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桃花扇”外侯方域——孙玉亮

2013年04月11日 | 阅读:792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明末清初的散文三大家之一,亦称明末复社四公子之一的河南才子侯方域(公元1618~1654年),字朝宗,号雪苑,商丘人,家居归德府,今称睢阳的地方。侯方域出身于一个官宦之家,祖父侯执蒲,父亲侯恂、二叔侯格都在朝里为官。他们父子3人都是东林党党魁,在与魏忠贤阉党的斗争中,因失败先后被罢官。罢官后,侯方域的祖父侯执蒲就带领着他的一群孙子在侯府东园读书。当时,侯方域只有8岁,耳濡目染,幼时便能过目成诵。侯方域少年时就有才名,15岁中秀才,17岁便能代他的父亲起草奏议。

  在此,要说清楚侯方域这个历史人物,还要从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说起。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昏君最多的一代王朝,也是忠臣辈出的一代王朝,昏君与忠臣相辅相成,形成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关系。因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提倡四书五经,所以士人就抱了一腔悲愤拼死也要把皇帝塑造或者纠正成尧舜那样的明君,因此他们和皇帝说话一点也不客气,犯颜直谏的臣子特别多,他们在奏折里对皇帝嬉笑怒骂、挖苦讽刺并引以为骄傲。海瑞曾经对嘉靖皇帝直言不讳的说:天下人不值陛下久矣!意思是说“因为你的无能,天下人早不拿你当回事了!”

  忠臣们为了皇帝的江山和皇族利益不惜自己的官位和生命。可是皇帝们没有一个领情的,都是对这些忠臣恨之入骨,因为这些大臣的直言不讳使皇帝们的隐私暴露无遗,一身金灿灿的龙袍遮不住自己的本性和尊严。由此,在万历年间,吏部郎中顾宪成因违背神宗的旨意被革职。他回到家乡无锡后,与去职归家的高攀龙、钱一本等人集资修复了被废弃的东林书院,在那里讲学。他们在讲学中议论朝政得失,抨击失职的当朝权贵和为非作歹的宦官,在朝的一部分官员也支持他们。这些人遥相呼应,逐渐形面一个有影响的政治集团。那些反对东林书院讲学活动的当朝权贵和宦官们,把顾宪成等人以及和他们有联系的人称作“东林党人”。

  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15岁的朱由校当上了皇帝,是谓明熹宗。熹宗贪玩好动,无心学习为政,却又心仪木工细作,很快就沦为大太监魏忠贤手中的傀儡。宦官魏忠贤利用熹宗年幼贪玩不理朝政便大权独揽,那些趋炎附势的官僚们纷纷拜倒在魏忠贤的门下,形成阉党。这时著名的东林党人,左副都御史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历数24条罪状,接着上疏弹劾魏忠贤的有70多人。阉党开始反击,由魏忠贤的干儿子阮大铖编造《东林点将录》,将《水浒传》中农民起义军将领的绰号加在东林党人头上。《东林点将录》株连108人,将东林人物全部冠上“水浒强盗”的绰号,从而便于魏忠贤熟记并进行打击。后来编定的《东林同志录》又牵连到319人,而《盗柄东林伙》更是把打击面扩大到393人。

  那么,熹宗对东林党人弹劾魏忠贤持何种态度呢?厌恶之外,还是厌恶!少年朱由校对成天板着脸跟他说话的朝臣本来就十分讨厌。这些人平时反对他玩手工,反对他在宫中骑马,反对他迷恋酒色,催促他做“天下人的表率”,要一举一动都合乎圣人之道,不能有七情六欲,不能任性妄为。对此,他感到极不自在。而对于魏忠贤的忠诚、关怀与善解人意,他是心知肚明的。于是,他将70多份奏章全部压住不发,毫不迟疑地做了魏忠贤的坚强靠山。并听信魏忠贤的谏言,下令拆毁天下所有的书院,停止讲学,以压制舆论。

