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77年,潍坊郭氏再续族史
本报1月27日讯(记者 韩杰杰)27日,60位郭氏族人代表齐聚一堂,参加潍坊《郭氏族谱》修续告竣会。据悉,郭氏族谱修续历时两年,新入谱者一万多人,为1936年之后首次修续族谱。这部家族历史成功“修复”的背后,是20余位平均年龄71岁的老人两年的辛苦付出。
潍县四大家族之一的郭家,旧时论科举排行榜,“郭家科名如星烁”。本家望族占据一条长街,为郭宅街。据家谱记载,始迁祖郭礼,为山东聊城高唐人,后来潍设帐教书。历史上前后出8个进士,举人29人,秀才200多人。一至七品官员200余名,八到九品100余人,官爵高至户部尚书。其后人郭味蕖为现代画家。
27日,记者在发布会上看到,重新印刷的《郭氏族谱》共有5册,其中3册为老谱,2册为新谱,共记载了30余支、16000余名郭氏族人的信息,涵盖了郭氏先贤528年繁衍生息、励精图治的内容。由于信息量巨大,仅5册书便重达8公斤。此外,本次续谱在传承旧谱内容、形式的基础上做到了与时俱进,如增加了公元纪年、闺女入谱、女婿简介、外甥记名等新内容。此次新入谱者有一万多人。
66岁的郭用闻老人是续谱发起人之一。他说,早在五年前他就倡议续谱。那时流世最晚的1936年版本,经历了战乱、文革等,已经所剩无几,频临失传,而且也不能准确反映如今郭氏的家族脉络。此外随着社会变迁,交通的便捷,很多族人已经搬至外地扎根生活,联系已不那么紧密,若再不续谱,子孙后代再寻根溯源就没有那么容易了。两年前,在全族人的支持下,修谱工作终于启动了。
而在郭铭绪看来,家谱、族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民族文化不是大而化之的文化,而是具体到每一个人的文化。在族谱里面,它记载着人们出生、死亡,一生做了什么事情。这些比较客观的记载,不但概括了人的一生,也是研究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料,与正史、方志互为补充。此次续谱过程中,就发现了不少珍贵的文物,对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实物证据。
记者了解到,为准确、快速完成修续工作,20多位老人自发组织起来,成立编委会,一周工作五天,风雨无阻,义务编辑族谱信息。他们平均年龄已经71岁,最大的已经81岁。尽管年岁已大,但他们认真负责,为核实真假走村串户、内查外调,为梳理族谱脉络,他们补漏拾遗、反复核对,为续谱的完成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据介绍,郭氏家族,人丁兴旺,但居住分散,全国29省市均有郭氏后裔。在老人们的努力下,新谱把侨居在十几个国家与地区及国内诸省市的郭氏族人汇编起来,涉及1万余人。
为族谱修续付出的,远远不止这20多位。郭氏文史研究会会长、郭氏族谱主编郭毅千说,修谱彰显了族人的凝聚力,此次修谱耗资30余万元,都是族人捐款所得,一位族人年过八旬,得知郭氏修谱后,乘坐轮椅前来捐款。郭毅千介绍,他们还要将郭氏族谱赠送给市档案馆、图书馆存档,方便人们查阅。
本报牵线, 失散200多年的族人 找到“家”
本次续谱新入谱者1万多人,共记载了16000余名族人的信息。记者获悉,本次续谱,除了让族人明晰自己的祖宗辈分外,还联络到了失散多年的支系。“老二支”后人看到本报关于郭氏续谱的报道后,联系到郭氏族谱编委会,并经确认为系出同门。而期间,他们彼此已“失散”了200多年。
81岁的郭玉聪老人告诉记者,此次修谱,他们发现在“老二支”支系中,仅记录着五世、六世、七世的信息,到七世祖仁民后便断续,音讯全无,一直到1936年郭氏第六次修祖仍未接续。“一开始修谱我们就开始打听这一支的消息,但也没有找到。”郭老说,到2012年底,有位族人拿着家谱前来询问。在对比族人所拿的支谱跟族谱后,发现支谱跟“老二支”的前七世的信息都对上了,这才将老二支的支谱续了起来。
“其实这得益于贵报的帮忙。”郭炳祥是“老二支”后人,寒亭固堤牟家温庄人。他告诉记者,逢年过节就听村里的老人说,咱们郭家跟潍坊郭宅是一家,以前还互相串门。但也就是说说而已,既没有文字记载来佐证,也没有人行动起来去落实,就这么耽搁下来。但是他心里一直惦记这个事情,不只在一个场合提议郭家人应该寻根溯源。后来,去年10月,他侄子来电话说看齐鲁晚报报道了郭氏修谱的事情,问他要不要去寻根看看。第二天他跟侄子一起去郭氏编委会核实,结果一对旧谱,完全卡起来了。
“当时的心情怎么描述呢?”他笑着说,说复杂也复杂,简单也简单,就是孩子终于找到娘了,娘也找到失散的孩子了。据悉,此次续谱,“老二支”共有300余人入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