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方东美(1899-1977)名珣,字德怀,后改字东美,曾用笔名方东英,安徽桐城人。方东美以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为学术主旨,始终能以开放的胸襟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思想流派,并力图贯穿古今,统摄诸家之学。他曾自我评价,从家庭传统来说他是一个儒家,从气质上说他是一个道家,从宗教启示上说他是一个佛教徒,从教养上说他是西方的。他把原始儒家、原始道家、大乘佛学、新儒学看成中国哲学的四大传统。
简介
方东美与哲学家方以智、桐城派始祖方苞有旁系宗亲关系,(并非方以智、方苞直系后裔)。方东美年幼丧父母,依赖兄长抚养成人。十六岁毕业于桐城中学。1920年毕业于金陵大学。1921年赴美留学,获威斯康辛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24年通过博士学位考试后回国,任职于武昌大学(武汉大学前身)。1925年应聘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前身)教授,学校几经更名,几易校长,方东美一直执教于中央大学。1948年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如果仅以治学方向的变更来区分其一生的话,方东美大体上走过了3个阶段:1936年夏以前为第一阶段,由受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熏陶而走向对西方哲学的追求,其代表作为《生命情调与美感》、《科学哲学与人生》;1966年夏以前为第二阶段,由西方逐渐返回到东方,代表这个阶段成就的著作是《哲学三慧》;1966年夏以后进入第三阶段,其主要代表著作为《中国形上学中之宇宙与个人》、《从宗教、哲学、与哲学人性论看人的疏离》、《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方东美始终以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为学术主旨,以开放的胸襟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思想流派,并力图贯穿古今、统摄诸家之学。
方东美不同意宋儒所强调的“道统论”。他认为现代世界因高度物质化而丧失了宗教精神和哲学智慧,主张落实儒家的人生价值,以不断提升生命的意义,从而达到拯救现代人类的目的。
人物经历
接受教育
1899年2月9日方东美先生生于安徽桐城县。
1902年3岁始读《诗经》,在“儒家的家庭气氛中长大”。
1913年14岁入桐城中学。与后来在美学、文学批评方面卓然成家的朱光潜先生同学。
1917年18岁考入金陵大学预科第一部。
1918年19岁升入文科哲学系。在校期间曾任学生自治会会长、金陵大学学报《金陵光》总编辑、学生学术团体“中国哲学会”主席。
参加五四
1919年20岁与北京南下的学生代表段锡朋、周炳琳、陈宝锷接洽,参与发动了南京的五四运动。
11月初加入“少年中国学会”,为南京“少中”分会发起人之一。先生晚年致秦贤次先生的信中就南京“少中”会发起一事写道:“金陵大学少中会员最早为黄仲苏、方东美、赵叔愚。民国七年七月,少中在北京筹备成立后,王光祈、陈愚生经曾慕韩之敦促,南来至南京会晤左舜生、黄仲苏。盖曾、左、黄、李(动椿)旧为上海震旦大学同学。因此之故,王光祈、陈愚生抵南京后,左舜生(时在黄仲苏家教书)、黄钟苏即约方东美、赵叔愚至其家集议筹组少年南京分会。”(引自秦贤次《方东美先生与“少年中国学会”》,见杨士毅编《方东美先生纪念集》,台湾正中书局1982年12月版,第36—37页。)
当年,先生于“少中”所办杂志《少年中国》上发表《柏格森“生之哲学”》(一卷七期)、《唯实主义的生之哲学》(一卷十一期)等文。
注:“少年中国学会”于1919年7月1日成立于北京,发起人为曾琦(慕韩)、王光祈(若愚)、周无(太玄)、陈*(愚生)、张梦九、雷眉生、李大钊。“少中”受启于“少年意大利”、“少年土耳其”运动,立旨“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标举“奋斗、实践、坚忍、俭朴”的作风。“少中”存在期间,先后有120余人入会,诸如宗白华、高君宇、邓中夏、张闻天、刘仁静、恽代英、毛泽东等,都曾是“少中”会员。