 事实上,魏忠贤刚握权的时候,并不想与东林集团为敌。他也有通过参政使国家兴盛的愿望,每一个想办点实事的人都渴望获得他人的肯定,魏也不例外。但东林党人一看到魏忠贤有掌权的倾向,就群起反对。他们反对,并不在于魏忠贤没有文化,也不在于双方政见不同,而是在于魏的身份。太祖祖训:太监不能干政。那么,即使魏忠贤真的拥有经天纬地之才,东林党人也不愿意让他来代理皇帝主政。

  天启7年(公元1627年)8月,明熹宗去世,东林党人拥立信王朱由检继位(公元1628-1644年),年号崇祯。11月,魏忠贤自杀,东林党人人心大快。同时,崇祯诏告天下,为东林人士平反。张溥曾作《五人墓碑记》,满腔热情讴歌当年为反抗阉党暴政而英勇就义的苏州五位市民“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精神。张溥(公元1602—1641年),是明末复社的主要领导者之一。复社上承东林,旗帜与东林无异,所以一般都视其为东林党人,也有称复社为小东林的。明末四公子冒襄(字辟疆)、方以智(字密之)、侯方域(字朝宗)、陈贞慧(字定生)都是复社成员。它以南京为中心,是东南之一大社。

  明代的皇帝对士大夫文人的侮辱和虐杀是出名的,历代明朝皇帝如此态度,文人们也自然产生了各种极端反应,因此明代文人在追求个性解放时比前人更彻底。一些文人在有意识地蔑视礼法、张扬个性的过程中,纵酒狎妓成为他们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找出了自己的知音。这就有了“名妓失路,与名士落魄,……无异也”。这也就有了明末“嫖妓不忘忧国,忧国不忘宿娼”之说。当然,复社的公子们自然也不能免俗!这就要说到南京那条著名的秦淮河了。

  南京的秦淮河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全长约110公里,是南京地区的主要河道。秦淮河在通济门分两支,一支绕道南城墙外向西流,称为外秦淮河;另一支通过东水关进了南京城,这才有了“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繁华。秦淮河自通济门人城,西行数里之后又折转向南的聚宝川方向,在转弯处有一个渡口便是桃叶渡。如果说秦淮河是温柔富贵之乡金陵的代表,那么桃叶渡就是胭脂花粉秦淮河的象征了。有诗写道:

 桃叶渡头水悠悠,岸下游船岸上楼;

 归客行人争渡急,歌船画舫满中流。

  这生动地描述了桃叶渡迎来送往的情形。桃叶渡是秦淮河上最撩人的奢华,它的名字来历与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的一段艳遇有关。相传王献之常在此与爱妾桃叶相会,后人便把这个渡口称作桃叶渡了。

  这里酒楼妓馆一座接一座,笙歌盈耳,灯烛闪烁,引得行人流连忘返,游子销魂难捺。水面上游船如织,彩灯闪亮,都雇了绝色女子、上等琴师,听曲子的游客个个听得如醉如痴,不知今夕是何年!商贩们高声叫卖着水酒和熟菜以及各式点心,船上河岸穿梭叫卖不停。狎客们则在酒楼画舫中拍手欢笑,猜拳斗酒,尽情地喧闹。人说桃叶渡有“六多”:岸上茶馆多,酒楼多,馄饨担子多,岸旁争渡的行人多,美女多,河里兜揽生意的画舫多。而参加科举考试的场所贡院和高等学府夫子庙,正处于这秦淮河边。在这瓦舍勾栏人烟密集的闹市区,周围烟花青楼随处可见。南边为“南曲”,属艺妓所在地,北边为“北曲”,为娼妓所在地。文人雅士们在这里“夜夜长留明月照,朝朝消受白云磨”。在这里,产生了明末秦淮河一带名头最响的名妓——“秦淮八艳”:顾横波、马湘兰、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卞玉京、寇白门、陈圆圆。

