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教授说郝氏之根

2013年05月25日 | 阅读:884次 | 关键词:

郝氏寻根问祖

  郝维新宗亲发表的《传说中的郝国》,从学术著作、地方志、家谱等几个角度对郝国进行了研究考证,勾勒出了远古郝国的基本轮廓。我在修家谱前期准备过程中,搜集关于郝姓起源、发展、播迁等方面的资料,偶尔发现了一点关于郝国的资料,十分珍贵,奉献给诸位宗亲,希望能够推动郝氏、郝国的研究考证。

  维新宗亲引用郝回(梁武帝时江夏太守)《丹阳郝氏源流总序》一文,文中说“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初封大原于郝,为邦国,后因以为氏,凡郝皆其后也。至春秋时,郝为小国,迨隶盩厔之终南,徙并州之太原,周末自终南徙巴蜀汉中。”郝回这段话告诉我们几个信息,一是“封大原于郝”。大原,即今长安县大原村,这里后来属“京兆”之地。正好吻合了郝姓的郡望之一,京兆郡。二是“为邦国”。也就是郝姓受封时即是封国,即商代的诸侯国。三是迁徙,“之终南”、“自终南徙巴蜀汉中”,“并州之太原”,这是关于郝国和郝姓迁徙的最早文字。《广韵》称:“商帝乙之弟期,封国于郝”。《路史》国名记,有“郝、辰、巫、武、沅”。还有《陕西地理沿革》、《神州地名词典》以及张宝林《祖庵镇》都有“商代帝乙之弟封国于郝”、“古骆国、商郝国”的记载。综上所述,足以证明,郝国不仅是传说,而是历史的真实存在。
 

  我在搜集郝氏资料过程中,偶尔看到华东师范大学刘正教授的文章《商周古文字史料中的善卷与蚩尤》,发现竟有郝姓人的信息,令我喜出望外。文中提到何光岳先生在《善卷的来源和迁徙?善卷帝者师》一书中列举的三件商代青铜器铭文,铭文是,“鲁司徒元做善鼎”、“郝伯肇做孟妊善庐”、“郝伯祀做善庐”。这里我们不管作者所要论证的内容和观点,只提取与郝有关的信息。刘正教授对铭文的解释是:“郝伯肇做孟妊善庐” 、“郝伯祀做善庐”就是郝伯肇给自己的夫人孟妊善做了一件武器赠送给她,郝伯祀给善做了一件武器赠送给她,孟妊善,孟是排行,妊是姓,而善是其氏。善氏表明了她所在的善国为古薛国之支流,而她嫁给了郝国国君郝伯肇,郝国和善国的婚姻联盟关系已经十分清晰。另一位郝国国君郝伯祀的出现,更证明了郝国国君的爵称是“伯”。这两件青铜器的铭文,对我们研究郝姓的起源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铭文的分析,足以改写所有姓氏著作对郝姓起源的结论,①郝姓得姓不是以地名为氏,而是以国为氏。商周时期,封地均称国,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卿、大夫有封邑,即食邑。郝姓是商王所封,应是诸侯国无疑,绝非封邑。故郝姓得姓应以国为姓。②郝国分封的等级是“伯”,也就是尧舜以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的中间,爵位较高,在商朝时属于贵族阶层。③郝姓得姓地点在陕西周至。《陕西通志》、《周至县志》以及《神州地名词典》都有同样的记载;“古骆国、商郝国”, 梁武帝时江夏太守郝回也明确提出“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初封大原于郝。”“郝国”,两个国君“伯爵”的爵位,和郝氏最先的家谱记载的“封大原于郝”三者汇合,完全可以下结论,郝姓得姓地点在陕西周至,是大原而非太原。我想郝姓应是源于周至,盛于太原,正是春秋时期郝国那场亡国灾难,使我们的先人们从昔日的贵族沦为平民甚至奴隶,被迫东徙太原,重新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生存斗争。过去,阅读先秦史料,曾为很少看到郝姓人的史迹而困惑不解,今天感到与那次亡国之痛和大迁徙不无关系。然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直至汉代以后,郝姓人又重新崛起,步入辉煌,以太原为中心舞台,充分展示了郝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郝姓成为太原声名显赫的名门望族。前几天从网上看到,有人问,山西大姓中哪家的家谱最好,几位王姓同志直言不讳:《郝氏族谱》。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