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传朴堂葛氏

2014年02月17日 | 作者:百姓通谱网 | 阅读:1917 | 来源: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葛氏

  平湖市内的南河头,旧名鸣珂里。珂,是马勒上的装饰品;鸣珂里,原指高官贵人车马出入喧闹之地,后泛指富贵人家聚居处。晚清民国期间,平湖的鸣珂里,就是一个富贵人家聚居区。街在县城之南,临街有小河,故也称南河头。在这街区内,有多处深宅大院,其中最有名的是传朴堂葛氏与春晖堂莫氏的两处宅第。东面的春晖堂莫氏,现在是著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莫氏庄园”。西面是传朴堂葛氏住宅故址,著名的稚川学堂及守先阁藏书楼即在其内。两家相距不到100米。

  1937年11月19日,侵华日军第二次进入平湖城区,葛宅被焚毁,稚川学堂与守先阁及其无数藏书毁于一旦。如今旧址处只留下高耸的围墙和门梁上的雕饰,及对面照墙上被凿掉的“鸿禧”二字痕迹,依稀可见当年的盛况。

  【平湖葛氏源起】

  晚清进士、安徽布政使沈曾植撰有《葛府君家传》,其中写道——

  平湖葛氏,系出东阳。宋嘉定(1208~1224)中,有传东莱之学讳洪字容父者,仕尚书参知政事,封东阳郡公,谥端献,《宋史》有传,君始祖也。厥后徙江宁。四百年而复归于浙,居平湖之乍浦镇……君之高祖宣武公乃以武科起家为镇望族。乍浦,吾郡海澳也。自宋元以来,舶航所走辏,廛闠富溢,近代耗已。而八闽樅檆,犹为商薮。君父寿芝公廉贾乘时,逴有士行。

  传朴堂后人葛贤鐄先生也在《平湖葛氏传朴堂集藏始末》一文中说:“同治四年(1865)前后,(葛肇基、丕基)兄弟俩在平湖城内当湖镇南河头鸣喜桥(俗称‘马家桥’,今尚在)南北置地建宅,遂由乍浦迁入当湖。肇基居北,丕基居南,时称‘北葛’和‘南葛’。肇基遂为北葛始祖,子嗣建有‘传朴堂’,为封翁屈天成之故宅址,而葛氏新建者也。南葛子嗣建有‘福绥堂’。”

  这就是说,葛家的祖籍是浙江东阳,很早以前曾迁居江苏江宁(南京),四百年后,又回到了浙江,居平湖乍浦。迁回浙江后,早年是以武科起家,至乍浦时已为望族。过了几代,从葛肇基开始弃武从商,经营木业,并因商致富。同治年间葛氏兄弟由乍浦迁平湖城内鸣珂里,在那条小河两岸分别置地建宅定居,分为南北两堂。

  平湖葛氏和春晖堂莫氏一样,也是靠木材业起家。乍浦自宋元以来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进出口海港。我国南方各省的物产,例如福建的木材,也大量海运到这里,再转运各处。同治年间,太平军失败后不久,江南一带由于战后重建需要,木材的用量很大,木材业的生意极为兴旺。两家都由此致富。

  传朴堂葛氏还经营钱庄业,据《平湖县金融志》记载,设立在东小街的同裕钱庄,由葛嗣浵独资,资本额为4万银元,设立时间为清咸丰年间,关停时间为民国11年(1922)。后又于民国12年在东小街57号,由葛嗣浵独资,资本额为4万银元,设立钱庄同裕赓记。民国14年,葛嗣浵与陈仲箎等合资,资本额为10万银元,在增祥里设立同盛钱庄。

  【葛氏在地方文化和教育事业上的贡献】

  葛氏家族致富后,热心地方公益慈善事业,对平湖地方文化教育事业上的贡献则尤为突出,主要在四个方面——

  文化典籍,日积月累

  葛氏藏书是从葛金烺开始的,他豁达多智,性好读书,酷爱善本古籍及古今名人书画。光绪十二年(1886)殿试,朝考一等,授刑部主事,旋改户部郎中。其长子葛嗣溁以拔贡任小京官,继登朝列。父子两人皆酷好古籍及书画,同居京师时,购书达数万卷。其时正值甲午战后与庚子事变前夕,葛氏父子急流勇退,辞官返里。归舟所载,图书数万卷而已。

