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合谱是根据《李氏族谱》记载的李姓起源而形成的
根据商贸开发区运河街道办事处李庄《李氏族谱》记载:余李氏,自明朝初,始祖讳灼例迁德州卫河西三里许,筑垣构室,开垦创业。即以其名命之曰李灼庄,至今家焉。每念及此,不胜木本水源之思。但历代久远,家乘未著,将发始迁原籍......“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李其双说,他小时候常听村里的长者说,李庄就是那个时候从大槐树迁移出来,以充实北部边防的,村里的家谱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记起的。
据史书记载,元朝末年,自然灾害频繁,黄河地区水患尤其严重。同时由于统治者的高压统治,导致红巾军起义,战乱纷争,民不聊生,人口大量减少。明初洪武年间开始从山西移民垦荒,使农业有所恢复。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又发生了“靖难之变”,战乱四年,又一次造成河北、山东、河南、皖北、淮北等地的荒凉局面,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
2006年秋天的一天下午,李其双正在家中午休。这时,来了一位七旬老者,进门直喊“叔”。来者自称叫李庆岭,家住五里庄,打算借李氏族谱,重修族谱。李其双深知族谱来之不易,文革时期,全村的族谱几乎都毁于一旦。他手中的这一套(三本,包括简介、历史族谱、李氏祖坟图),还是当时藏于炕洞,才幸免于难。
李庆岭再三表示,续修族谱,可以让后人完整地了解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李其双仔细地查阅了李氏族谱,果然两个“李”是一家。根据多年的研究,李其双在族谱中发现了不少的不实记载,也一直打算修订。于是,在将族谱交给李庆岭时,又对李庆岭修族谱一事,提了不少合理建议。
李庆岭老人果然不负众望,2009年下半年,不但将原始的族谱还给李其双,还将续修的《德州李庄·五里庄李氏族谱》送了他一份。
先祖训导成传家之宝
李其双说,始于公元1737年(清乾隆二年)的第一部李氏族谱,和1844年(道光甲辰年)族谱中均有序、跋等文章和历代世系衍续情况,还有“敕命诰命”“墓志铭”“封典序文”“墓表”“家范”“家训”等。
在李其双老人保存的李氏族谱中,记者看到,“敕命诰命”中记载了历代先祖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和当时社会给予的评价。“墓表”中记载了运河水灾大饥之年,先祖扶困救贫的纪实。六世祖承德公著家范十二条闺则十二条中,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对男女族人提出了具体要求。
八世祖在推广家训十二条中,提出了尽孝道、敦友于、睦宗族、教子弟、重稼穑、励勤苦、崇节俭、笃恭敬等。家范中提出了处世为人的道德标准。李氏忠厚传家,积累深且久,先祖的言行和训导成为后代子孙的传家之宝。
陶埙,气鸣乐器。古代主要为诱捕猎物所用,是我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
清代光绪年间,河北省 吴 桥 县 吴 浔 源 先 生(1824—1902)字棠湖,光绪举人,擅长书画,兼工音律。他根据地下发掘陶埙的实物复制出古代五音孔陶埙,并撰有《埙谱》一卷,曾选有《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雷峰塔》中的“水滑”、《紫钗记》中的“折柳”等选段。
在德州地区西郊五里庄有一名叫李雨村的老人(1885一1951年),自幼受其家庭熏陶爱好音乐,又和吴浔源先生是亲戚,李曾得吴的《埙谱》手抄本一卷、五孔陶埙一个。李根据吴浔源先生赠的埙仿做,制出了工字调(D调)、五字调(G调)为主的埙,在民间广为流传。他留有古曲《三落》、《梅花三弄》、《大寄生草》、《高山流水》等。
陶埙传人李雨村老人和子李孟才、孙李钟汾、曾孙李正荣四代人,通过仿制、演奏、传承、创新、发展,使千载失传的陶埙再次焕发青春。陶埙文化目前已被评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故老人李孟才是德州市政协文史委员,多年来他的书稿有30余篇,刊载于《德州文史》上,记述德州的历史沿革、名人轶事、文物古迹、艺苑史话、乡风民俗等。
五代人里出了70多位教师
“国有史,县州有志,族要有谱,族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李其双说,北方人对族谱文化认识不高,南方人有很多家族都有族谱。李庆龄续修《德州李庄·五里庄李氏族谱》和编写《近代人的足迹》,将会像一条纽带一样,把李氏家族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心凝聚起来,继承历代祖先的优良传统。李氏家族七百多年来的谱脉,从乾隆盛世到现代中华之腾飞,李氏族人一直在与世俱进,与时俱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李庄、五里庄李氏家族的教师队伍不断扩大,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从家庭私塾到私办学堂,从义务学校到完全小学,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根据现有资料统计,李庄、五里庄李氏家族的教师,从十二世到十五世,共有人民教师70多人,其中博士2人,大学教授、副教授9人,中学教师15人。13世女性教师只有2人,而14-15世共有教师39人,其中男12人,女27人,女教师占了大多数。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家族的进步,从中也可看出社会的变化。
李姓起源于今河南鹿邑。鹿邑古称苦县,春秋时先属陈国,后归楚国,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即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出生地。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萌芽到壮大的历程。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 (大成、 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是中国历史上所建的政权最多的姓氏。李姓为唐代国姓,唐以后繁衍兴旺,蔚为望族。
纵观历史,李姓人氏大体形成两大系源。一支在陇西,即今甘肃省境,一支在赵郡,即今河北省境。以这两支为主,形成了中国李姓的源流,不断向全国各地搬迁。据 《李氏族谱》记载,在陇西这一源系中,出了李渊一家。他们建立唐王朝之后,随唐王朝的强盛,李姓也日趋强盛。源于赵郡的那一源系,繁衍情况更甚,在短短几代的时间里,就成为当地的盛族,高居张、王、刘、赵诸大姓之上。之后,河北这支李姓家族,先后分成三组,西到山西,东到山东、安徽,南到河南、湖广,扩迁到更大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