1920年21岁1月,“少中”会另创《少年世界》月刊,由南京分会编辑,先生任该刊总编辑。是年,在《少年中国》月刊发文《詹姆士底宗教哲学》(二卷十一期),在《少年世界》发文《美国群学会的年会》(一卷三期)、《国际间两大学术团体》(一卷十二期)及译文《一九一九年之俄罗斯》(一卷四期)、《罗素眼中苏维埃的俄罗斯——一九二O年》(一卷十期)。
6月,译成《实验主义》(D.L.Murray著)一书;12月,由中华书局出版,署名“方东英”。
1921年22岁7月1—4日,参加“少中”在南京召开的第一届年会。会上,在讨论“学会宗旨及主义问题”时指出:“我的意思,亦只赞成能有一个明确的宗旨便好了。我们对于学会,最初只是非理智的爱悦,那是学会诗的时代。其次各就已见,对学会宗旨加以悬想的解说,那便是学会旧哲学时代。从今以后,要入学会的科学时代。学会宗旨与事业,均须有个明确合理的解释,我信原定学会宗旨“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规定得很好。这已指出学术不能分开,而且果有益于社会,为学亦活动之一种。少年中国是纯洁而多方的。学会但能为她有一点一滴的贡献,便无愧创造少年中国的话。”(见《方东美先生纪念集》第41页)
赴美留学
8月12日,搭乘“中国号”海轮赴美留学。赴美后,在威斯康辛大学当研究生。
1922年23岁夏,以论文《柏格森生命哲学之评述》获硕士学位。秋,为研究黑格尔哲学转学至俄亥俄州立大学。
1923年24岁春夏之交,加入“中华教育改进社”。该社以调查教育实况,研究教育学术,力谋教育改进为宗旨。金陵大学校友陶行知、赵叔愚是其中骨干,“少中”同人多有参加。
秋,回威斯康辛大学修博士学位课程。
1924年25岁夏,以论文《英国与美国唯实主义的比较研究》通过博士学位考试。因仓促回国,未依规定将论文正式出版,没有取得正式博士学位证书。
回国后任国立武昌师范大学(现武汉大学前身)副教授,主授西方哲学。十月,曾琦、张梦九、左舜生、陈启天等创办《醒狮周报》,鼓吹国家主义。方东美依其在“少中”一届年会上的主张,婉言拒绝加入“醒狮社”。
1925 年26岁初春,与同在武昌师大任教的李璜应左舜生之邀赴沪,在“醒狮社”社址与“少中”部分同人聚会。会上,主张共产主义的恽代英、邓中夏、杨贤江、沈泽民等人与提倡国家主义的曾琦、李璜、左舜生、陈启天、杨效春等争辩激烈,终至不欢而散。当时,先生与王崇植二人为中立者。后先生在《苦忆左舜生先生》一文述及这次辩论,其中写道:“双方争至激烈时,拳不停挥,口沫四溅,各以杀头相威胁,当时如有手枪,恐已血流成河矣。在座者王崇植与余向主少中系一学会,其根本立场应超然独立于一切政治权力斗争范围之外,目睹此情此景,心已破碎,因起坐哀求双方平心静气,暂时恢复友悌情分,握手言和,了却少年中国一段公案。……迟之又久,双方始悻悻散去,只余舜生、崇植及余相对欷*而已。”(见《方东美先生演讲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4年5月版,第303页。)
是年9月,任南京东南大学哲学教授,至1927年。时与李证刚先生、宗白华先生、何兆清先生等为同事。
1927年28岁是年春,唐君毅先生自北京大学转学至东南大学,与程石泉先生同为先生弟子。不久先生转任中央党务学校(后易名为中央政校、中央政治大学)哲学教授至1929年。从是年起兼任金陵大学哲学教授。
文学生涯
2月,《科学哲学与人生》一书前五章竟稿。
10月22日,与谷正纲、段书贻等抬着前一天被李烈钧下令开枪打死的学生袁大煦棺材游行请愿,致使李被迫下台。
1928年29岁与高芙初女士结婚。
1929年30岁任国立中央大学哲学教授、哲学系主任至1948年,其中先后有十二年时间为中央政治学校兼课。10月14日长子方天华出生。
1931年32岁论文《生命情调与美感》发表于中央大学文艺丛刊第一卷第一期。
1932年33岁2月2日次子及三子方天觉、方天倪生。
1933年34岁8月31日,女方天心生。
1936年37岁论文《生命悲剧之二重奏》(希腊与近代欧洲生命悲剧之讨论)在中国哲学会南京分会成立会上宣读。2月,《科学哲学与人生》一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此书是对希腊及近代欧洲思想发展流变趋势的探索与批评,《生命悲剧之二重奏》作为该书的第六章发表。
1937年38岁4月8、10、13、15、17、20、22、24日应国民政府教育部之邀,在中央广播电台分八次为全国青年演讲中国人生哲学,后辑为《中国人生哲学概要》一书。是年任中国哲学会理事,并于中国哲学会第三届年会上宣读论文《哲学三慧》。
9月,先生的博士论文原稿及藏书俱毁于战火,10月,随中央大学迁居四川重庆沙坪坝。