 李香君,又名李香,苏州人,为秣陵教坊名妓。自孔尚任的《桃花扇》于1699年问世后,李香君遂闻名于世。李香君十三岁那年,从苏州艺人周如松学唱汤显祖《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四大传奇,而且能将曲调音节的细微变化尽情地表达出来。她特别擅长《琵琶记》,但是却不轻易唱。余怀的《板桥杂记》形容李香君:李香,身躯短小,肤理玉色,慧俊宛转,调笑无双,被称之为“香扇坠”。余怀有诗赠之云:

 生小倾城是李香,怀中婀娜袖中藏。

 何缘十二巫峰女,梦里偏来见楚王。

 由是,香君之名盛于南曲,四方才士,争一识面以为荣。又因养母李贞丽仗义豪爽又知风雅,所以媚香楼的客人多半是些文人雅士和正直忠耿之臣。李贞丽跟宜兴人陈贞慧特别要好。李香君是李贞丽的养女,性格也很豪爽,而且聪明伶俐,略读点书,能辨别那些当官的是否正直贤明,张溥、夏允彝都非常称赞她。

 崇祯12年(公元1639年)5月,22岁的侯方域去南京应试,经张溥、夏允彝和陈贞慧介绍,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相识。第一次见到侯方域并一见倾心时,李香君刚16岁。香君以身相许侯方域,誓词由陈贞慧保存。

 绰约小天仙,生来十六年;

  玉山半峰雪,瑶池一枝莲。

  晚院香留客,春宵月伴眠;

 临行娇无语,阿母在旁边。

 这是侯方域第一次和李香君见面后写下的诗句。一个是风流倜傥,名满天下的翩翩书生,一个是娇柔多情,蕙质兰心的青楼玉女。相见之下哪有不相互爱慕而坠入爱河的。自古美女配名士,像侯方域这样的翩翩书生更是难找。按当时的风尚,如果客人钟情于一个妓女,需要出资办一个仪式,再给妓院一笔重金,这个妓女就可以专门为这位客人服务了。这套手续称为“梳拢”。像李香君这样的秦淮名妓,梳拢必须邀请大批有头有脸的风流雅士,办一场高级别的宴会,还要付一笔丰厚的礼金给鸨母。而侯方域的父亲还在北京的牢里,之所以来南京应试,就是因为自己是罪臣之子,不能参加顺天府的乡试。他身边当然没有太多的银子,有心想梳拢李香君,却又无能为力。

  银子是朋友给的,却也给他种下了祸害。给银子的人叫阮大铖,他之所以赠送给侯方域一个人情,目的是想通过侯方域缓解他与东林党人的矛盾。阮大铖寄居南京,谈兵说剑,联络各方,希图再起。崇祯12年(公元1639年)陈贞慧与吴应箕共同起草驱逐阮大铖的宣言《留都防乱公揭》。公揭以东林创始人顾宪成之孙顾杲(音gao,第三声)以及黄宗羲为首署名,共计140人。阮大铖在千夫所指之下,隐藏到城外牛首山,不敢进城。侯方域素来痛恨阮大铖的人品和奸行,曾为东林党人陈贞慧等人的口诛笔伐拍手称快,如今不知不觉中竟用了阮大铖的钱,怎不让他恶心呢!他决意把钱退还阮大铖,以断绝奸人的不良用心,可他又没有办法筹集这笔钱。李香君察觉了他的心事,极力支持他的想法,变卖了首饰,拿出积蓄,凑足了那笔钱。侯方域被李香君的知情明理深深打动了。在他为李香君写的《李姬传》中有此一节,译成白话文就是:

  李香私下告诉侯生说:我从小跟随养母与宜兴陈贞慧君相识,他品德高尚。还听说吴应箕君更是铁骨铮铮。而今他们跟你都十分友好,你怎能为了阮大铖而背弃这些亲朋密友呢!况且公子你出身于世家,颇负名望,怎能去结交阮大铖呢!公子读遍万卷诗书,你的见识难道会比不上我这样的妇道人家吗?

  侯方域将筹集的银子退还给了阮大铖,阮遂怀恨在心!