  葛金烺在青少年时期,曾从其父葛肇基辗转于杭、沪、闽等地,从商之余,已热衷于搜集古籍善本及名家书画。他曾在《爱日吟庐书画录•自序》中写道:“余自束发,癖耽于此,见即罗而致之。然距江村(高士奇),退谷(孙承泽)殆将二百五六十年,宋元名迹日湮,况中更兵燹,存者益复无几,偶有一二流传,又为强有力者负之而趋,岂窭人子所得而蓄之哉。计二十年来,南走闽,北走燕,物色于风尘,遇有赏心,辄不惜倾囊以购。惟是食贫居陋,所得无多。若前人著录中之煊赫有名者,百不获一焉。”

  他青年时在杭、沪、闽等处所得,加上晚年在京居官时所购这两批书及书画,合计古籍逾十万卷,宋元以来名家书画计166轴,这就奠定了传朴堂集藏的基础。

  “传朴堂”为葛氏藏书之处,其藏书画之处,初名“鸥舫”,后因得伊秉绶所书“爱日吟庐”隶书斋额横幅墨迹,爱其雄伟奇肆,因依样制成匾额,悬之室中,遂以为名。

  葛金烺去世后,传朴堂的集藏,为葛嗣浵所承续。葛嗣浵继承其父兄遗志,为充实传朴堂藏书,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多次出游北京、上海、苏州、杭州以及陕西、江西等处。每到一处,搜访书市甚勤,每次必满载而归。日积月累,藏书充盈,致原先的书屋不敷使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他于鸣珂里宅址内,建起了一座藏书楼,名“守先阁”,并请海盐张元济先生题额。

  每年夏初,葛嗣浵必返书楼,督办晒书事宜,乐此而不疲。藏书楼还雇有抄写和修书高手,借抄缺书,配补残叶,葛皆亲自过问。

  葛嗣浵与张元济先生既是亲家,又是藏书方面的同好。彼此常互借其缺而抄藏之。葛嗣浵好收集地方志,张元济先生则因所主持的商务印书馆在全国各地有分馆之便,嘱令代购地方志事。在近年出版的《张元济日记》及《张元济书札》中,时有记载。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传朴堂所藏古籍善本增至四十余万卷,其中宋代善本、孤本多达四千余种。此外,明刊本及抄、校、稿本,数量更多。传朴堂藏书最有特色的是乡邦文献,既精且多。其中有不少为罕见之本,如嘉庆十年路錞续修之《平湖县志》,张元济题后以为系葛氏所独有,并云“余收书数十年,仅获见此一本”。此外,所集全国各地历代方志多达三千四百余种,蔚为巨观。还集藏有清代历科科举试卷数千种,有朱卷、抄校本、稿本,明代的亦不少。张元济先生曾评价说:“传朴堂藏书之富,骎骎乎为浙西之冠。”

  葛嗣浵对于其所收藏的一些珍本,不是像有些收藏家那样秘不示人,而是乐于传播。例如其所藏《嘉禾征献录》,由金兆蕃刻入《槜李丛书》;另外如沈凤举的《今古舆地图》和张咏霓《四明丛书》集外影印本等。嗣浵还是商务印书馆张元济主编的《四部丛刊》的发起人之一。彭贻孙的《茗斋集》,由张元济参补辑入《四部丛刊三编》;吴骞的《唐开成石经考异》、朱桂孙和稻孙的《竹垞府君行述》、卢生甫的《东湖乘》均由王欣夫辑入其《纪年丛编》中。平湖陆惟鍌在编撰《平湖经籍志》时,亦大量使用葛氏传朴堂藏书。

