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大姓的海南劳氏小姓
今年7月,汇集海南各地劳姓世系的《海南劳氏族谱》编印成册,遗憾的是,由于旧谱因朽烂而大量文字丢失,该谱没有梳理劳姓历史源流的“谱头”,即各个朝代历次修谱的“谱序”等信息。劳氏族人探寻出劳氏源头始祖为秦汉时期的南越王赵佗。
据海南劳氏宗亲的最新统计,目前本岛劳姓共有6500多人,主要分布在海口、澄迈和临高等市县,也有少量散居定安、屯昌、儋州、琼海和万宁等地。临高县内的劳氏人口最多,有3000余人;澄迈次之,约2000人,其中福山镇保良村支系的始祖在唐代便渡琼。
据保良村劳氏宗亲存有一部清代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的族谱来看,劳氏繁衍至今已有43代,其最早的迁琼祖为劳世勋。
“……身虽在世,其心既死,可谓偷生。凡人心即神,神即心,无愧心,无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故君子三畏……”这是海口市永兴镇儒劳村《劳氏族谱》中“家训”的部分内容。族谱为宣纸所誊写,但多处漫漶难辨,像这些能连成句的文字,在谱中已经不多见。(见图)
珍藏《劳氏族谱》的村民是劳义宏,今年65岁,自称是过琼始祖劳夷的二十八世孙。按该谱所记,族谱是劳夷二十三世孙劳明濬重修,并亲笔撰写,至今约150年历史,算起来当是清代末年所修。
劳氏源头南越王赵佗
好在该谱的主编、海南中学原副校长劳王章(原籍广西合浦)与海南的劳氏宗亲一道,综合全国劳姓的族谱资料,探寻出了劳氏的源头其始祖为秦汉时期的南越王赵佗。
赵佗(?—公元前137年)是河北真定(今正定)人,秦代时曾任南海郡龙川县令,后为南海尉,秦末,他兼并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建立了南越国。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赵佗接受朝廷招抚,被封为南越王,成为汉朝异姓封王的特例。
吕后主政时,赵佗自称为“南越武帝”,并发兵进攻今湖南境内的“长沙国”;吕后死后,到了汉景帝时,赵佗又再次归附汉朝。据其十二世孙裕南所记劳氏得姓缘由,赵佗之所以再次归汉,是因为他听了最小的儿子森罕的力劝,于是,景帝仍封赵佗为南越王,森罕有功于汉,也算劳苦功高,被赐姓“劳”,封地在山东崂山。
劳森罕是劳氏的得姓始祖。
据劳王章介绍,由赵氏赐姓为劳的故事,在民间也有不少佐证,譬如,内地有位赵姓人士在祖庙前挂了一联,“孝友开基,十八代后,始分劳姓氏;亲疏垂训,五百年前,原是旧宗支”;又如,广东顺德劳氏人家的祖宗牌位上,正面写的是“劳某某”,北面则是“赵某某”;再如,古时赵、劳二姓曾有互不通婚的族规。
唐代就有劳姓人迁琼
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赵姓是我国第七大姓,人口2700多万,在《百家姓》中更因赵匡胤称帝而名列首位,成为“国姓”之一。出自赵姓的劳姓,全国只有80多万人,是个小姓,海南劳姓人数更少。
据海南劳氏宗亲的最新统计,目前本岛劳姓共有6500多人,主要分布在海口、澄迈和临高等市县,也有少量散居定安、屯昌、儋州、琼海和万宁等地。临高县内的劳氏人口最多,有3000余人;澄迈次之,约2000人,其中福山镇保良村支系的始祖在唐代便渡琼。
保良村劳氏宗亲存有一部清代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的族谱,从世系来看,繁衍至今已有43代,其最早的迁琼祖为劳世勋,劳世勋的孙子劳永盛迁居澄迈,一直到今天。劳王章根据这一支的世系推断,劳世勋应是唐代宝历年间入琼,时间大约是在公元820年。
保良村还有另一支劳姓人家,子孙甚是昌盛,但没有族谱,老人们也不知道先祖是何时从何地迁来。
唐代之后,宋代又有两位劳氏先祖过琼,其后代现居海口。