  7月,侯方域入试,他本应是中的第3名的举人,却因为策中论及内臣的词语过分激烈,直指皇帝,主考哪敢取他。主考有语道:姑置此生,正所以保全之也。侯方域离开南京时,李香君在桃叶渡设宴饯行,还特地唱了一曲《琵琶记》。李香君说:公子的才华名声与文章词采都很美好,和蔡邕中郎不相上下。蔡邕学问虽然不差,但难以弥补他品行上的缺陷。如今《琵琶记》里所描写的故事固然虚妄,但蔡邕曾经亲附董卓,却是不可抹杀掉的。公子秉性豪爽不受约束,再加上科场失意,从此一别,相会之期实难预料,但愿你能始终自爱,别忘了我为你唱的《琵琶记》!从今以后我也再不唱它了。

 侯方域离开南京之后,原淮阳巡抚田仰以三百锾(huan,第二声。一锾等于六两)黄金为聘,邀李香君见面,李香君断然予以拒绝。田仰恼羞成怒,便故意制造许多流言对李香君恶意中伤。李香感叹地说:田仰难道与阮大铖有什么不同吗?我以往所赞赏侯公子的是什么?而今如果为贪图钱财而赴约,那是我背叛了侯公子!李香君终于不肯与田仰相见。

  侯方域返回故里归德后,以高阳酒徒自居,与吴伯裔、吴伯胤、徐作霖举社事,饮酒赋诗,感愤时政,啸傲乡里。

  崇祯14年(1641年)夏,祖父侯执蒲病故,侯恂因父丧,带罪出狱,丁忧家居。秋天,侯方域奉父命前往江南建德乞铭于原刑部尚书郑三俊。

  崇祯15年(1642年)春,侯恂归京师狱。3月27日,李自成农民军破归德。从兄侯方岩率家丁斩关逃出,后又伪袭起义军旗号,出入城中,救城中亲属。侯方域才得幸免于难。但是,祖母田氏、三叔候忭妻刘氏、四叔候恕及妻朱氏、五叔候虑被杀。从祖父侯执中及从叔候忻、候恒、候棕、候怡、候恬、候怙及兄弟辈侯方镇、侯方弼、侯方将、侯方度、侯方来、侄候子睃等皆死于战乱。社友吴伯裔、伯胤、徐作霖、张渭、刘伯愚亦被杀。侯方域所刊文章数百篇及西园翰墨尽焚于兵火。侯方域随家人北渡黄河,避乱曹南。不久,侯方域移居南京。

  6月,侯恂出狱,以兵部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代丁启睿总督保定、山东、河北、湖北等七镇军务,解汴围。侯方域由南京回河南随父军中。至开封北陈桥,侯恂召集诸将开会,有的到有的不到。侯方域向父侯恂献计曰:今赐剑久虚不用,愿破文法。斩许定国以明军法,事办威立。令保定巡抚杨文岳,山东巡抚王永吉率师扼黄河,使李自成不能北渡;风阳抚臣马士英、淮徐抚臣史可法率师扼江淮,遏李自成南冲;陕西督臣孙传庭塞潼关,遏李自成归路;父帅赴左良玉军鼓励将士出师,与孙传庭合兵夹击,使李自成腹背受敌。进,无所拔;退,无所据。以百万之众蚕食中原千里无人烟之地,不出一年,内变必作,大功可成。侯恂被侯方域所言吓坏,斥曰:如此是我先跋扈矣。小子多言,不宜在军。于是将侯方域赶走。冬末,以侯恂不即救汴而罢官。侯恂买舟南下,避难扬州。侯方域与兄侯方夏携家迁往嘉兴。侯方域还寓南京。