1938年39岁以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系主任职兼任哲学研究所所长至1948年。在中国哲学会第三届年会上宣读论文《东西方智慧类型》。6月19日重庆版《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刊出《哲学三慧》。
1939年40岁研究《周易》,撰成《易之逻辑问题》一文,后收入《易学讨论集》,由长沙和香港商务印书馆印行。
1940年41岁先生早年弟子唐君毅来中央大学任教。当时在中大哲学系任教的同事尚有宗白华、李证刚、何兆清、陈康、熊伟、胡世华诸先生。
1941年42岁代中国哲学会题诗挽泰戈尔,后收入《坚白精舍诗集》中。
1942年43岁元旦作诗《自题小影》:乾坤等量含元气,日月齐光烛妙门。虚廓谷神成一我,怡情放志入真源。
是年左右,曾致函熊十力先生讨论佛学。
1943年44岁元旦发表《行香子》以抒怀。
早年弟子唐君毅先生与谢廷光女士结婚,先生赋诗庆贺。
1947年48岁夏,先生赴台湾讲学,与谢东闵、许恪士先生等游草山(后改称阳明山)。
1948年49岁9月任台湾大学哲学教授、哲学系主任。1950年后不再任系主任,其哲学教授职任至1973年退休。
1949年50岁先生于年达五十并结婚廿周年时吟诗抒怀。陈含光先生(先生早年弟子陈康先生之父)援太白诗境书“龙抒山水”赠先生,先生赋长诗酬答。
1950年51岁元旦题诗抒达胸臆。
1951年52岁约在是年,在蒋中正氏设宴招待部分大学教授的席上发表题为《黑格尔哲学的当前难题与历史背景》的论文。该文后来收入1956年由中华文化事业委员会出版的《黑格尔哲学论文集》中。
1953年54岁台湾重组哲学学会,先生任理事(至1958年)。
1955年56岁兼任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至1957年)及台湾东吴大学教授(至1959年)。
1956年57岁获台湾方面教育部颁赠的优良教授服务绩优奖状。
1957年58岁由香港友联出版社出版英文著作《中国人的人生观》。
1959年60岁应邀赴美讲学。9月应美国南达科州州立大学之聘为该校哲学访问教授。
台湾虹桥书局重印《科学哲学与人生》。
1960年61岁2—6月,应聘为美国密苏里大学访问教授。
在美国俄亥俄州奥柏林大学神学院演说《从比较哲学旷观中国文化里的人与自然》,并继续在美国各处大学演讲中国哲学。
1961年62岁题诗祝贺中央政治大学三十四周年校庆。
1964年65岁6月至8月8日,出席由美国夏威夷大学主办的第四届东西哲学家会议。6月30日在会上宣读论文《中国形上学中的宇宙与个人》。论文引出各国学者对先生的极高评价。大会发起人、夏威夷大学哲学系主任查理摩尔教授说:“我今天才知道谁真正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英国牛津大学中国明代思想史研究专家麦克慕兰教授说:“真未想到一位东方人,以英文著述,向西方介绍中国哲学思想,其英文之造诣如此优美典雅,求之于当世之英美学者亦不多见。”日本禅学大师、年逾九旬的铃木大拙品评先生的论文“冠绝一时,允称独步,不愧精心结撰,压卷之作。”(孙智燊:《言有尽,愿无穷》,转引自杨士毅编《方东美先生纪念集》第83 页)。
是年秋,美国密西根大学聘先生为客座教授,主讲《柏拉图与苏格拉底》、《东西比较哲学》等研究院专题讨论课程。
同年,获台湾方面教育部颁赠的优良教授服务40年绩优奖。
1965年66岁美国密西根大学坚请先生续任客座教授一年。《科学哲学与人生》由台湾虹桥书局再版。是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评审委员(至逝世)。
1966年67岁密西根大学客座教授期满,离校时该校校长设宴饯行并赠以“最杰出的客座教授”衔。
纽约州立大学哲学系以年薪近两万美金聘先生讲学,先生固辞。遂东归讲学于台湾大学。有感于岛内中国哲学教育之不足及西方人对中国哲学的诸多误解与隔阂,在台大专开《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讲座,并着手以英文撰写专书。
自是年10月起,在台大哲学系讲授的课程有“魏晋玄学及隋唐大乘佛学”、“宋、明、清新儒家哲学”、“中国大乘佛学”、“科学与哲学”等课,直至1973年退休专授中国哲学。
1967年68岁由“原始儒家”开始,继续以英文撰写《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第四届东西哲学家会议论文《中国形上学中之宇宙与个人》收入《中国心灵》一书,由夏威夷大学出版。该文由孙智*先生中译刊于《哲学与文化》。
1969年70岁七十诞辰(夏历二月初九)时,作诗《寒梅不花》。6月22日,在夏威夷大学主办的第五届东西哲学家会议上宣读论文《在哲学、宗教与哲学人类学中之人之疏离问题》。次年,该文由台北文物供应社出版。