海口的劳氏族人,有1300多人,又以永兴镇为主要聚居地,分布在儒劳等10个乡村和永兴、咸谅二墟。听闻儒劳村还保存着古本族谱,记者甚感兴趣,便于9月某日,邀上海南文史专家王俞春(永兴人),一同拜访旧谱的保管者劳义宏。
劳义宏手上古旧的《劳氏族谱》虽破烂不堪,非耐心拼凑难以卒读,但其重要文字一经辨出,让我们惊喜连连。
“始祖大公讳夷,生五子,懋英、懋贤、懋豪、懋杰、懋士,宋末元初来琼,见灵山市圮之地可以就村居住,懋英、懋豪留下,其余三弟并始祖乃回旧籍东海武阳居住。”这段简约的文字,道出了海南劳氏来自东海武阳,即今天的山东黄县西北;也提到了劳姓的入琼始祖劳夷。但劳夷没有留在海南,其长子和三子则可能在今灵山镇旧市附近住了下来。元末明初,因逢乱世,劳家兄弟无法在灵山居住下去,便迁移到了永兴的美孝山一带。
族谱还记载,劳懋英生劳开造,劳开造生创基、创迹和创始三子;创基后来迁居到如今的儒劳村,该村即因其姓而得名;创迹和创始则定居美孝村。他们的后代又分居到周边的美品、美熙、墨舞、儒云、昌儒等村。
儒劳人将劳开造当作入村一世祖,传到劳义宏是第二十六代,及其孙子,已有二十八代人。
儒劳村的旧谱还记录了30代人的派序,这30个字分别是:“开创业怀昌,盛天生献寿;荣真儒心纯,一志士国成;明可式行仁,义宜其在道。”以此推断,劳夷当在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年)渡琼。
此外,几乎与劳夷同时,一位名叫劳文耀的人,也从福建兴化府莆田县崩坎村避乱来琼,落籍今海口龙塘镇儒老村,其后裔也约有30代,但从第十七代以下才有世系,到了第十九代有劳心、劳力和劳安三兄弟,劳安后来迁到附近的美顺村,后代有58人,儒老村只有劳心后裔,仅21人,人数不多。
海南劳氏至少有五位迁琼祖
除了唐宋两代,明代也有劳氏族人迁琼。
劳温敏,原居广州府南海县古楼村,明洪武六年(1373年)下海南,先是在琼州府城西门外居住,后又移居临高;大约在1400年前后,又有劳勇惠和劳贞惠兄弟来琼找寻兄长劳温敏,并留下一起创业,至今已是二十一代,他们的子孙主要居住在临高博厚镇洋黄村;第七代时有人迁居定安。洋黄支系的人口约900人。
另据临高马袅镇尧科村劳氏族人讲述,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他们的始祖劳师成从广东迁来海南,落户尧科村,后来才散居到定安、屯昌、文昌和澄迈等地。尧科支系总人口近2300人,其中尧科村人数最多,将近600人。
从现有的各种劳氏族谱来看,海南劳氏至少有5位迁琼祖,先后是劳世勋、劳夷、劳文耀、劳温敏和劳师成,他门除了有一位共同的得姓始祖劳森罕之外,彼此之间有什么关联吗?
劳森罕至今,已有2000余年之久,其间谱牒或丢失,或不全,海南劳氏的修谱者,至今尚无法理清这5位迁琼祖是劳森罕的第几代孙,实为一大憾事。因为从西汉到宋初,尚未发现一部完整的劳氏族谱,直到乾道年间(1165-1173),官至中丞的劳可权、劳可衡兄弟才着手修订世系谱牒,只是该谱也已散佚,只留下他们的友人、同朝为官的枢密院使陈俊卿(后晋升为左相)所作的谱序。
不过,劳王章等人还是尽最大努力,依据陈俊卿写于乾道五年(1169年)的谱序,并从内地尤其是两广地区,搜集大量劳氏谱牒资料进行研究,理出了从先祖劳元锡至劳威共9代人的世系,劳威于宋高宗年间,约1130年前后到广东任当官,是为两广劳姓的先祖。
“琼州府各县劳姓俱是琰公后裔也。”这是湛江海康县南亩村《劳氏族谱》的一处重要记载。“琰公”即劳琰,劳威的八世孙,曾居雷州,后代中有住在海康和遂溪的。如果这一族谱信息属实,那么,海南劳氏就都是劳琰一人的后代了。果真如此吗?但从迄今掌握的各种族谱资料中,尚未见到有关劳琰后裔的记载,因此需要进一步的考究。
海南民间学者王俞春认为:“海南劳氏人口不多,但由于迁琼始祖较多,且谱牒不全,导致彼此之间的世代关系难以厘清,而他们与大陆劳姓的脉络也不易查考。这些因素给今天的修谱者和研究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困难,有待后人考证,还原劳氏家族一段真实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