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姓古代迁移
池姓最早发源于河南渑池。这一支池氏后迁徙至西河。周惠王姬阆二十三年(公元前655年),渑池池氏转居西河(今山西省西南部离石县以南,临汾河以西,临汾市以内);其一支后裔从西河迁徙到西平(今河南省西平县,东汉建安年间分置西平郡)。因此,《元和姓篡》载:“池,以所居为姓,汉有中牟令池瑗,魏有城门侯池仲渔。汉延康元年(220年),池瑗为中牟令。他有2个儿子,长子居西平,次子迁西河。迁居西平的长子池世昌的一支后裔移居河南光州;迁居西河的池瑗次子的后裔历晋而唐,后裔南迁。西平、西河二郡池氏本是一脉相承,所以,后代池姓族人有联谱之举。
战国时,另一支池氏的始祖公子池在秦为官,世居河南咸阳京兆。秦汉之际,公子池的裔孙公子华在秦为相,食禄汝南,封西平郡(今河南开封市辖范围)池姓族人开始从咸阳京兆迁徙至河南陈留。因此,又有池姓出于陈留的说法。
西晋“永嘉之乱”后,西河池氏族人随中原各氏族人一起渡江南迁,辗转吴楚,流徙皖赣,后定居于福建宁化的石壁村,形成池姓客家一族。后来,石壁池氏族人又不断从石壁向福建的闽西和广东、江西、四川、广西、香港、台湾等省以及东南亚国家迁徙。
唐乾符二年(875年),河南光州固始池可祖随军入闽平叛“黄巢之乱”。 陈岩为福建观察使时授池可祖为泉州刺使;后来,池可祖又在王潮军中任都统使。梁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受封为闽王时,池可祖公随军进入福州。后唐天成元年(926年),池可祖见闽王王延翰昏庸无道,遂告老隐退,全家迁居同安县永安乡覆竹山下安居。池可祖有4个儿子:孝、悌、忠、信,分四大房派。池孝的子孙有移居泉州、永春、汀州、漳州等地;池悌的子孙有移居兴化、莆田、仙游等地;池忠的子孙有一支后移延平府尤溪等县;池信一支的后裔池兴,于宋真宗成平年间移居长溪(今霞浦县)赤岸桥地方。池可祖的后裔遍及福州、闽侯、长乐、连江、莆田、仙游、泉州、闽清、尤溪、古田、南平、宁德等县市。
唐中和年间(881~885年)王绪、王潮率农民起义军入闽时,河南光州固始县的池鲤腾(渑池肇姓第六十二世,有谱称可祖)举家随王绪、王潮入闽。唐景福二年(893年)王潮进驻福州后,池鲤腾受封为长史参谋、刺史参谋,分镇厦门。所以,《通志·民族略以封地为氏》载,池氏,所居为氏也,望出西平。”“鲤腾公,居河南光州固始县,唐中和年间其家人随王潮、王审知,经江西、广东,进入福建。”池鲤腾逝世后列入福州王氏庙十八姓第十一位。因此,福建许多池姓祠堂都有这样一幅对联:“佐汉无双吏治,开闽第一将军”。池鲤腾一支的池氏为入闽池氏的一大衍派;池鲤腾的长子池晋献居厦门,后繁衍分居龙岩、泉州;次子池晋超迁居延平,后裔分支龙岩等地;第三子池晋益亦居厦门,转福州候官,迁闽清白鹤汀。池氏后裔蕃衍在闽清、尤溪、长乐、连江、福州、闽侯、永泰、莆田、仙游等县市以及在海外的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总人口约有三万多人。池鲤腾的后裔以闽清六都下杭池氏宗祠——旗峰堂为在闽的鲤腾公总祠。与池鲤腾同时随王绪、王潮军入闽的还有同为河南光州固始人的池涌源。池涌源系中牟令池瑗公的第二十三世孙,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在王潮军中任招讨使,居南安。其子池然公于梁贞明元年(915年)被闽王授予上书郎和泉州司兵曹参等职。其后裔蕃衍在省内的南安、莆田等地和广东省潮州、揭阳、大埔、梅州以及浙江等地,总人口约在4万人左右。
唐末五代期间,又有河南光州固始的池朝奉(系渑池肇姓的殷民池氏后裔),因避乱,迁徙入闽,居于闽东的白鹤盐埕;其后裔繁衍于福建省的宁德、霞浦、厦门等地。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池镜作为太学士到高丽,后定居于高丽,官至金字光禄大夫,为池氏入高丽始祖。他的第五代裔孙池宗海任门下侍郎平藏史;其子孙以忠州为本籍。韩国忠州池氏的后裔分衍为韩国的丹阳池氏、光州池氏。韩国池氏在韩国、朝鲜姓氏人口排序中列第48位。(见1993年延边出版社出版的《朝鲜民族的姓氏和根》一书)。
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原居广东的嬴姓西平池氏后裔池溥出任广州连州司户。他在任满解职归乡途中,经江西赣州而定居,为江西赣州池氏开基始祖。其后裔子孙繁衍在粤、赣、湘、闽4省21个县市。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池溥的孙子池梦鲤为特赐恩科状元。因此,这一支的池氏祠堂有一楹联:“宋代状元裔,秦朝宰相家”。
明代初,安徽凤阳府城外毛斗山的池姓族人“调北征南”在贵州省都匀任指挥吏,后定居于山西怀仁,开基为山西怀仁池氏一族。
明宣德年间(1427~1435年),原居福建泉州的池鲤腾后裔到广东揭阳为官,任满后定居揭阳,在揭阳榕江河畔开基立业。因为,揭阳榕江河畔地处渡口要冲,便居地称为池厝乡,渡口称为池厝渡。
明清之际,中原池姓族人大批南迁,进入南方的福建、广东、云南等地。
清初,清王朝为了解决四川劳动力和生产粮食的问题,采取“民垦荒”的举措,全国包括湖北、湖南在内的湖广省等十余个省的移民相继到四川定居。大批湖广池氏族人进入四川。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广东石镇的池生忠迁居台湾。民国末,又有池鲤腾的后裔随溃败的国民党军退入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