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学部与院士侯建国

2013年05月30日 | 阅读:2953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侯建国,男,1959年10月生,福建平潭人。我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侯建国先生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理化科学中心主任、教授、校友会会长;中国科学院结构分析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经历:1978~1989年,侯建国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    1988~1995年,先后在苏联科学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俄勒岗州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学习和工作。
    2000年起,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2004年起,兼任中国真空学会理事长;2005年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4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纳米材料与结构、单分子物理与化学、扫描隧道显微学研究,在纳米结构和单分子高分辨表征与控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主要研究成果有:
    1.首次利用低温STM获得能够分辨碳-碳单键和双键的C60单分子图象,并论证了利用探针显微术直接观察分子内部结构的可能性和限制因素。
     2.分子在固体表面的吸附取向和局域电子态是催化、化学反应动力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问题。利用STM和STS相结合,发展了确定单分子在固体表面特定位置吸附取向的方法,并首次确定了C60分子在Si表面的吸附取向与局域电子态,被PRL审稿人认为是一项“精致的实验”(第一作者),美国物理学会新闻网也专门加以介绍。
     3.80年代,他将分形理论引入非晶半导体晶化结构形态的表征,使非晶化动力学的研究有一个量化的表征手段,并提出新的扩散控制的分形晶化机制。
    4.90年代在美工作期间,发展了温度梯度CVD方法,首次生长出M3C60单晶材料,提供了一系列理想的C60超导体材料的参数,论文发表在Science和Nature上(第二作者)。与著名固态化学家A. Sleight合作,成功制备了掺杂的无限多层CuO面氧化物体系。

荣誉称号
2010年被授予英国伯明翰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
2008年度陈嘉庚化学科学奖;
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4年被增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3年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3年获得由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02年获得由海外华人物理协会授予的“华人物理协会亚洲成就奖”;
2002年获得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授予的“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
2002年获得由科技部授予的“2001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2001年获得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授予的“CAIA特等奖”;
2000年获得由科技部授予的“1999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1999年获得由香港“求是”科学基金会授予的“求是科学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
1997年获得由中国科学院授予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95年获得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授予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