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氏宗祠:风雨沧桑数百年

2014年01月17日 | 作者:百姓通谱网 | 阅读:800 | 来源: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胡氏宗祠:风雨沧桑数百年

据合肥日报报道,庐江县同大镇由36个小圩组成,境内有8.6万人口,10万亩耕地。上世纪百年中曾发生几次特大洪水,同大圩一直安然无恙,圩堤没有溃破,因而被人们称为“铜打圩”。近日,记者一行来到位于庐江县同大镇西湾村的“胡氏宗祠”和“二将军庙”,为您揭开“铜打圩”牢不可破的原因所在。

数百年后保存尚好

西湾村内的胡氏宗祠,据考证始建于元代至元乙卯年间(公元1279),后又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进行了扩建。数百年间,古祠堂屡遭破坏,但目前其主体结构尚存,也是庐江县及周边目前保存得最完好的祠堂。

走近胡氏宗祠,首先看到的是一扇古色古香的大门。走进去,可看到古祠堂共有三进,周围用走廊连接,中间有一座天井。据介绍,祠堂原有前中后三座大堂,现在基本都保留了主体结构。记者在现场看到,虽然这里年久失修略显凌乱,但从不少细节仍可领略当初的盛况。

胡氏宗祠为木质结构建筑,自然少不了各种雕梁画栋。在走廊与大堂之间的梁柱上,仍保留了不少雕刻,大多是蝙蝠等带有图腾、祈福色彩的图案。

祠堂有望重获新生

经过历次天灾人祸,如今的胡氏宗祠与鼎盛时期的模样相距甚远。据介绍,祠堂中间的天井里原来是花木丛生,种有槐树、木瓜等观赏植物,如今已不复存在。

当地人印象最深的一次破坏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火烧当地200多户民居,然后利用该祠堂关押无辜村民。当时有20多个村民挖墙洞从祠堂逃走,日本人恼羞成怒,祠堂险遭一炬。上世纪60年代,胡氏宗祠被政府征用为粮站,这也是祠堂主体结构得以保留的原因。

2008年春,胡氏族人自发捐款捐物,对祠堂进行了简单修复。当地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已开始为该祠堂申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希望能加强对古祠堂的保护。

圩民铸就“铜打圩”

胡氏宗祠是整个肥南地区胡氏的族祠堂,而同大圩的“圩神”胡大海也姓胡,因此供奉这位同宗神仙的“二将军庙”就被建在了胡氏宗祠旁边。

在二将军庙的墙壁上,镶嵌了数块古碑。据介绍,这些石碑最早立于清光绪年间,是规定圩区防洪措施的“立禁碑”。碑文明确规定圩区内各村应该如何取土,如何管堤等具体内容。此外,另有两块分别立于光绪年间和民国时期的石碑则记载了当地居民兴修水利的过程。碑文说:“圩赖埂以迎水,犹唇齿之相依也,田借沟以疏水,犹咽喉之莫塞也。”“斗门使水流灌,人人皆知,后世不得争论矣。”“一遇天雨连绵,圩内水无所出,是以我等集议按田敛费派夫。”从这些碑文上可以看出,虽然同大圩有胡大海的保佑,但真正让同大圩成为“铜打圩”的,还是当地众志成城的圩民们。(朱震宇 吴子新/文 周跃东 郭如琦/摄)

小贴士:

行:驾车经绕城高速上合安高速,行驶至舒城收费站下高速,向东经三河镇上105省道,再向南行驶即可抵达同大镇。或者可从新亚汽车站乘坐前往同大的班车。

玩:同大万亩葡萄园,远近闻名,游客可去赏景,享受田园生活。

食:当地湖鲜有“荤四珍”:米虾糊、螯蟹黄、清蒸白鱼、银鱼蒸蛋;“素四珍”:南瓜头、山芋爪、鸡头菜和菱角菜。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