  崇祯16年(1643年)春,左良玉避李自成军,拥兵20万由武昌东下九江,军粮尽,欲趋南京就食,南都大震。南京兵部尚书熊明遇知侯方域与左良玉有世谊,请侯方域去左良玉军制止。侯方域以为不可,仍假借父名写信派人至左良玉军。左良玉得书止其军。阮大钺借机陷害侯方域。侯方域后作《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斥责阮大钺,遂携妻儿流寓宜兴,依陈贞慧而居。与陈贞慧常同读于陈氏“文杏斋”。同年夏,岳父常维翰下葬,侯方域返回故里,为岳父撰《明东平州太守常公墓志铭》。8月,侯恂被逮入狱。兄侯方夏去北京营救父亲,侯方域由吴入越,省亲于嘉兴。是年,侯方域妻常氏生女于宜兴,女后嫁于陈贞慧四子陈宗石。

  崇祯17年(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破北京城。5月,清兵入北京。5月10日,福王朱由菘(公元?-1646年)在南京即位,号弘光,是谓南明小朝廷。阮大铖又得到丞相马士英的重用,官置兵部侍郎,后为兵部尚书。秋,马士英、阮大铖向东林、复社人士进行报复,缉捕侯方域父子,侯恂逃往徽州。9月,侯方域潜入南京,时值阮大铖大兴党人狱,逮复社诸子,又造“十八罗汉”、“七十二金刚”之目,妄图将异己一网打尽。吴次尾因锦衣卫梅惠连事先报信,逃离南京。侯方域送至燕子矶,并有《燕子矶送吴次尾》诗。阮大铖复逮侯方域,侯方域避练国事官邸藏匿于夹墙中得免。与练国事少子练贞吉订交。逃离南京日,练贞吉置酒送别,侯方域慷慨悲歌,醉后留诗为别,遂流亡吴越。

  冬十月,清世祖福临即位于北京(顺治初年),命多铎经略江南。南明治“从贼之狱”,仿唐制六等治罪,侯恂列四等。其间刘泽清多次上疏,请严缉侯方域父子。侯方域流亡浙江。12月,阮大铖令缇骑下吴、越抓捕侯方域。侯方域藏匿于巡抚张凤翔幕府得脱。不久又去扬州投奔史可法。史可法署侯方域为高杰军之监纪推官,从高杰军北征,经略中原。

  清顺治2年(1645年)正月,侯方域随高杰军驻归德。高杰不听侯方域劝告。11日夜,高杰被许定国所杀。侯方域归故里后,不久去徽州省父,假道宜兴,探望妻儿。王御史奉阮大铖意,责令追捕侯方域。侯方域在陈贞慧家被逮。此时,侯方域妻常氏与陈夫人置酒定婚约,以三岁女妻陈贞慧二岁四子陈宗石。侯方域被押解南京。四月初九,侯方域出狱,投扬州,入史可法幕府。史可法见扬州事已不可为,催促侯方域离扬州逃生去徽州。4月24日,清军破扬州,史可法死,清兵屠城10日。5月,兴平伯刘泽清降清,贾开宗辞军归隐,侯方域亦渡江再入南京。兴平降将留侯方域,并请授以清官,侯方域坚辞不就。6月,侯方域去泰州。7月,曾与兴平监军王相业一同屏居,共盟不降。

  是年秋,侯方域去南京。九月,见明王朝恢复无望,便生归乡之念。侯方域在南京栖霞山寻李香君当在此时。冬10月1日,侯方域动身回故里。归故里后,侯方域居住在商丘城西南老家(今郭村乡袁店)村西草堂,派家人去江南探听消息,并寄诗陈子龙。

  清顺治3年(公元1646年)春,南明隆武帝朱聿键(公元1602-1646年)遣将分道出兵,以郑鸿逵为大元帅,出浙东,郑彩为副元帅去江南。既出关,不行。未几称饷绝而还。同年夏,侯方域得南方消息,愤而作《黔虎行》诗讽之。5月,侯恂自江南归故里,筑南园而居之,侯方域遂随父居南园。

  侯方域性格豪爽。有一举人去京会试,在商丘附近被劫,不能赴京。侯方域闻讯后,立即予以资助。并急卖一庄,得千余金,遂令侍从于商丘四郊打听,凡进京会试举人,不问相识与否,皆给予资助。一时义声震四海。