  传朴堂藏书,常供人查阅、抄录。陆维钊先生曾回忆道:“葛氏长我七岁,青年时代即彼此交好,葛氏为人豪爽,愿意翻出藏书、藏品供友人观赏。惟其祖传规矩,可以在其舍抄录,而不肯让人借回家去。家中书房极宽敞,四周均有桌椅可供人书写。其交好者,甚至供午膳。由仆妇端至书房,任客自食,主人并不相陪。”当年陆维钊先生离家在外,每次归平湖,必到葛家一会。杭州大学教授胡士莹先生早年在任稚川中学国文教员期间,也曾大量阅读传朴堂藏书,为其日后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文史专家谢国桢曾参观过葛氏藏书。他在《三吴回忆录》中说,传朴堂有好些种善本,如宋版《范文正公别集》、《干禄字书》、残本《会稽志》和精刻本的丛书,但是,“其中最精的要算乡邦文献了,如《李蜃园文集》、朱为弼《茶坪诗集》等书,收集不下百种”。

  旅居苏州的平湖籍藏书家屈爔(1880-1963),字伯刚,号弹山。民国二十年(1931)曾应葛嗣浵邀请,为传朴堂藏书编目。据屈氏回忆录《望绝自纪》稿本记:葛家藏书精华有四:一、地志收藏最富;二、平邑先哲遗书,秘本稿本往往有之;三、明人集部最为完备;四、丛书大者小者种类至多。

  葛氏所藏宋元明清名家书画亦从原来的166轴,增至376轴,而民国以来的名家如吴昌硕、陆廉夫、张大千、吴湖帆等的作品,尚未计入。如所藏米芾《山水卷》、范宽《晚景图》和张灵《灵芝秀石图》均系稀世珍品。

  “传朴堂”藏书曾编有《平湖葛氏书目》及《守先阁藏书目》,但仅有写本,均未经刊印。所藏书画,葛金烺曾著录为《爱日吟庐书画录》四卷,葛嗣浵又在陆廉夫先生襄助下,续纂成《爱日吟庐书画续录》八卷、《别录》四卷,于1910年付梓开雕,1914年成书。

  印学集藏,一时之最

  葛氏在印学上的贡献,主要是对明清名家刻印的集藏和印谱的编印。传朴堂藏印曾被篆刻界誉为“一时之最”,这一集藏的主人便是葛嗣浵次子葛昌楹。

  葛昌楹一生以“集藏金石,辑梓印谱”为情志,为“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不遗余力。他将大量精力和财力用在名家篆刻的收集、鉴别、整理上,或独立或与人合作,系统地辑梓成各种高质量的印谱嘉惠印林,在印学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他辑梓的印谱传世的有——

  《晏庐印集》八卷。民国4年(1915),葛昌楹23岁时汇集吴昌硕、吴隐、叶舟、胡钁、钟以敬、童大年、徐新周、王大炘八家的刻印。卷首有郑文焯、况周颐序。此谱共装三十部,分赠同好。葛昌楹迁居上海前,所藏稿本样册毁于日军侵华时的战乱之中,所存散页,亦于“文革”中散失。

  《传朴堂藏印菁华》十二卷。民国14年(1925),葛昌楹与弟葛昌枌于明清名家刻印2000方中,选其精者400方辑拓而成。谱中收印人124人,明清一些重要印家大都在内。童大年题签,吴昌硕题扉页,罗振玉作序,葛昌楹自序。1999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此谱影印本,集数印于一面,合为一册,有潘德熙新序。

  《吴赵印存》十卷。辑拓于民国20年(1931),收吴让之、赵之谦两家刻印,其中吴让之七卷,赵之谦三卷。每页两印,拓有边款,有遂翁题序,初拓本为10册。1943年重辑,重辑本为6册,增葛昌楹自序。此谱收印颇精,两家晚年之自用印大多在内。

  《丁丑劫余印存》。这是葛昌楹与其他藏印家合作辑拓的印谱。丁丑为民国26年(1937),是年日寇侵华,平湖沦陷,葛昌楹避难于沪上。传朴堂之藏书楼“守先阁”被焚,所藏明清名家刻印,因先期埋入地下,得以幸存大半。时浙西藏印家丁辅之、高络园、俞序文三先生亦避难在沪,因各出劫余所存,于民国28年(1939)拓为此谱。每部四函,共二十册,计273家印作,集1900余方,成书21部。1986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了影印本,精装二册,韩天衡先生新序。1999年,该社又按原样影印线装复制本问世,有叶潞渊、韩天衡两先生新序。

