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家 济宁 宫衍兴

2013年06月22日 | 阅读:578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原始社会的陶器、石器,奴隶社会的青铜器、玉器,封建社会的铁器、瓷器……看到这些古迹斑驳而又神秘的文物时,人们常会感觉仿佛踏进了时光回转的隧道,它们怎样来到地面,又有着怎样的故事?这些事在考古专家宫衍兴的口中讲出来时,就像拉家常一样,让人听来感到新奇而神秘。

本科大学生成了“刨地福将”

宫衍兴今年69岁,曾任济宁市市文物局局长,从事考古事业已有近40个年头,是济宁考古界的资深专家。“我刚接触考古工作时,文物局连一个破陶片都没有,可通过这几年考古工作的深入,现在光发掘存有的文物精品就有8000多件了。”宫衍兴说起这些既骄傲又自豪。

宫衍兴告诉记者,当年他是政治理论系毕业的本科大学生,进入考古行业完全是个偶然。1971年,山东省的文物考察队来到邹城说是有个会议,当时正从事宣传工作的宫衍兴过去参加,去后才知道考察队要在野店村常驻,进行田野文物发掘,正好需要一名当地的本科大学生,之后,他便与考古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拿笔杆子的”变成了“刨地的”。

“同事们都喜欢喊我‘福将’,因为我一挖方,总能有收获。”宫衍兴告诉记者,当时文物发掘工作的程序一般是先在打算开挖的地面上打眼,根据打眼情况再对部分有价值地面进行分块,每个人负责一块地来挖掘,也叫挖方。在野店村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那里,宫衍兴开始了他的第一次挖方。好多同事都在埋怨挖来挖去一场空,而他所挖的洞却越来越大,竟然是个完整的双人墓,里面的陶器足有20多件。“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也越来越喜欢上了挖文物。”宫衍兴说。

从1977年到1978年,宫衍兴在曲阜参与鲁国故城的文物挖掘。需要挖方的面积很大,工作人员像撒网一样进行打眼,但挖了多半年都没有发现特别有历史价值的文物。1977年春节前外地的同事先回家了,宫衍兴有些不甘心还没走,这时邮电局挖电线杆时称地下好像有东西,他随即赶到现场,经过考察仔细在附近一挖,竟然挖出来了商周时期最有代表性的铜器鼎之类的文物。那种喜悦就像一个人多次买彩票,终于买中了一期。

故城国王古墓内竟发现饺子

对位于滕州城南的薛国故城,宫衍兴念念不忘,在那里他们考古有了一个大发现,国王的古墓中竟然还出现了饺子作为随葬品。

宫衍兴告诉记者,在春秋时期,薛国是鲁国的属国,并不富裕,一般的随葬品多为普通的铜器,所以在挖到国王的墓葬时,也没有太大的期待。随后挖出的一对30厘米见方、盖子上刻有花纹的精致食器引起了他的兴趣,用来给国王陪葬的食物会是什么呢?打开以后其中一个盒子内的食物已经成为灰土,看不出来原状。宫衍兴又拿起第二个盒子,这个盒子比第一个锈得厉害,已经无法用手打开。宫衍兴仔细考虑了一下,取出随身带的水果刀,轻轻地用刀刃一撬。终于,盒子完好地慢慢打开了,他愣了一下,立刻兴奋地大叫:“饺子!”

据宫衍兴介绍,关于饺子的最早记载是在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一书中,书中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差不多。当时那盒子里的东西是白颜色的三角形状,有的还略带圆弧,长约5厘米,宽的地方有4厘米。它们被整整齐齐地排列好,大约有5排,每排摆了五六个。从物品起初呈现的白色光滑表皮来分析,大概是用面粉捏成的。随后由于接触了空气它们渐渐变黑,有几个很快碎成了粉末,可以看出那里面还包有馅料,也是碎末状的。“年代太久远了,我和同事怎么也没法辨认出馅料的构成。”宫衍兴略带遗憾地说。

对济宁汉碑情有独钟

宫衍兴称,在行业内有这么一句话“天下汉碑半济宁”,意思是说全国仅存的汉代碑刻60余块,济宁发掘了30多块,它们记录着汉代人的生活习俗、历史事件、书法艺术等,每一块都有着自己的特点,有着很高的文物价值。

谈起发掘的汉碑,宫衍兴如数家珍,比如鲁国故城内的《北陛刻石》,是鲁恭王刘馀所建的灵光殿陛石。关于灵光殿,汉代王延寿曾作《鲁灵光殿赋》 ,其文曰:“千门相似,万户如一”,形容非常壮观。另外金乡县鱼山村的禳盗刻石,是西汉刻石中文字最多的一块,共有138字,字体以篆书为主,体现了由篆书向隶书的过渡。

“作为济宁人应该为此自豪,也需要对此有所了解。”宫衍兴说。为此他编写了《济宁全汉碑》对济宁所有的汉碑进行了介绍、辨识、评价,并附有汉碑图133幅,还著有《山东汉碑精选丛书》、《西汉禳盗刻石》等。

因考古亏欠家人很多

因为长期考古在外,无法顾及家里的事情,一直以来家人对宫衍兴的工作都不能理解。1984年,宫衍兴正在曲阜进行孔子像的修复工作,忽然接到儿子学校的电话,反映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当时宫衍兴的妻子在通讯部门的总机上班,非常繁忙也无暇照顾孩子,想让他回来上班,可宫衍兴还是舍不得那些“旧宝贝”。最后宫衍兴想了个办法,把儿子调到曲阜来上学,白天儿子在学校上课,晚上就到孔庙和他一起在工地的帐篷住,直到工作告一段落,才一起回到济宁的家中。妻子抱怨说:“你就认得文物,不认得家!”宫衍兴也只是不好意思回了妻子一个笑容,但对于他钟爱的考古事业,却始终无法割舍,“对他们亏欠太多了,在家的时候多弥补吧,好在儿子和老伴对我还是支持的。”宫衍兴对记者说。

2003年,宫衍兴从文物局退休,但他工作养成的习惯还是没有改变,只要有空,他就会去济宁的一些农村和文化市场等地去“淘宝”,别管身边的人怎么笑他“拾破烂”,他就是热爱这一行。“这辈子恐怕是离不开‘破烂’了。”宫衍兴笑着说。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