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氏千年历史人物足迹《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唐代著名诗人岑参,曾作过一首名为《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七律诗,“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诗中提到的封大夫,就是当时安西节度使封常清,景县封氏的后裔,累有战功。在这首诗中,岑参在称颂封常清赫赫战功的同时,还表示了对封常清先世宗族的推崇。可以看出,景县封氏在唐朝时期的盛名依然未减。
在景县县城东南7.5公里处,有一片被当地人称为“十八乱冢”的庞大墓群。这里虽然没有皇家园陵的富丽堂皇,但如山丘般耸立的坟冢,占地200余亩的规模气势,足可以证明,墓群主人当年的雄武辉煌。
这就是著名的国宝文物——封氏墓群。1948年,墓群曾被挖掘过,出土的文物竟达300余件。1955年,国家又对封氏墓群进行了全面勘察,收集陶器、瓷器、铜器、铜币等文物100多件,极其珍贵,尤其是全国稀有文物青瓷器“莲花樽”,至今还保存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内。我曾一睹“莲花樽”的芳容,那质朴凝重的胎体,端庄俊美的造型,巧夺天工,美仑美奂,令人流连忘返,也会使人浮想联翩:拥有如此众多宝器的封氏,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家族哪?
寒风习习,野草萋萋。在景县刘月峰老人和景县宣传部同志们的陪同下,我走进了封氏墓群,徜徉在座座坟冢之间,凭吊景县封氏千年的历史足迹。
(一)
唐代著名诗人岑参,曾作过一首名为《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七律诗,“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诗中提到的封大夫,就是当时安西节度使封常清,景县封氏的后裔,累有战功。在这首诗中,岑参在称颂封常清赫赫战功的同时,还表示了对封常清先世宗族的推崇。可以看出,景县封氏在唐朝时期的盛名依然未减。
景县封氏的鼎盛时期是在魏晋南北朝,与高氏一样,是渤海郡的名门望族(景县当时隶属渤海郡)。据《封丘县志》记载,封氏出自齐国的姜姓,“炎帝裔孙钜为黄帝师,胙土命氏。”由此可知,炎帝的后裔孙钜是黄帝的老师。到夏朝时,孙钜的裔孙封父,跟随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为诸候,建立了“封父国”。西周初年,“封父国”灭亡,封父的后代就用国名“封”作为姓,形成了封氏。
东汉时期,朝内侍中封岌从齐国来到现在景县东南十余里的封庄村(现已不存在)定居,由此开始演绎渤海封氏的家族历史。景县封氏的祖先之所以选择景县作为定居发展的根据地,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的。东汉政权的建立,是以士族为社会基础的。中国士族的形成,起源于西汉末期,东汉和魏晋南北朝时兴盛,到唐代逐渐开始下降,但它的风采依然犹存。在汉武帝以前,士人除了有知识外,没有其他的社会凭籍,社会地位也是比较低的。后来,汉武帝听了董仲舒的建议,开始招纳方正贤良的饱学之士,把儒术定为至尊。从那以后,皇朝统治下便出现了一个非贵族统治的士人官员群体。到西汉末期,凭借知识位居高官的士大夫广泛出现,逐渐形成了士人与宗族相互结合、中国历史上特有的“士族”阶层。而士人与宗族的结合,又有两种情况:一是由强宗大姓的富豪向士宦发展;二是士人得势后转而扩张财势向富豪发展,两者互为因果,交替利用。这一政治特质,到东汉时期更显突出。
作为朝内侍中的封岌对当时的形式是非常清楚的。当时,封岌虽然能够触及朝廷权柄,但他还算不上高级士族,只能属于中下士族。以这样的身份地位,若想在当时的齐国,谋得一席之地、有所作为,是相当困难的。再说渤海郡(今景县),地理环境在当时是非常优越的,它紧靠海河,土地肥沃,更重要的是,这里不但没有强宗大姓称雄乡里,社会环境也相对安定,而且,与北方少数民族相毗邻,可以借此脚踏两船,与朝廷讨价还价,谋取自己更大的发展空间。于是,封岌选择远迁渤海郡(今景县)。
应天时,近地利,造人和。自封岌踏上景县这片热土,就注定了一个名门望族的兴起,历史证明:封岌的选择是非常明智、成功的。
(二)
与渤海高氏相比,渤海封氏虽然没人称过帝,高官名宦也相对较少,但治国能臣也不在少数。东汉时有侍中封岌,他的六世孙封释是晋朝侍中;北魏时封述官居殿中尚书;北齐时封子侩是七兵部尚书;五朝时的封隆之做了两次吏部尚书、四次侍中、一次尚书左仆射。在北朝统治时期,渤海封氏有30多人位居尚书、刺史。因为帮助高欢平定天下,建立北齐有功,封氏更是位尊当朝,高官得坐。即使到了唐、宋时期,封氏仍是望势不减,名人辈出。唐朝时有宰相封伦、户部尚书封敖、豫章太守封祈、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等。到了宋代,封姓被列为第200位门阀,更是显赫一时。
