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通谱网欢迎您!
繁体版 登录 注册

黄润乾

2013年03月27日 | 阅读:451

黄润乾(1933.12.5-), 湖南衡山县人,生于北京。中国科学院院士,天体物理学家。20世纪50年代就读于清华大学气象系,1958年毕业于德国席勒大学。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天文学会首届张钰哲奖。2007年,黄润乾院士获得度云南省突出贡献奖。 黄润乾长期从事恒星物理研究。在双星非守恒演化、星风冲击波理论和星风物质损失等问题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发现了双星有物质损失和角动量损失情况下的各种复杂因素,将双星非守恒演化奠定在严密的数理基础上;与Weigert合作,最先提出星风冲击波理论,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应用,并为紫外和X射线卫星的大量观测结果所证实;与Weigert合作,发现对流超射对恒星演化的重要效应,并提出用造父变星的演化程来判别对流超射区大小,从而可以利用天文观测确定对流超射的方法。

著有《恒星的结构和演化》、《恒星大气理论》,撰写论文46篇。

个人简介

1958年毕业于德国席勒大学。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长期从事恒星物理研究。在双星非守恒演化、星风冲击波理论和星风物质损失等问题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发现了双星有物质损失和角动量损失情况下的各种复杂因素,将双星非守恒演化奠定在严密的数理基础上;与Weigert合作,最先提出星风冲击波理论,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应用,并为紫外和X射线卫星的大量观测结果所证实;与Weigert合作,发现对流超射对恒星演化的重要效应,并提出用造父变星的演化程来判别对流超射区大小,从而可以利用天文观测确定对流超射的方法。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润乾获得2007年度云南省突出贡献奖。提出了星风冲击波理论和发现了关于星风物质损失以及对流对恒星演化的一些重要效应。他在天体物理基础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方面,如恒星结构和演化理论中的双星演化、晚期演化和物质损失等难点问题上作出了贡献,为建立和发展双星非守恒演化理论解决了一系列难题。其成果在国际同行间产生了较大影响。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天文学会首届张钰哲奖。著有《恒星的结构和演化》、《恒星大气理论》,撰写论文46篇。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

热门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