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姓周族在庆阳的兴起与影响(续二)
(二)“豳国”在何处
姬姓周族毕竟是“北豳”这片土地上的外来者,面对内部发展的要求和周边戎狄部族的侵扰。周人在经历了不窋、鞠及公刘前期在庆阳附近的居住后,在公刘后期,周人又再次东迁居于豳。
考察宁县的建置史,豳地的名字反复出现。北魏太和十四年(490年),改当时设在宁州的班州为彬州。太和二十年(496年),因此地曾为古豳国而将彬改为豳。西魏废帝二年(553年),以抚宁戎狄之意改豳州为宁州。隋大业元年(605年)改宁州为北地郡。大业三年(607年),改北地郡为豳州。大业八年(611年),又改豳州为北地郡。唐以前,豳地的政治中心始终在宁州。正宁县文化馆保留的宋代承天观碑文上也有“豳土划疆,乃公刘积德之地”等语,证明正宁、宁县均为豳地(当时正宁为宁州属县)。《庆阳府志》记:“夏桀二十二年公刘迁豳。”《诗经·大雅·公刘》中有“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的诗句,记述了公刘向南迁徙的经过。南冈就是今宁县城西之庙嘴坪(古称公刘邑)。所以,姬姓周族进行了第二次迁徙,这一次,公刘率领部族由庆城迁到了宁县,即从泾水上游北部庆城迁徒到泾水上游南部宁县的。
据有关学者的推断,姬姓周人在公刘的带领下所做的迁徙,原因诸多,但主要的原因被认为是戎狄对农人囤积的劫掠,迫使姬姓部落逐渐离开北豳。
公刘率族人迁都豳地,虽仍处戎狄间,却大力发展农耕,在豳开辟土地,建屋定居积累财富,四周各氏族贵族多来归附,“周道之兴自此始”。公刘在这里营建了宫室,这就是著名的公刘邑。该地地势优越,三水奔汇,四原辐辏,以此为基点,公刘率领周族人民大力发展农耕,并派人涉过渭水采掘矿石,“取砺取锻”,改进生产工具和武器,不断提高生产、生活能力。取用日渐丰足,很快发展成为一个繁庶兴旺之邦。公刘奠下基础,到庆节时已具有王朝前古国的规模。《诗经·豳风·七月》反映的就是宁县一带先周农事的民歌。公刘边稼穑,边“弓矢斯张,干戈戚扬”,进一步开疆拓土,建立了豳国,它的范围,东到子午岭,南到彬县、旬邑,西到泾川、灵台、镇原,北到环县、华池,成为当时西北势力较强的部落方国。《诗经·大雅·公刘》中也录有公刘在豳地时的情况:“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积乃仓”,以及国于豳后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此后,经裔孙皇仆、差弗、毁瑜、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前后共十多代、四百多年在豳地的经营和发展,壮大了周族部落,形成了周王朝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