在景县封氏高官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封奕、封孚、封伦三人。 封奕是燕王慕容皝当政后第一个丞相。公元333年5月,慕容廆去世,慕容皝即位,以平北将军、平州刺史的职务管理部落,却遭到兄弟征虏将军慕容仁和慕容昭的反对,二人借为父亲奔丧的机会,举兵叛乱。一时间,刀光剑影,血雨腥风,部落内部一片混乱。这时,封奕挺身而出,率领将士勤王讨伐,先后组织了5次大规模军事战役,利用3年多的时间,平定叛乱,稳定了局面。公元336年,封奕又上表劝进,拥立慕容皝自称燕王,他本人也成了燕的开国元勋,名噪一时。
封孚在南燕慕容德、慕容超时期历任左仆射、尚书令、太尉等职务,以刚正率直、犯颜直谏被同僚称颂。公元406年,由于慕容超残虐荒淫,朝政日见颓废。封孚屡次直谏惹恼了慕容超,一次,慕容超大怒,把他赶出大殿,封孚不慌不忙,迈着四方步向殿外走,朝中老臣们劝他:在皇帝面前要多些礼数。封孚却说:“行年七十,墓木已拱,惟求死所耳!”文死谏,武死战,凛然正气,可想而知封孚的气节。
封伦是唐朝的开国元老,在建立唐朝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公元623年,封伦被封为吏部尚书;625年,进封道国公。公元627年,封伦病重,李世民还亲自前去探望。就在这年,封伦去世,终年60岁。对于封伦的处世为人,《旧唐书》中也有记载:“封伦多揣摩之才,有附托之巧。当化及而数炀帝,或有赧颜;托士及以旧唐朝,殊无愧色……”。现在想想,人既然已经死了,为什么还要议论人家的长短哪!
(三)
在近千年的历史中,景县封氏名门望族人才辈出,不但拥有众多达官显贵,还出现了不少在文学、治史、外交等领域中有很深造诣和较大成就的文人志士,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延续做出了贡献。
在封氏流传下来的9部著作中,唐朝封演所著的《封氏闻见记》当推首席。封演曾担任县令、御史中丞等职,政界的成绩在史书上有过记载,但从文学方面来看,他的成绩更是显著。除《封氏闻见记》外,还有《古今年号录》、《钱谱》等卷本,可惜现在都已流失。《封氏闻见记》在当时流传也很少,明朝年间,东吴的吴方山家有藏本,后来被公开出来,才逐渐在社会上流传。该书共有10卷,前6卷大都是写世情掌故,7、8卷多记载古迹和杂论,后2卷则记载了当时士大夫的趣闻轶事。书中每篇文章都较短,语言精炼,而且风趣幽默。比如他对“官衔”的解释是:“官衔之名,盖兴近代。当时选曹补授,须存资历。闻奏之时,先具旧官名品于前,次书拟官于后。使新旧相衔不断,故曰官衔。亦曰头衔。所以名为衔者,如人口衔物,取其连续之意……。”让人读后感觉有趣而且有道理。
唐朝还有个名叫封敖的才子,是当朝的翰林学士,被人们称为中书舍人。《旧唐书》中称赞他:“构思敏捷,语近而理胜,不务奇涩。武宗深重之”。封敖曾经起草《赐阵伤边将诏》,其中有“伤居尔体,痛在朕躬”的著名警句,唐武宗看后非常满意,赏赐宫锦表示奖励。李德裕当丞相时,曾率兵围剿回纥,节节胜利。为表示慰问和嘉奖,唐武宗命封敖起草给李德裕的诏书,其中有“遏横议于风波,定奇谋于掌握,逆稹盗兵,壶关昼锁,造膝嘉话,开怀静思,意皆我同,言不他惑。”的名句。据史书记载,李德裕读到这里,感动的抚摸着封敖的头说:“陆生有言,所恨文不迨意,如卿此语,秉笔者不易措言。”并当众解下皇帝所赐的玉带赠给封敖,以表示谢意。
北魏孝文帝时,景县封氏家族中还出了一位外交家,封轨。据记载,封轨受孝文帝指派,以著作郎兼散骑常侍的身份出使高丽。高丽国王听说派了个小官前来下诏,就故意刁难,称自己有病不能接见他。封轨不急不燥,向接见他的人讲了一些治国的大道理,来人又传给了高丽国王听。最后,高丽王接受了诏书。这次出使,不但遏制了高丽国侵扰边境的行为,还与高丽结成联盟,共同对付契丹族,从而保证了北魏边境的稳定与平安,受到了孝文帝的高度赞誉。
在景县采访时,我曾提出到封氏先祖的原始定居地封庄村看看,有人告诉我,封氏家族的后裔早在明朝时就外迁德州,封庄村早已不存在了,原始地只留下了座座坟冢。我心里不免有些遗憾,但转念又想,形式上的存在固然重要,但精神才是最值得传承和弘扬的。如今,渤海封氏后人遍布全国各地,共同的祖先共同的根,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封氏的传人啊!但愿有一天,渤海封氏后人齐聚衡水景县,寻根祭祖,为故乡的发展献计献策、出资出力。到那时,巍巍的封氏墓群,又将增添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