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官窑后人侯氏家族来鞍共商大计

2013年04月11日 | 阅读:278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盛京官窑后人侯氏家族来鞍共商大计

  24日,盛京官窑创始人侯振举后人、辽宁黄瓦窑侯家宗谱文化研究会成员来到鞍山市博物馆,感谢市博多年来对海城黄瓦窑遗址的发掘、研究与保护。侯氏后人希望,依靠市博等相关部门的力量,继续探究400年前黄瓦窑盛况,还原黄瓦窑作为“清代第一官窑”烧制琉璃的辉煌历史,为鞍山历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罕见的侯氏宗谱和皇帝诏书

  昨日上午,市博物馆门前锣鼓震天,黄瓦窑侯家后人带着镶有“弘扬民族产业文化”字样的锦旗,专程从海城赶来。

  此行来鞍的侯氏家族跨度七代人。其中后人侯文铎带来了罕见的线订《侯家宗谱》,虽外观有破损,但宗谱上字迹清晰。翻开扉页,黄澄澄的页面上,“皇恩永固”四个大字映入眼帘。该宗谱始编于乾隆九年,详细记载侯家世裔,具有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

  更为珍贵的是,后人侯宪忠带来了祖太爷留下的两部皇帝诏书。绢制诏书依旧完好,上面用满、汉两种文字写成黑、灰、紫、绿四色文字。诏书用五彩绢布制成,落款为“光绪拾五年贰月拾柒日”。侯宪忠介绍,这两部诏书是光绪帝赐给祖先侯辅清父母的,感谢他们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显赫的清代东北第一官窑

  黄瓦窑,位于辽宁省海城析木镇缸窑岭村,又称“黄瓦厂”,名称最早见于《清史稿》。该窑始建于后金天命6年(1621年),停烧于清末(1911年),历时290年,是清代我国东北地区唯一为“一宫三陵”(沈阳故宫、昭陵、福陵及抚顺永陵)提供琉璃构件的官窑。解放后,黄瓦窑除有烧制缸、罐的民窑持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琉璃窑全部停烧,废弃至今。

  据《满文老档》记载,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窑主侯振举向努尔哈赤献碗、罐等三千五百一十个,深受赏识,授其守备之职,令其烧制“龙砖彩瓦”,专供皇室宫廷、陵寝之用。黄瓦窑几乎与清朝相始终,侯氏家族也因此世袭“盛京工部管理琉璃窑领催事务五品官”十七任。

  2004年,沈阳故宫和盛京三陵(永陵、昭陵、福陵)以精湛的技术和独特的风格,分别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和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时过境迁,黄瓦窑烧制琉璃的配方早已销毁,但世代工匠们却将烧制的工艺口口相传。据侯文铎介绍,为了光宗耀祖,侯氏后人曾在20年前成功烧制过一回琉璃瓦,可这么多年过去,20年前烧制琉璃瓦的老人已70多岁,配料和火候已掌握不准,以至配方失传。

  市博的十年艰辛保护路

  为展现黄瓦窑辉煌的历史,发掘清代宫廷建筑文化,让鞍山人详细了解鞍山历史,市博物馆从普查、研究、展览、讲座、宣传等多方面推广黄瓦窑历史。

  从2002年,市博调查队就对黄瓦窑遗址开始调查。此次调查发现并收集带有沈阳故宫、福陵、昭陵及抚顺永陵等皇家建筑名称铭文的琉璃构件八十余件。2008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市博普查队进一步查清了黄瓦窑遗址的地理位置、范围、规模、建筑布局、窑炉结构等情况,同时征集了大量的琉璃构件。2009年7月,在普查队的推荐下,黄瓦窑遗址被鞍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为研究黄瓦窑琉璃构件的化学成分,获取胎土、釉料、烧制工艺流程等资料,市博物馆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合作,联合申报了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专项试点项目,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确立“黄瓦窑琉璃制作工艺科学揭示与建立多媒体数字化展示平台的研究”课题。

  我市多年进行的文物普查工作,让世人看到黄瓦窑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重要作用。这也让侯家看到了希望,他们心情迫切,希望借助市博等相关部门的力量,将黄瓦窑侯氏琉璃配方研究成功,让黄瓦窑得以重现辉煌。 记者钟蕾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