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族谱博物馆一期工程-史侯祠落成庆典
“侯庙”重建落成庆典大会于12月20日在溧阳埭头新“侯庙”隆重举行。溧阳市人大、政协领导崔国伟、彭留双、路发今,埭头镇镇长杨丹军等当地领导出席了大会。常州族谱研究会,溧阳彭氏文化研究会,狄氏、周氏、王氏的代表也到会祝贺。马来西亚史氏公会总干事史裕兴先生,新西兰史建文先生,史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成员,来自全国各地近二十个省的史氏宗亲代表,史氏企业家代表,史氏名人以及当地史姓群众代表四百余人参加了大会。
“侯庙”原来叫“史侯祠”,始建于东汉初,距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是为纪念溧阳史氏一世祖史崇而建。史崇生于公元四年,因助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功勋卓著,封为溧阳万户侯。据历史记载,他归居封地后,倡导民众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并亲自带领兵丁剿匪除霸,做了许多好事,深得民众的爱戴。公元八十三年,史崇逝世后筑茔于他生前官舍所在地(现在的埭头中学)。他的孙子史茅世袭溧阳万户侯,当上尚书之后,就在该处建祠堂奉祀,并由尚书令左雄撰文刻碑。宋政和六年,宋徽宗追封史崇为灵济公,赐封史侯祠为“显惠庙”,所以后人又称史侯祠为“侯庙”。
她是史氏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由于历代史氏宗族人才辈出,史氏历史文化成为中国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的“侯庙”,也是“江南第一大祠”。古代许多名人、高官,都慕名到“侯庙”来祭拜。主建筑“海岳堂”大殿的匾额,就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亲笔所书。唐代的孟郊、明代的祝枝山、文征明、唐伯虎等等都在“侯庙”留下过墨迹。朝代更迭,兵禍天灾,“侯庙”多次被损。但史氏族人都能聚全族之力量,屡损屡修。经清光绪三十一年的第十六次修建,规模宏大,占地已达六十余亩。不但外观殿阁云撑,雕梁画栋,而且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大殿在抗日战争中被日寇焚毁;“文革”中“侯庙”又遭到了更大的破坏,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物几乎损失贻尽。为了继承宗族的优良传统,在缅怀先祖的同时,激励后人奋发向上,在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同意与支持下,史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于2007年7月12日紧挨原址西边开工重建。经过一年另五个月的艰苦努力,于2008年12月12日胜利峻工。
装扮得珣丽多彩的新“侯庙”占地二十五亩,总投资达一千多万元,宏伟壮观,气势非凡,既有原貌更有创新。三千多平方米仿明清古建筑群古韵盎然,龙脊凤角,黛瓦粉墙,朱梁画栋,金壁辉煌;十九尊先祖神像栩栩如生,五百多块先贤牌位庄严肃穆;还有史氏名家书法笔走龙蛇,史氏精英题词意境高远;更有翁仲排列,牌楼高耸,钟鼓和鸣,宝鼎烟袅,大树参天,松柏常青,奇石竞秀,名卉斗艳......。
上午十时,鼓乐齐鸣,鞭炮震天,庆典仪式正式开始。随着上海“比雷福国际有限公司”总裁史一松先生,率领家乡安徽怀宁三十多位宗亲,抬着“威震江东”的大匾送上“海岳堂”大殿,拉开了庆典序幕。大会由史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史火生先生主持,秘书长史福田先生首先报告了“侯庙”的重建过程。他向大家介绍,“侯庙”重建,是在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进行的。特别是原市政协副主席路发今先生,多次组织调研并向市政府提出议案,得到重视提以实施。开工以后,全体同宗更是阖族欢腾,特别是一大批企业家鼎力相助。“侯庙”重建成功,是全氏族智慧的结晶,这也是家族百年之大幸事,是史氏历史文化研究的一座里程碑。“侯庙”重建成功,祖先有了安息之地,后裔有了祭典之处,族人有了聚会之所,上可告慰列祖列宗,下亦无愧全体宗人。这也为史氏历史文化研究搭起了一座理想的平台,到达了一个新的起点。
溧阳市政协领导路发今先生,埭头镇镇长杨丹军先生,山西省教育厅纪委书记史富泉先生,安徽省扶贫办副主任、全国百杰书法家史贤龙先生,浙江师范大学史美珩教授,南京大学史全生教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际教研部主任史朝教授,江都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人事局长史美骏先生,国家一级书画家史国富先生,《史氏春秋》网总监史英豪先生,企业家史普中先生的代表史志军先生等等先后致辞。大家在对侯庙重建成功表示祝贺的同时,也相信,史氏历史文化研究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展。史氏宗族振兴,中华民族的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会早日实现。
出席庆典大会并在主席台就坐的还有:企业家史一松先生、史纪刚先生,成都史美露女士,埭头中学校长马建浩先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