  《明清名人刻印汇存》。民国33年(1944),葛昌楹与杭州胡洤(佐卿)各出藏印之精者所辑拓,上启文徵明、文彭父子,下至晚清吴昌硕、赵叔孺,汇集明清206位印人的700多方刻印精品。每部12册,每页一印,印面除朱钤外,益以墨拓,此书也仅辑拓21部。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影印本,精装二册。2000年,该社又按原样影印线装复制本。

  民国33年(1944),葛昌楹集自藏及假于友人陈式金(寄舫)后人所藏之邓石如刻印共15方辑拓而成。因内有两面或多面印,故共有印面21方,分装成两册。印面除朱钤外,又加墨拓。钤拓极精,为研究邓印之最佳资料。

  另外还有《宋元明犀象玺印留真》、《邓印存真》二册和《宝穰室燹余印存》等。

  葛昌楹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将传朴堂藏印中的一部分陆续让与无锡华笃安。华笃安后将这批印章捐献给上海博物馆。传朴堂藏印中可称至精品的那一部分,如文彭的“琴罢倚松玩鹤”、何震的“听鹂深处”、邓石如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程邃的“竹篱茅舍”、傅山的“韩岩私印”等四十三方珍品,则于1962年夏捐献给了西泠印社。这批珍品名印现已成为该社的镇社之宝。在交付这批名印时,葛昌楹动情地说:“这回是小女儿出嫁了!”这句话既流露了他对这批珍品的钟爱之情,又感到付托得所的欣慰。

  1989年3月,葛昌楹之夫人冯梦苏女士,遵夫遗愿,又将珍藏多年的葛昌楹自用印十方捐献给西泠印社,其中包括吴昌硕先生所刻田黄名号章八方及钟以敬、叶潞渊所刻各一方。这批珍品名印现也成为该社的镇社之宝。

  葛昌楹在集藏明清名家篆刻的同时,也注意集藏这些名家的书画作品。1924年2月,葛昌楹和葛昌枌还辑印过一部《传朴堂印人书画集》,由上海慎修书社出版发行。其中有:王时敏隶书诗翰轴、山水扇面,蒋山堂、汪启淑行书诗翰轴,高凤翰隶书诗翰轴,翁方纲真书联,邓石如草书诗翰轴,钱几山墨竹轴,奚铁生、孙古云荷花轴,赵次闲佛像轴,吴让之枇杷轴等。

  整理和刊行地方文献

  葛氏在文化上的另一贡献,便是整理和刊行地方文献。

  《当湖文系》为邑人直隶按察使朱壬林所辑,子寿熊为校刻补辑,共二十四卷,得文百余家,录诗五百余首。葛金烺撰写的作者姓氏小传列于卷首。

  平湖旧有《采芹录》,是平湖历代录取秀才的名录,传抄凡数本。葛金烺借得抄本,参校汇录成篇,始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止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葛嗣浵继父遗志,增抄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罢科举止,乃刻印《平湖采芹录》三册传世,此书平湖市图书馆有藏本。

  民国初年,平湖胡昌基收集自清初至嘉庆间先哲1900余家诗稿,辑成《续槜李诗系》四十卷,藏于家中。葛嗣浵为保存嘉郡先哲遗文,不惜耗资千金,使之刊行于世。

  葛嗣浵用了极大的精力与心血的,则是他与张元济、金兆蕃等人合辑的《槜李文系》续辑。《槜李文系》最早由光绪年间曾参与撰修《嘉兴府志》经籍部分的陈其荣编辑,但没有编成,可能仅存目录。另一方面,光绪年间的嘉兴藏书家、学者忻虞卿在搜罗汉魏至光绪中叶的嘉兴府七县先贤的著作已经极为丰富,他想把这部书汇刻出版,也取名《槜李文系》,无奈年事已高,于是把这事托付给了热心乡邦文献的葛嗣浵。葛找来张元济和金兆蕃,觉得忻的书稿还失之简略,于是商议后,决定增补并续辑《槜李文系》。篇幅浩瀚的《槜李文系》续辑在民国24年(1935)终于成稿,一共编为80卷,共收作者2354人,文章4041篇,比忻氏原稿增加了一倍。

