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川胡氏故居的守楼人

2014年01月17日 | 作者:百姓通谱网 | 阅读:695 | 来源: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中川胡氏故居的守楼人

中川胡氏”近代以来名人辈出,在其曾经居住过的客家土楼里,如今依然生活着一群守楼人。他们成了故居最后的“脉搏”。

在福建永定县中川古村,为保护清朝“三旌孝子”胡贞一、爱国侨领胡文虎、民国中央参政员胡兆祥、慈善家胡曰皆、画家胡一川五座名人故居,它们各自的守楼人生于斯,长于斯,坚守于斯。但是,岁月流逝、土楼老迈、资金匮乏、现有的土楼保护政策,让他们感到有些力不从心。甚至,一场暴风雨都有可能改变他们和故居的命运。

胡一言,胡一川的堂弟,57岁的他至今未婚,孑然一身,只有“务滋楼”与他相伴。在楼里只有三样东西是新的:门口海外族亲的募捐碑志,一楼胡一川画作的复制品,以及二楼观音堂佛像前的香烛。

中川村支书胡育奋表示,为保存古村的原始风貌,当地文物部门不支持村民对土楼进行“拆旧建新”,至于日常的维修保护还是要靠住在楼里的人。

像胡一言这样孤独的守楼人在中川不在少数,而且多是年过半百的老者。面对皲裂的生土墙和漏雨的瓦顶,他们能做的只有留守。

谈起自己“中川胡氏”第17代后人的身份,54岁的胡静祥显得很自豪。他是中川“乡贤公”胡贞一祖居“储英堂”中辈分最高的人。79岁的张粉英虽然在楼中最年长,却还得叫他“叔叔”。

“储英堂”大门的屋檐已经松垮。由于翻修计划没有得到官方认可,胡静祥只能用竹竿垫上一片脱落的旧瓦“撑门面”。他认为,目前土楼翻新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政府还没有想清楚”,保护不能只是维持原貌。

相比胡静祥的“没得修”,胡日昌面对“堂阿公”胡兆祥故居“大夫第”坍塌的整面西墙是“没法修”。“大夫第”也因此成了危房而无法居住,残垣上野草疯长,楼内楼外鸡鸭满地。

60岁的胡日昌平常以务农为生,农闲时就到镇上打点零工。面对至少20万元人民币的维修费用,他坦言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和妻子守在旁边的“永瑞楼”里。

随着土楼中老人的故去和年轻一代的大批迁离,在曾经的“中川经济中心”和好坊一带已有不少土楼空置,大门紧锁。位于中川村416号的胡文虎故居“庆福堂”就是其中之一。住在隔壁的村民胡济群告诉中新社记者,“庆福堂”目前由一位名叫胡西太的族亲负责打理,他已经搬到镇上居住,“有时会过来”。

“土楼虽然坚固,一旦少了人气就特别容易衰败。”胡文辉虽然在镇上工作,但一日三餐都要回“重光楼”吃。“镇上有房子给我住我都没要。”他说。

“重光楼”是胡文辉的叔公胡曰皆的故居。这是村中仅有的两座青砖古居之一,从中厅两扇“福”“禄”石窗的雕工中,依然可见当年楼主的气派。

胡文辉每月工资有1000多元,一年攒下的积蓄只够对“重光楼”进行一些小修小补。他说,“虽然青砖房子不怕水,但还是得年年修。”

有人说,中川每一座民居都有讲不完的故事,对于这些名人故居更是如此。素来对永定民居颇有研究的卢先生说,这些正常老房子都是宝贝,应该很好保护。在他看来,每一座故居都“各有其主”,守楼人打理保护责无旁贷;另外,政府和有关方面应借力旅游热,加大宣传,引进资金,这既可解守楼人之忧,又可行保护故居之实,同时投入方亦可获社会和经济效益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