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丁氏故宅:丁百万家族的文化印记
家族文化:严肃家规代代相传
当徜徉在清代名噪胶东,闻名于京城内外的“丁百万”家族遗存的这处深宅大院中,仿佛已然忘却了都市的喧嚣,身临其境地置身于幽静清雅的故宅内,丁香满园,清荷幽兰,松竹点翠,紫藤摇曳,老宅像一位饱经沧桑的世纪老人在向记者述说着家族的生活往事。
丁氏家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与黄县当地土著居民相结合,形成了一些既以当地习俗为主,又有本家族特色的生活习俗。
丁家每逢重大节日或红白喜事,都要到磕头祭拜。重大节日男人要磕四个头,一个是给天地之神磕,另三个头分别在灶神、社稷六神、祖先牌位前磕头,女眷则只在祖先牌位前作一个“万福”。
丁氏家族中的晚辈人,一日三餐要向长辈问安。其中晚辈中的年长者,可以坐在杌橙上问安,其余的晚辈必须站立问安,不得有任何嬉笑、言谈或举动。厨房里的主厨,一般是主红案者,每天下午要向女主人问明第二天三餐吃什么。老爷、太太、少爷、小姐、管家、帐先生、教书先生等属家里人,吃上等饭菜,佣人、长工、丫鬟等是家外人,吃较差的饭菜。吃饭时,男女不同桌,女眷和孩子坐在炕上小桌前吃,男人们在地下围坐在方桌前吃,吃饭时长辈不动筷,晚辈不能动手吃,也不准边吃边说笑,事事要按规矩办。
丁氏家族中的人过生日,中午吃面条,要用水瓢把面条和汤首先泼到房顶上,然后才能坐下吃。据说这样可保健康长寿。小孩掉了牙或是拔下的牙,下牙必须扔到房顶上,上牙要扔到阴沟里,这样才吉祥。每逢重大节日或府里庆寿,丁家还请人进家说书唱戏,一般在窗外说或唱,老爷和太太坐在屋内炕上听。丁家与当地群众不一样的习俗有,一是过年不贴过路钱,据说丁家从不花过路钱,另一个是,丁家不在粪场插高粱杆,祈求来年五谷丰登,意思是丁家不靠种地靠经商。另外,丁家媳妇生孩子,如果头胎或二生男孩,依次要在屋檐下挂上一张弓三支箭,共挂两张弓六支箭,意为防天狗叼走小孩,让神仙用弓箭射杀天狗。三生以后的男孩或女孩就不挂弓箭了。
“勾斗”,是丁家盛粮食的容器。丁家子女成家立业后分家时,要有同族同戚人在场,将家业分成几个等分作成阄,然后放入此斗中,分家人依次用筷子向外夹阄,夹着哪一份家产就得到哪一份,最后立下分家文书。每逢过八月十五等重大节日,亲家间还要送节令,也就是亲家间互相送东西,据说丁家与栖霞牟二黑子结亲后,送节令时,牟家给丁家送来的食品足有三马车,其中的包子个头很大,要两个老妈子才能吃一个。另外送的黑面饽饽,原来是栗子面做成的,很贵重。而丁家给牟家的回礼是送了个戏匣子(手摇留声机),能放唱片,牟家得到此物后,起初不会用,后来学会用法后,整整放了三天三夜,周围的群众都到他家听戏,夸奖戏匣子好。
丁家建筑每个大院正厅是祭祖供神、迎宾和举行喜庆礼仪的地方,同时也是丧事时停放灵柩的地方,同族同戚人要到正厅祭奠。但是,未成年或未婚配的青年男女去世后,不能在正厅停灵,要改在倒厅内停。
另外,丁家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习俗就是正月初六去祖墓上坟。据说是当年丁家青年人30岁左右夭折的很多,为了给丁家青年人祈求长寿,就由本族人设定了一个正月初六上坟日,后来一直延续至今。
如今,丁氏故宅已经先后被授予山东省优秀博物馆、山东省农村青少年教育基地、山东省历史优秀建筑、烟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烟台市文明单位等称号。丁氏故宅内的复原陈列,展示了丁氏家族的生活原貌和胶东地区的民俗风情,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观众可以从中探寻诸多领域的文化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