1970年71岁教师节时应邀在孔孟学会演讲《原始儒家思想之因袭及创造》,后由郭文夫先生整理发表于《哲学与文化》第廿二期。
1971年72岁10月15日及20日在台大文学院宣讲《中国哲学之通性与特点》,后由郭文夫整理发表。
是年先生讲述印度哲学源流,倡“一源、一支、二本、三流、六派”之说。
1972年73岁6月14日在夏威夷大学主办的王阳明诞辰五百周年纪念会上宣读论文《从历史透视看王阳明哲学精义》,后刊于夏威夷大学出版的《东西哲学季刊》1973年第1期及第2期。另,该文由孙智*先生译成中文,刊于1978年7月18日及25日的《中央日报·文史周刊》。
11月2日,在台北耕莘文教院演讲《中国哲学对未来世界的影响》。
11月中旬,以台北举办的第二届世界诗人大会演讲《诗与生命》,刊于《亚洲文化季刊》第2卷第1期。后由孙智燊先生译成中文,刊于1978年7月13日《青年战士报》的“方东美先生逝世周年纪念特刊”上。
1973年74岁6月8日从台大退休,恰是先生从教讲学五十周年。是日晚先生各期弟子集聚台北耕莘文教院举行纪念茶会。会上,先生手持蜡烛分传弟子并作即席演讲。演讲词后经整理,以《传灯微言》为题收入先生逝世后出版的《方东美先生演讲集》中。
9月,应台湾辅仁大学之邀,担任该校哲学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
1974年75岁元宵作咏梅诗,诗云:“浩渺晶莹造化新,无云无霰亦无尘,一心璀璨花千树,六合飘香天地春。”
7月,应国学研究会之邀演讲《儒家哲学——孔子哲学》。讲词经整理收入六年后出版的《方东美先生演讲集》。
1976年77岁《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一书经长达十年之久的精心结撰终于竟搞。原拟是年秋赴美洽商出书事宜,后因考虚到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的课程,将行期推到寒假之后。这时身体忽感不适,迟迟未能启程。
1977年78岁(虚龄79岁)1月18日进台北荣民总医院割治疝气并作全面体检,两天后得知检查结果:左右肺部均发现癌肿,并且已经扩散。鉴于癌细胞已扩散于肺脏及淋巴,割治与照射都已无法施行,医师建议试请中医治疗。2月22日出院回家疗养。
3月,发表《病中示问疾者并谢亲友盛意》:“众生未病吾斯病,我病众生病亦痊。病病惟因真不病,重玄妙法洽天然。”刊于是年《哲学与文化》5月号。
6月口述遗嘱,捐赠全部藏书,并嘱家人及弟子:“不发讣闻,不发丧,不收礼。没有任何形式的事体”,“从家里换着衣服,送到火葬场把它烧掉,烧成的灰……(洒)到台湾海峡与金门之间……一切都清清爽爽的结束。”
7月13日8时40分病逝于台北邮政医院。遗体火化后,长子方天华及早年弟子王升遵遗嘱携先生骨灰葬于金门海域。
1978年先生逝世周年前夕,为纪念先生而建于金门沙美镇的“东美亭”落成。其子弟王*为之撰写碑铭。铭曰:“岳岳大武,金海汤汤,沉潜高明,象德斯藏。於皇先生,有受自天,敦厚淳懿,明道通元。孰是纲维,大易厥旨,如海如山,贯穿百氏。讲学中外,五十三年,沿圣垂文,四百万言。嗟乎!为国为族,再创再造,惟我军民,是则是效。”
学术思想
2008年10月14日,天高云淡、金风致爽。海内外哲学界的专家、学者相聚在美丽的安徽大学磬苑宾馆,高朋满座,群贤雅集,共同见证了我们安徽籍的杰出先贤、“一代诗哲”方东美研究所落成典礼暨方东美学术报告会的胜利召开。
安徽大学“方东美研究所”乃全国首家,成立大会由安大哲学系主任、方东美研究所所长李霞教授主持,安大副校长吴春梅、澳洲净宗学院副院长钟茂森为以这位皖籍著名思想家名字命名的研究机构揭了牌。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方东美先生高足郭文夫,清华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岱年哲学研究会会长刘鹗培,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白欲晓,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束永东等,与全国部分方东美学术研究者等一起出席了方研所落成仪式。华裔学者、新儒家第三代传人、方东美得意门生成中英先生,美国方东美研究所所长孙智燊先生等都发来贺信。
