休干部。现年75岁的侯鹏霄离休前曾任鞍山铁西区党校校长,他的修撰家谱之路历经了18年。
1987年,侯鹏霄的台湾堂侄、一位原国民党陆军高级将领回乡省亲,委托侯鹏霄寻找失散各地的族人。这位堂侄写得一手好书法,最后,新修《侯氏家谱》的书名就是由他题写的。
18年中,侯鹏霄四修家谱:1988年,钢板手刻的第一部家谱问世,印了15本;1992年,第二部油印的家谱出了70本;1998年,第三部出了130页,印行200本;2004年出版的第四部印300本。在参考包括常怀德的《常氏宗谱》在内的多部新修家谱的基础上,扩充至50多万字,入图600多幅。侯鹏霄自掏腰包一万元,台湾四支族人捐助一万元。
在这版家谱中,侯鹏霄竭尽全力搜罗到顺治八年从山东到鞍山的侯氏始迁祖的后人中的十分之一。借由报章报道,又联系到不少当初由鞍山迁往吉林和黑龙江的侯氏后人。侯鹏霄本人也成为当地修谱专家,目前除了续写自家族谱外,还同时义务担任四个其他家族的修谱顾问。
耄耋之年的才振兴,原是鞍钢下属一工厂的工会主席。开始重修家谱前,他只知鞍山才氏由河北昌黎县迁来,是为避族诛之祸而迁往河北的明代帝师方孝儒的后代。修谱期间,才振兴数次前往河北等地考察,找到不少依据,但仍嫌不够。
清查世系时,每敲门到一处不相识的族人,常常会吃闭门羹,然而才振兴并不计较。自己族人跟方孝儒的隐秘联系,使才振兴在艰苦的修谱过程中始终保持兴奋的状态和布道的情怀。许多原先对修谱并不理解的族人,看了他新编的《瓦子沟才氏家谱》后,送来整筐的鸡蛋表示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