  顺治7年(公元1650年)春,三省督府张存仁访侯氏父子于南园,侯方域为条陈《剿抚十议》。八月初,河南巡抚吴景道,知侯方域“豪横”,又以布衣参与弘光将帅军事,将案治侯方域及侯恂。被罢官在家的国史院大学士宋权从中调解,与吴道景说:公知唐有李太白,宋有苏东坡乎?侯生,今之李、苏也。景道笑而止。有司令侯方域应河南乡试方解,中副榜。是秋,侯方域与贾开宗、徐作肃、徐邻唐、徐世琛、宋荦重修雪苑旧社。

  顺治9年(公元1652年)夏,侯方域筑壮悔堂,并作文记之。秋,侯方域将古文辞进一步整理装订,命名为《壮悔堂文集》。9月,徐作肃为之序。继文集之后,又对诗进一步整理,将少年时的《晋斋诗集》重新删削,存诗43首,编为一卷。将崇祯12年(1639年)后诗作编为三卷,共四卷,名为《四忆堂诗集》而付梓。侯方域作文记之,贾开宗、宋荦为之序。9月末,侯方域携带《壮悔堂文集》和《四忆堂诗集》去江南。至南京作短暂停留,又至镇江,继而游江阴。在江阴见江南总督马国柱荐江南文人启事,首以吴伟业(字梅村)姓名登之。侯方域曾寄书劝吴伟业终隐不仕。侯方域死后,吴伟业在《吊侯朝宗》诗序云:朝宗,“贻书约终隐不出,余为世所逼,有负夙诺”。其诗有“死生终负侯赢诺,欲滴椒浆泪满樽”句。

  侯方域这次江南之行,主要是去宜兴访陈贞慧。所以,在宜兴时间最长,创作的诗文最多。此外还先后游访了苏州、嘉兴、金坛、常州等地。年底返里,居壮悔堂。顺治11年(1654年)秋,侯方域病重,有司仍逼他应试。12月13日病故,终年37岁。10年后,于康熙2年(1663年)9月18日葬于商丘城南10里侯氏南园。侯方域娶东平州太守常维翰三女为妻,生二子一女,长子侯晓,次子侯皙。女嫁陈贞慧四子陈宗石。据侯氏后人说,李香君曾生一子,因身份低贱,随其母姓,未能载入《侯氏家谱》。

《清史稿》以方以智、陈贞慧、冒襄三人入《遗逸传》,赞为“大节凛然,足风后世”、“守志不屈,身虽隐而心不死”。而侯方域因顺治八年应河南乡试,世人多予指责他晚节不终。其实清初士人处境非常不易,后世人不了解当日情势,往往凭空想象而作过严酷的批评。要求每个文人只能尽忠于前朝,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现实的。而《桃花扇》中为了塑造李香君的形象,孔尚任虚构了溅扇、染扇、骂筵、入宫等重要情节,将侯方域两朝应举改为出家入道,对侯方域的行为有所掩饰,却概括了明末清初一部分士大夫的带有普遍性的道路。

 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曲阜湖上村人,是孔子的64代孙。按说,作为孔子的正宗后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应该是他的“本职工作”。但是不知怎么的,这个正宗的儒生却也喜欢山水,而且有时还喜欢得有点痴迷。与炙手可热的曲阜对峙着的石门山,就是他最为痴迷的去处。有一年,他果真入山读书。再一年,他还在山中读书,而且一读就是四年。空明静澹的石门山,更是驰思骋想的佳地,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便在孔尚任的心里酝酿成南明的兴亡风雨和人生命运的喟叹,那把溅血的桃花扇一定也幻作蝴蝶在他思绪中日夜翩飞了。

 1686年7月,当了一年半国子监博士的孔尚任奉命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南下淮扬疏浚黄河海口。谁知河署大僚耽于宴乐,官场勾心斗角致使河工形成狱案,工程一塌糊涂。一晃4年过去,在飘泊、艰苦有时甚至挨饿借贷于河湖海间的孔尚任,真是“酬报久思无计是,吴天冷雨意消磨”。官意消磨之时,那曾给他生命娱悦的石门山和在石门上构思的《桃花扇》,便常常萦怀了。瞻明朝王陵,访明朝遗士,寻明朝故迹,《桃花扇》里的人物开始有血有肉起来。