大会上安大副校长吴春梅发表致辞。她说,安徽是方东美的家乡,安徽大学作为安徽省的高等学府成立方东美研究所,不仅在推进方东美学术研究方面意义重大,而且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中西文化会通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钟茂森、郭文夫分别发表讲话,高度评价方东美为中国哲学做出的巨大贡献。郭文夫还特别指出,在方东美的家乡建立方东美研究所,对消解海峡两岸的隔阂、加强两岸学术交流有着重大意义。
仪式结束后,举行了学术报告会,报告会由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台湾师大艺研所教授、东美先生晚年高足郭文夫先生主持。与会专家围绕着方东美哲学思想的形成、价值、研究现状等议题纷纷发表见解,一致肯定方东美“广大和谐”的生命精神与哲学思想为构建当今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澳洲的钟茂森教授在题为《从方东美华严思想谈构建和谐世界》的报告中,追述了方东美在华严经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剖析了这些成就的现实价值。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钱耕森从弘扬徽学、两岸及中西文化交流、新儒家研究等方面揭示了方东美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国内首位方东美研究专著作者余秉颐,山西大学哲学社科学院教授李安泽,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方东美研究所副所长宛小平等也分别作了主题发言。
安大副校长李仁群教授作了总结讲话。他说,成立方东美研究所、开展方东美哲学思想研究,有利于促进我校学科建设、提升我校学术水平,对我校哲学系的发展意义尤其重要。他希望新成立的研究所团结吸引海内外的学术力量,坚持开放办所,把方东美研究做深、做强。
方东美先生(1899-1977)是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他出生在安徽桐城(现枞阳县杨湾
乡大李庄)一个书香赓续的名门望族。曾先后在安徽桐城中学、南京金陵大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1924年博士毕业后归国,先后任教于金陵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台湾大学、东吴大学等。方东美先生是现代哲学史上的一位学贯中西、成就斐然、自成体系的卓然大家,其哲学思想在世界哲学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饮誉海内外。夏威夷大学哲学系主任查理摩尔教授曾认为方先生是当代“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日本著名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先生也称赞方先生的哲学著述“冠绝一时,允称独步”。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方东美先生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哲学的偏见,引起了西方学界对中国哲学的重视。他毕生致力于学术事业,圆融佛儒道,会通中西哲学与文化,建构了以生命为本体、统摄万有、兼容并包的宏大精深的哲学体系,达到了前人未有的理论高度。
同时,方先生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曾撰有《坚白精舍诗集》,存诗一千余首,并享有“诗人哲学家”之美誉。其“诗哲相兼”的学术气象,情理交融的著述风格,都是现代学术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文遗产。在方东美先生的学术世界中,诗意的叙述与逻辑的体系,形上的理境与形下的灿烂,华美的文采与宏阔的构思,完美地统一在他的著作之中。“讲学中外,五十三年,沿圣垂文,四百万言”,方先生的学术思想与艺术世界如华严慧海,广大圆融,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总结和弘扬。
方东美研究所由方东美的高足、澳洲净宗学院院长净空法师资助成立。研究所近期任务为筹办刊物、聘请海内外专家做研究员、促成方东美全集在大陆出版,并预备在明年适当时候以方东美诞辰110周年为契机举办东美先生国际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