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赵历史到廉颇

2013年09月03日 | 阅读:1874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既然廉颇是平遥廉庄人,《平遥县志》为何没有记载呢?
   ⑴廉颇是赵国抗秦急先锋,曾多次大败秦军,秦对其恨之入骨。公元前316年,秦攻取赵中都(平遥西),对廉颇无可奈何,嫁祸其故里廉庄,未尝不可。《平遥县志》没有廉庄,却有比其小的邻村阮廉庄。笔者推测,廉庄遭劫后,阮庄百姓为缅怀廉颇、掩护廉庄,将廉庄村名隐于阮庄之后,通称阮廉庄。“此地无银三百两”,正是廉庄灾难史的写照。
   ⑵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大规模“焚书坑儒”,明令“史官非秦记皆烧之”,“敢于以古非今的,诛灭其家族。官员知情不举报者,则与其同罪”(《细说秦汉》)。当时赵中都即使有志记载廉颇的生平履历,也在“皆烧”之列。
⑶千百年来,地方史官循抄旧志,不补漏缺,难免“因人而异、因事而异”,“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感情操作。廉颇虽功高盖世,因有奔魏、迎楚之事,历代宫廷忌讳,官吏敬畏,无人肯记。周而复始,廉颇在地方史册中被失传漏记也不足为奇。
  历史事件要历史地看,辩证地看,发展地看。试想,时隔2300多年,当年的晋阳湖早已不复存在;廉庄周边的水沟浅滩早已被冲成60多米深的沟地;村里的古建不知翻修重建了多少遍。现在要想在那古老的土地上找到当年与廉颇直接有关的物证几乎是种奢望。
  正如《平遥县志•人物志》编纂者所称:“从古至今,率有伟人所惜,岁月迁流,文献磨灭,竹简金石,无从考问。”作者正是踏着编纂者的足迹,“求诸残篇,求诸父老,求诸士大夫,求诸山巅水洼,废寺荒丘,得其实迹,参以舆论,列而著之”。廉颇是一位赵国至尊、秦国至恨的历史人物。他大落大起的人生铸就了他大隐大露的历史悬念。有记载的不是廉颇生地,无记载的倒是廉颇故里。这就是尘封2300多年的历史带给我们的难以置信而又不得不信的戏剧性结论。
 《探讨》欲以榆社廉村有上马碑、下马碑、廉颇桥、廉颇墓、饮马池、灵仙庙等证明廉颇出生在廉村。笔者建议《探讨》的作者抽时间翻翻《榆社县志》,多做调查。
  1.《榆社县志•人物》之《功列•周》记:“《史记》‘赵之良将。’榆社属赵,今邑有廉村,以颇得名,意者不生于此则长于此乎?旧志以为榆社人,今因之。”“意者不生于此则长于此乎?”乃设问句,意思是:不知道是生在此还是长在此。《榆社县志•人物》又载:“廉村,据赵国名将廉颇长于此而得名。”“长于此”并非“生于此”。可见,《榆社县志》本身就说明廉颇长于廉村,不是生于廉村。
  2.作为廉颇出生地,至少应当有:廉宗祠堂、廉氏家谱、廉氏后裔,这三项平遥廉庄都具备。据调查,榆社廉村不仅没有廉氏祠堂、廉氏家谱,连一户廉姓后人都没有。这说明,廉村只是廉颇成长过或征战过的地方。
  3.《探讨》欲以廉村有上马碑、下马碑、廉颇桥、廉颇庙、饮马池、灵仙庙等古建筑证明廉颇出生在廉村,是不成立的。查阅古地名史料,周游大河南北,以廉颇命名的村寨、桥梁、庙宇颇多,至于饮马池、上马碑、下马碑更不计其数,没有直接或间接同廉颇出生挂钩的信息,是不能作为廉颇出生地的证据的。
  4.榆社廉村之廉颇墓,与《史记》记载的“死在楚国寿春”相背,不足为信。
那么,又是为什么说廉颇墓在寿春八公山,而非在廉村漳河滩?
   (1)《探讨》说:“廉颇虽客死他乡,寄葬于寿春八公山,三年之后,家人尊重廉颇‘归葬漳河滩’的遗言迁回。此后八公山的廉颇墓就不叫墓了,而叫‘廉古堆’。”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5年)廉颇出奔魏国,后被楚国秘密迎走,死在楚国寿春。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探讨》说:“三年之后,家人尊重廉颇‘归葬漳河滩’的遗言迁回”,更不值一驳。
  据《史记人物新传》称,廉颇死于公元前241年。而据《赵国史稿》称:公元前241年,庞煖率赵、楚、魏、燕、韩的精锐部队攻秦蕞;公元前240年,秦又攻赵;公元前239年,秦派王弟长安君成蛟进攻赵上党;公元前238年,秦继续大举向魏东部进攻;公元前237年,赵派主将庞煖带领大军攻燕;公元前236年,秦以救燕为名,王翦兵出上党,攻取赵国阙与(今山西左权)……廉颇死后,中原大地战火连年,兵荒马乱,廉颇家人怎样从千里之外的寿春,冒着战火硝烟将廉颇尸体运回廉村?
   (2)《榆社县志•人物》记载:“廉颇,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史载葬于今榆社廉村,有廉颇庙,遗址已没于浊漳河。”这一记载显然与《史记》记载有悖,但却与当地民间传说相吻合。廉村人传说,廉颇在一次战斗中阵亡,敌方将领取下他的首级回营邀功领赏。赵王听说后,十分痛心,遂命工匠打造了一颗金头,派人去给廉颇安上,然后将尸体运到廉村安葬,于是便有了廉村南面山上的廉家坟,从此,这个村就叫廉村了。笔者以为,廉颇率兵在此征战,因有将领战死而误以为是廉颇阵亡,而后,以讹传讹记入《榆社县志》,不足为怪。
   (3)据安徽省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来函称:“廉颇墓,在安徽省寿县(即楚国寿春)城外西北的八公山纪家郢放牛山西南坡,距县城15华里。当地俗称‘廉古堆’。廉颇墓封土高大,周长200米,高约15米。这里佳木葱郁,风景宜人,墓依山而建,左右峰峦斜出,遥遥相对,形成护卫之势。墓南不远,又有淮水流经,润泽山林,老将军可谓占尽风水,得享天地光华。若廉颇后人将廉颇尸体从八公山风水宝地,迁至榆社廉村,葬于漳河滩,任水淹河冲,不是大逆不道吗?
  笔者是退休干部,工资虽然不高,却儿孙满堂,孝敬尤佳,衣食无忧。笔者乃七旬老朽,之所以奔波考察,一为家乡高平市开发长平古战场旅游做点贡献;二为廉颇将军早日魂归故里。坦率地讲,笔者考察廉颇故里事先没定框架,在整个考察过程中,笔者对廉村的考察及对《榆社县志》的研究,着实费过一番精力,但诸多历史资料及文物史实告诉笔者,廉颇不是生在廉村,而是生在廉庄。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