  转眼间赴京10年,已经48岁的孔尚任两鬓已染有白发如霜,可还是个国子监博士。时间的潮水早已将孔尚任留在北京的足迹湮没已尽,但是他心灵的轨迹却印在了自己的诗文、尤其是《桃花扇》中。不管是百无聊赖的白昼,还是寂静如墓的深夜,他都可以幻化作那个明末的复社文人侯方域,去体验一个优秀女子旷世的恩爱情怀。侯方域失去故国的惆怅与自己被皇上冷落的失意,已融为一体,被这位女子的深情抚慰得风平浪静。而和不仕于大清王朝的明朝遗士的接交,更可以看出孔尚任独立拔俗的品格。

 当掌着生杀予夺大权的清帝,威逼利诱都不能使这些遗士与大清为伍的时候,一个文弱的书生却成了他们的朋友。明朝遗士、诗人杜浚,其著作被清朝列为应当销毁的禁书,生活贫困到妻子生子未过三天就为糊口卖掉了床的地步,也不向清朝低头,并让一批权贵吃了闭门羹。就是这样一个人,却会在76岁的高龄亲自登上孔尚任泊于扬州的船,饮酒畅谈,直至日暮。尤其是屡拒清朝征召的江南大名士冒辟疆,能以德高望重的身分,在77岁的高龄,远就三百里,赶到兴化,与孔尚任同住了30天,谈孔尚任正在酝酿中的《桃花扇》,谈南明弘光遗事,谈他所熟悉的人物侯方域、李香君等。固然有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追恋,但基础却只能是孔尚任与他们在气节与人格上的声气相投,那种迥异于普遍奴化的士林、“向人难折病时腰”的气节与人格。

  冒辟疆在明末曾六次去南京乡试,六次落第,仅两次中副榜,连举人也未捞到,深感怀才不遇。可是在风月场中却有不错的成绩。明末清初四个出尽风头的花魁,他独占了两个。崇祯14年,他路过苏州,和色艺双绝的陈圆圆一见钟情。一个蕙心纨质,淡秀天然,一个风流俊秀,名动江左,才子佳人堪称完美。更难得冒母也喜欢圆圆,允了儿子纳妾的要求。不知道是冒辟疆没有这个福气,还是历史对陈圆圆另有重用,冒家的老爷在这个时候出了事情。为了解决父亲的危难,冒辟疆北上京师,泣血上书。等银子和面子都用够了,他的父亲解除了危难,冒辟疆赶到苏州重访圆圆时,小楼还在,美姬何存!圆圆北上,演绎了一场“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天崩地裂的故事。

  董小宛走进如皋冒家的水绘园,还是她自己痴心的结果。第六次乡试落第的冒襄与小宛再度在苏州半塘相遇。此时的冒辟疆心情极度痛苦,前途未卜,心爱的女人被夺。小宛的温柔贤淑给了他许多安慰,退而求其次,他接受了小宛。在柳如是的斡旋下,由钱谦益出面给小宛赎身,然后从半塘雇船送到如皋。但走进冒家小宛没有过上希望中的日子。小宛不是贪图享乐或者需要锦衣玉食的女子,她不过想和心仪的男人一起读几本书,作几首诗,弹几曲霓裳。相依在花间柳下,赏一轮残月。然而几度离乡避难,时时殷勤侍侯,就是在冒家九年的全部生活。冒襄在举家逃难有一语:大难时,首急老母,次急荆人,儿子幼弟为是。这样的日子九年也该是一辈子了!

