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耳陶盆到文物古建
廉庄文物古迹虽然不多,但含金量特高。
⑴2001年,廉庄一位农民发现一陶盆,学名为“甑(zeng)”。廉庄出土的陶盆与《中国陶瓷》第114页图十七的甑对比,除外面划纹有一处不同外,几乎像同出一炉。制作年代为“公元前2310年-1810年”。此甑可以断定廉庄建村在2310年以前,绝非半路起家的以廉姓建村命名的山庄。
⑵廉宗祠。廉宗祠坐东朝西,大门两侧各有一尊青石坐狮。上院内五孔窑一线排开,中三眼是供奉先祖廉颇将军及列祖列宗灵位的正堂。窑前,原有两尊一人多高的石碑,上面刻写着廉颇的功德。上院南侧有圆门,据说,古代家族中有文武状元者才有资格在祠堂修圆门。廉宗祠门前有13层台阶,石狮头上有13个卷毛疙瘩,据平遥张法伟考证,古代“13”是一品大员的标志,可见祠堂始祖具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地位,在廉庄,只有廉颇将军配得享用。
⑶廉颇故居——福安堡。廉庄原处高丘,历经两千年河冲雨刷,如今被托在60多米的黄土岭上。“福安堡”是廉颇及其父辈为躲避战乱,保护子孙幸福安康所建,故名福安堡。据传,廉颇就出生在古堡的窑洞里。笔者不知《探讨》作者依据什么得出“在前的两千年当中,福安堡连个廉姓公民都没有”的结论。
⑷廉氏家谱。廉庄《廉氏家谱》现有四册,分别由四户廉姓保存,其中以《世洪家谱》记载年代最长。古代,家谱、族谱是王侯显贵的专利。笔者推测,廉氏家谱应从廉颇为将赵国、光宗耀祖时开始。廉颇去世后,子孙虽无将相名人,但以廉颇威名传世,家谱不会中断。在穷乡僻壤的廉庄,除了廉颇没有第二个人值得族人始编家谱。
《通志•氏族略》说:“自隋唐以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以簿状。”廉颇身为赵国将军、上卿,具有簿状、家谱毋庸置疑。宋人程祁说:“唐末五代之乱,亡失旧谱,上世次序不可复知。”入宋之后,理学家们倡导“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原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之法”。自宋至民国,家谱编修有增无减。从宋代开始,宗族后裔“各得其所藏诸本”,于是家谱(总谱)的续编就出现了分支,即“支谱”。廉氏家谱顺从大流,不断产生支谱,其后裔也“各得其所藏诸本”,现存《廉氏家谱》早已成了支谱后的支谱了。《廉氏家谱》记载,自廉世洪至今已传25代。廉世洪是廉颇的第几十代后人?该家谱无记载,可惜当时一笔之漏,给世人留下千古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