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报道:揭阳爱心助学有了升级版

2013年08月31日 | 阅读:674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广东揭阳,“尤特”带来的洪水,刚刚肆虐过古县普宁。

  眼前,齐腰深的水已经退去大半,傅泽海渐渐放下心来。几天后,他就要重返大学校园,开始新学年的学习。

  这个暑假,傅泽海过得忙碌而充实,不仅天天去志愿者驿站义务服务,还在假期的最后几天当起志愿者,投身到抗洪抢险救灾中。

  “没有家乡父老的关怀,我上不了大学。懂得感恩,就是我进校前的第一课。”傅泽海两句朴素的话,道出了揭阳1515名贫困受助大学生的共同心声。

  2012年,揭阳发起并成立了大学生发展基金会,给予低保户家庭的新入学本科生4年里每人每月200元生活补贴,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然而,这次爱心助学,经济落后的揭阳却基本未耗费财政经费,而是完全由公募基金募集。揭阳还建立起引导受助学子传递爱心、回报社会、建设家乡的长效机制,这被不少人称为爱心助学的“升级版”。

  揭阳每年考上本科的学生有9000多人,其中贫困生就近2000人。揭阳又是财政穷市,财政收入排名在广东省靠后,要对这么多学生上大学大包大揽,压力挺大。这种情况下,要搞好助学,就得想点子、善于创新。揭阳的路子,就是靠社会。

  揭阳是广东省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民营企业众多,贡献了全市72%的GDP和40%的税收,解决了80%以上的社会就业。在揭阳市,政府最信奉的就是12个字:小政府、大社会,强政府、好社会。这是他们的解决问题之道,这次也不例外。

  去年7月,揭阳团委牵头,开始筹备大学生发展基金会,财政拿出2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短短1个月就筹了850万元。“过去,也有一些民间助学组织在帮助贫困大学生,但覆盖面窄、持续性不强。”牵头筹备的负责人表示,基金会把资助对象扩至符合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全日制本科生,资助方式也由原来的一次性资助改为每月“领薪”。“这是揭阳这个‘财政穷市’探索普惠型长效助学机制的尝试。”

  基金会的监督,也依靠社会——其理事会8名成员、监事会2名监事,全部由企业家担任,政府不掺和。基金会还通过社会捐助、受助大学生工作后反哺、基金严格管理保值等办法,使自身能够源源不断获得新鲜血液,实现可持续发展。

  受助学生的爱心传递和爱心回馈,也是“升级版”的一大亮点。今年2月1日晚7点半,揭阳市区电力花园附近的“幸福驿站”灯火通明,许多市民在驿站前借书闲聊,洋溢着节前的喜庆气氛。志愿者李声鹏忙得不亦乐乎,他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大一学生,这是他第一次寒假回乡当志愿者,不免有些“手忙脚乱”。

  这个寒假,揭阳市打造了一个既充实又有意义的“公益假期”,由300多名受资助的贫困生组成的“公益心。青春行”揭阳市2013年寒假贫困大学生志愿者系列活动深入开展,向社会传递爱心和正能量。

  “贫困生物质上贫困,但内心不能贫困。”在揭阳人看来,受助者进一步回报社会,传递爱心,不仅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慈善生态,也能树立起良好的城市形象。

  “其实做好事不一定要等到赚了大钱以后才能做,回报社会不一定需要惊人的壮举,读书期间利用寒假做义工,从零开始也是为家乡人民做好事。”基金会秘书长谢锡杰说。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