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氏双桂堂

2013年07月02日 | 阅读:1406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姓氏:丁姓是常州历史上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早在三国时就有丁姓居住。据常州现存的最早的宗谱之一《毗陵丁氏宗谱》(双桂堂藏版)记载,该族一世祖丁矩,字元度,唐代昭宗朝(889—904)官司农,由济阳(今属山东)始迁常州,据顾光照撰《重修丁氏宗谱序》中说,“唐代元度公游学江南,羡本邑风俗淳良,遂卜居于依仁东乡长巷里,世代居焉。迄今已四十余世,自唐及宋、元、明,代有闻人。其间若宗臣、宝臣,若骘者,其政绩行谊,先后为庐陵(欧阳修)、眉山(苏轼)诸名公所交荐,载在府县志明征焉。”经查,丁矩生于唐大中十三年(859),50岁后弃官游学江南,因喜常州风俗淳良,遂卜居于依仁东乡修善寺长巷里,即今新北区小新桥镇马鞍村长巷。修善寺为常州古寺之一,建于隋代,今遗址尚存。丁矩卒于天成二年(927),寿69岁,开山葬于丁墅桥南侧(今属小新桥镇史墅村)。常州历史上丁姓名人几乎都出自该族。该族丁氏堂名“双桂”,源于丁矩第七世孙丁宗臣、丁宝臣在宋景六年(1034)同榜高中进士。丁氏兄弟居于郡城“来贤坊”,郡守宋蟾因两兄弟同登甲科,取“蟾宫折桂”之意,将来贤坊更名为双桂坊。即今城区双桂坊地名之由来。丁氏兄弟与同朝为官的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大臣交谊很深,因此丁宝臣(终官尚书)在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去世后,由欧阳修为他撰写了墓表、祭文,由王安石为他撰写了墓志铭。常州籍人士由欧阳修、王安石撰写墓表、祭文的,恐再无他人。欧阳修、苏东坡与丁氏多有诗文酬答,而丁宗臣之子丁骘(官太常博士)之女,嫁给苏轼侄孙苏彭,丁骘有《得甥酬苏东坡》诗。此族丁氏后人中考上进士、举人有上百名之多。其中有许多人入仕为官卓有政绩,或在文学、金石书画上享誉后世。较著名者有丁宗旦、丁瀣、丁、丁元宾、丁彬、丁祉、丁逢、丁容、丁辛等。
     由于“双桂堂丁氏”自唐代即居常州,“历今已久,其瓜瓞繁衍,秀者业诗书,簪缨累世;朴者安耕凿,忠厚传家。居城居乡,皆可胜纪”。
一世祖丁矩生三子,长子丁榕、三子丁颐迁居他地,后派未详。次子丁顗生二子,长子逢时居常州,次子逢吉居开封。至第十二世后,丁氏子孙别为长巷、常郡、董村、寺西、史墅、鲍庄六派。1000多年来,后世子孙中不少人因官、因商、或谋生、或战乱外迁他乡,后裔无考。而居于常州城乡者,十分重视纂修谱牒,千余年来从未间断,因此得以寻查丁氏后人世系演变及迁居概貌。现列此族丁姓后人自唐至清末迁居地名如下,以便丁氏后裔寻根或有所据。其中居于常州城内(郡城支)的双桂坊支族人,在宋元鼎革之际,因常州抗元作战惨烈,城破后大部分人被元兵所屠,仅有少量丁姓子孙避祸于乡间,后定居于东门观子巷。后世中有迁居娑罗巷、西直街、西瀛里、太平桥、雪葭巷、丁家园、北直街等地。《毗陵丁氏宗谱》32卷丁良鼎主修双桂堂木活本居于乡间丁氏祖地长巷里支,人丁兴旺,后世分迁为:东长巷支、兴巷支、沙河支、西庄村支、元宰村支、西小湖支(江阴境)、汤家桥支、西唐家村支、蒲墩支、万绥渡船头支、罗巷里支、於家塘支、丁墅桥支、三头桥董家村支、蛮塘村支、夏家塘支、王下村支、筱家塘支、北丁家村支、野田村支、吴家村支、射兰湾支、丁家庄支、丁家湾支、朱河湾支、吴松村支、四堡村支、花家桥支(江阴境)、三庄巷支、大顾村支、北新桥支、王家巷支、毛河沿支、刘家巷支、西杏村支、洪地支、老古桥支、杜家村支、叶家桥支、横山殳家桥支、寨桥大墙门支、陈墅园支、鸣凰北洋桥支、沙河头李家村支等。
丁氏董村派始祖为丁矩第十六世孙寿阳公,号太初,世居长巷。《寿阳公传》载:“尝应茂才举至京师,见事不可为,遂弗仕归乡”。南宋德年间(1275—1277),元兵将攻常州,有族人提议入城避难,而寿阳曰:“小乱入城廓,大乱入山林,此何时也而避于城耶,遂举家奔走天涯,潜匿于三山丛泽间。迨兵息因桑梓墟,遂卜居于芳茂山之南麓曰董村者,是为董村之祖。”其地即今武进新安董村。《毗陵丁氏宗谱》首页及序丁寿阳生于宋淳五年(1245),卒于元仁宗延五年(1318),享年74岁,生三子,后世主要分迁地为:萧田支、城东凤观里支、省庄支、溪北官渎河支、新河支、连江桥支、西荒田支、谈墅支、曹沟桥支、东姚支、西姚支、西丁支、八房村支、水墩上支(江阴境)、蔡经镇支(江阴境)、姚泾岸支、沈家湾支、夏溪支、峭歧镇支(江阴境)、孔家浜支等多地。百姓通谱网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