  《槜李文系》续辑的完成,使嘉兴地方历史文献得以完整保存。此稿本历经周折,现存上海图书馆。2005年3月1日,《槜李文系》续辑稿本经复制后得以回归嘉兴市图书馆。

  创办稚川学堂,培养优秀人才

  葛氏在文化上的另一贡献,便是兴办新学“稚川学堂”,为平湖培养一批优秀的杰出人士。在民国《平湖县续志》中是这样记载的——

  稚川学堂,在县南新家(街),光绪二十八年(1902)正月,邑绅葛嗣浵以义庄赡族余资设立,草创之始,学额仅三十人,规定不收学费,即就葛氏宗祠内藏书楼下三楹为教室,课以经史舆算,规约颇谨严,旋以来学者众,添辟高等教室二、初等教室二及教员室、校役室等,并加课英文、理化、手工、图画、音乐、体操各科,更名稚川两等小学堂。

  葛嗣浵在《校史序略》中写道——

  欧风东渐,邦人君子热心教育者,莫不以兴学为急务,循《周官》古制,公私并举。余承先世余荫,愧无建白以补旧德,爰鉴时流所趋,拨义庄余资,创立私塾,藉孚先君子急公好义之心,因定名曰稚川义塾,时光绪二十八年(1902)壬寅正月也,越四年乙巳(1905),学制颁布,即遵章改义塾为高等小学,呈部备案。嗣以专课高小取格太隘,未能普及幼稚,于是又添课初等,并高小为两等。数年以来,改校制者三,刪校则者三,举行毕业试者十三,得奖励者五,教职员之聘任者29人,学生之先后入校肄业者433人。溯当初创办之始,余无日不在校,与诸教员筹划商榷,共相厥成。辛亥(1911)以降,精力惫矣。幸诸学生之志业守则不为外移,相与维持,心实感之。

  稚川初中是在原稚川小学的基础上,于民国13年(1924)8月扩建创办。创办人仍为葛嗣浵,他自任校长,开办时先招一班,民国15年(1926)8月三班办齐。1923年立案,当时有教师12名,第二任校长为葛昌楣(葛嗣溁之子)。学校经费均由葛氏承担。对学生收费很低,小学每人每学期二元,中学则四元。葛嗣浵晚年多次想发展稚川,招收农民子弟入学,只因住宿事一时不能解决,计划未实现。稚川学校历三十余年,享誉省内外。

  稚川中学的教师都为一时之选。教数学的王撰春著述的《代数学》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多年。教英文的程菊航老师能把全本《英语字典》倒背出来,许多奥僻的词汇别人不知道,找他都能说出来。马翰如先生教地理,有一手绝技,用粉笔随手一挥就能在黑板上画出一幅正确的地图。文史课程的老师许多都是有名望的宿儒,如陈伯叙、沈瓞初、张勉成、徐慰苍等。另外,名教授胡士莹先生早年也曾任稚川中学国文教员。

  稚川中学历届毕业生10个班次,共计220余人,其中不乏高材生和优等生。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冶金专家邹元燨、文论及诗词理论专家周振甫、茶叶专家张堂恒、农业专家俞履圻和钱维朴、桥梁专家马谦、留德妇科名医金问淇等,都曾是稚川学生。编辑家徐调孚,也是早期稚川学生。徐还是由葛嗣浵推荐进入商务印书馆,由补习生成长为编辑大家。平湖知名书法家俞元龙也毕业于稚川,其书法得之于陈伯叙老师亲授。

  此外,去台湾的校友,知名度较高的有国际经济专家张震复、清华大学名教授张去疑等。在历届举行的全省会考记录中,学校毕业生名列前茅者曾多次出现。张康复、张遵敬、沈元肇、张焕振均分别名列全省前十名之内,其中张康复参加1934年度省会考,总分名列第二。稚川学生中还出了位抗日空军英烈梅元白烈士(1911.10.11~1939.10.3)。他为保卫祖国,生前多次驾机与日寇激战。

  【结语】平湖传朴堂葛氏定居平湖的历史并不长,从同治四年乙丑(1865)前后葛肇基、葛丕基兄弟俩由乍浦迁入当湖镇南河头鸣喜桥置地建宅,到1937年传朴堂毁于日军侵华,不过七十多年时间。但就在这不长的时间内,传朴堂葛氏的卓然成就,尤其是他们对文化和教育的贡献,将永垂史册,不可磨灭。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