  “巢民”是冒襄在南明政权垮台后为自己起的号,新王朝的官他是不当的。对于南明的希望他也有过一次,也仅仅就是一次。顺治14年秋,他看到郑成功誓师入江的檄文,便召集了一批抗清的子弟以为内应。但郑成功的数万大军和史公的军队一样,一触即溃。他心里明白朱明王朝算是彻底完了。随着岁月的流逝,冒襄已是垂暮之年,生活穷困潦倒,只能靠卖字度日。他自述道:“献岁八十,十年来火焚刃接,惨极古今!墓田丙舍,豪豪尽踞,以致四世一家,不能团聚。两子罄竭,亦不能供犬马之养;乃鬻宅移居,陋巷独处,仍手不释卷,笑傲自娱。每夜灯下写蝇头小楷数千,朝易米酒。”

  这时他对官场的心态很微妙,他自己是不会去应试的,都到了这把年纪了,史可载的就是那一点气节了。他热切地希冀自己的儿孙能够一越龙门,荣耀门庭。他亲自督导儿孙们的读书,一次次送他们到十里长亭。只是他的儿子和他年轻时的科场表现一样,屡考屡败。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有一个叫冒浑的孙子,在征讨郑成功的战斗中立了功,混了个从三品的游击将军。喜讯传来,水绘园中又唱又闹,蓬荜生辉。他更是老泪纵横,三呼万岁。冒家的荣耀竟然是灭了郑成功!历史在这里与冒辟疆开了一个小玩笑。

  1699年6月,“十五年拙宦,碌碌无成”的孔尚任,经过十余年惨淡经营、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传世之作《桃花扇》。这部长篇历史剧从明朝的灭亡,烛照出一个腐朽的制度和一群腐败的官僚,也塑造出一个忠于爱情、重于气节而又才貌双全、胜过须眉的秦淮名妓的光彩形象,加之少有的悲剧性结尾和极高的艺术价值,使其立刻轰动朝野,市井街谈巷议,百官争相传抄,演出“岁无虚日”。这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宦官奉康熙之命急索《桃花扇》。孔尚任情急中从朋友家觅得一部抄本午夜进呈。数月之后,孔尚任便被莫名其妙地永远罢官了。

  《桃花扇》孕之于石门山,成熟于江湖,诞生于京都。它的作者却是隐于石门山,走出石门山,又复归于石门山。

  当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终于落下它沉重的大幕的时候,生活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初叶的这样几位知识者,却以自己沉重多舛的人生,为这个不合理的社会提供了正史无法提供的佐证。这几位知识者是孔尚任、蒲松龄、洪升,分别生于1648年、1640年和1645年,又分别卒于1718年、1715年和1704年。都经过了艰辛漫长的忠君求仕遭弃之路,都在心灵匍伏与站立的痛苦挣扎中回归山水与乡野,并留下了不朽的伟大作品,最终都死于贫寂潦倒之中。

 孔尚任20岁进学为诸生,屡试不中,愤而隐石门山,38岁破格提拔后便遭冷遇,直到53岁被罢官,“尽道君王能造命,冯唐白头未封侯”。被称为北孔南洪的洪升,24岁进学,屡试不第后于30岁上赴京,开始了长达16年之久的国子监生的生涯,一生未获一官半职。在44岁上因在佟皇后的丧期演自己的剧作《长生殿》,遭劾下狱,被革去国子生籍,永绝仕进之路,“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蒲松龄的仕进之路更是绵长而凄惨,19岁为生员后,屡试屡挫,直考到白发苍苍的60老翁,还是个失败者,这才接受了贤妻的劝告放弃了科考之途。

  洪升《长生殿》的创作始于28岁,定稿于43岁,其间三易其稿,熬去了15年的光阴,直到51岁那年才得以付梓。孔尚任的《桃花扇》构思于32岁左右,也是苦心经营,三易其稿,历经近20年,才在52岁上改定,而刊印则是到了他61岁,在朋友的赞助下完成的。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从25岁时开始创作的,耗去了15年的岁月,39岁上大体写成,直到68岁时还在增删,可谓是费尽了毕生心血。这部费去了毕生心血的著作,却是在他凄凉地死去51年之后,才得以以抄本编刻成书的。(全文)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