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同进士 曹氏美名扬

2014年02月17日 | 作者:百姓通谱网 | 阅读:1578 | 来源: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父子同进士 曹氏美名扬

去年的一天,我在一份《明十三陵九龙池考》的资料中,忽然发现资料上收录了一位兴国人曹景参游完十三陵九龙池后写的一首诗,诗曰:“小涧琮琮活水侵,问源不远可幽寻。潜龙默漱诸陵液,结驷平披一镜心。老树栖凤鸣谡谡,稚鱼分藻立森森。短垣曾是经行幸,几段飞光破昼阴。”据说,这首诗明神宗万历皇帝十分喜欢。

查阅阳新地方县志,却无此人收录,记者顿时一头雾水。

三进古村落

今年初春,我与黄石市佛教协会“慈云”功德会工作人员深入到大冶大箕铺镇一个十分偏僻的小自然村,走访一位贫困生家庭。在一栋古宅里,一块巨大的古匾额上书写着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大美堂”,书者“大箕”。书体气势磅礴,当时我就想,这三个字决非一般心怀之人所能书也。

今年67岁的村民曹衍松告诉我,这个小村庄叫曹家六房,该字为其祖人曹景参所书,清道光年间重裱。这让我忽然想起《明十三陵九龙池考》资料中的曹景参来。老人告诉我,大箕者,景参也。在明代,大箕铺为兴国所辖,难怪《阳新县志》无记载。

4月初,我与几位摄影朋友冒雨前往该自然村。遗憾的是,该自然村至今还没有通公路。记得上次进村的时候,我们专门请了一位当地人,结果还是走错了路。由于车子不能进村,我们步行了近半个小时,沿着一条弯弯的小河和逼仄的乡间小道才进了村的。第二次,朋友开了一辆越野车,请了一位当地的朋友作向导,绕了几条道,也只能开到邻近的曹家五房,最后还得步行到曹家六房。

接待我们的还是曹衍松老人。老人告诉我,曹景参父亲曹志遇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曾在广东高州任知府时,修建了著名的“笔山书院”。他拿出两张翻拍的曹志遇与曹景参父子画像。我立即被这两张古代画像所吸引。我想,如果真是明朝画像,起码有400年历史,还保存如此完整,确实难得。老人非常慎重和珍爱,真迹当然不会轻易地拿出来给我们看。

4月中旬,我特邀程方圆等书画家,以及大箕铺镇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一同前往。曹衍松老人为我们拿出曹氏家谱,老人介绍,曹氏在当地乃一大家族,其祖先有九子,分有九房,其中一房至六房均在大冶大箕铺镇境内,七房和九房在阳新大王镇境内,八房无后人,曹家六房为六房之后,水南湾则为二房之后。

经过我们耐心做工作,曹衍松老人终于拿出了两张高约2米、宽约1米,包了一层又一层的古画像。徐徐地打开画轴,一幅巨大的古画像立即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也许由于时代久远或保存不当,画像已是皱巴巴的,但保存仍十分完好。程方圆仔细辨认,发现了其中的破绽。

老人说,清朝末年,其后人发现古画像出现破损和褪色,用200两银子专门请了一名画匠,重新在原画基础上进行了着色。对此,程方圆十分遗憾,他认为,这名画匠手艺笨拙,重新着色后完全破坏了原作,失去了其原有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确实可惜。

修建“笔山书院”

走进曹家六房,随处可见残垣断壁的古宅,但也保留了不少较完整的古建筑群。高深的厅堂、宽阔的石板巷、巍峨的明代古墙,无不透射着一种奢侈与气派。在那些气势宏大的古建筑群中,从老屋内十分考究的各种雕刻上,不难发现,这里曾经是何等的辉煌。

特别是在一栋被称作“官厅”的老屋中,保存着很多古匾额,这些古匾额虽然经过后人重新装裱,失去部分原有的艺术价值,但保存到今日,依然光彩照人,魅力无限。除了那块“大美堂”匾额外,还有一块清代道光年间“父子进士”金字大匾也让人浮想联翩。

曹衍松老人说,曹家六房现有300多人口,不足100户。但在明清时期,曹家六房先后出了6名大夫,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曹志遇和曹景参父子俩了。我查阅了一些史料,特别是广东高州地方志对曹志遇有专门的记载。

原来,在广东高州,有两任知府是阳新人,一是明代“后七子”之一的吴国伦,他在任期间创建了“南山书院”。43年后,即1612年,曹志遇继任广东高州知府,重新修建了“南山书院”,另取名为“笔山书院”,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400多年后,“笔山书院”历经沧桑,如今成了广东省有名的高州中学,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国家级美术教育培训基地。世界著名水稻专家丁颖、书画家丁衍庸、教育家林励儒、中共党史研究专家廖盖隆等均出自该校。据《广东高州中学事略(补正本)》卷一·上编·明代(1569—1644)记载:高州知府曹志遇,字二箕,兴国人,进士出身,以尚书郎出守高州。他丰神岳立,凛不可犯。他到职后豪民蠢吏屏迹,深得百姓拥戴;他被调离高州之时,老幼攀辕塞道。重建郡学,扩大其规模;设学田以助贫士膏火。竣工后,他为书院题额,曰“笔山书院”。并主持纂修《高州府志》十卷。

父子为官美名扬

曹氏家谱记载:曹志遇出身于官宦之家,生于1561年10月,号“二箕”,兄弟八人中排行第六,父亲曹璇曾任山东清吏司主事等职。曹志遇自幼聪颖好学,21岁中举人,37岁入进士,先后任北京户部主司、六米仓尉、广东惠州府知府、高州府知府、四川重庆府知府,后又任罗定道兵备副使及广东按察使等职。

据载,曹志遇的才学深得当朝皇帝的器重,并将义女陈氏许配他为妻,族谱记载“续娶明皇义女陈氏”。1587年,曹志遇生下长子曹景参。有意思的是,曹景参却以大箕山为号,称“大箕”。据说,他饱读诗书,才华横溢,深得皇帝喜爱,在“乡试崇祯辛未进士时”,殿试二甲第一,按朝廷规定前三名将分配各省,明皇为了将其留在朝廷,竟将其成绩降为第四名,初任礼部精善事主司、北京员外郎、授谏议大夫、京殿传胪。后人为之骄傲,做了一块“父子进士”金字大匾以纪念之。

相传,有一年,曹景参回到武昌,与学友游览东坡赤壁,由于时间太晚,城门紧闭不能入城,他在城门下感慨万千,写了一首诗,诗曰:“才到江头日已迟,故人邀我醉金卮。因观赤壁两篇赋,不觉黄州半夜时。城上将军原有令,舟中游子本无知。贤侯若问真消息,曾有功名在凤池。”表达此时此地的心境。据了解,《阳新古韵》共收录了曹景参6首诗词。

史料还记载:明万历43年,知府曹志遇还将高州新南门遗址铲去,废防敌城楼27所,恢复城池原貌。曹志遇在高州任知府时,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当地人为了感谢他,在“府城内十王殿侧建庙祀之”。曹志遇“不避权势”,状告朝廷内一名违法的宦官儿子,朝廷各官员纷纷称赞他“不为私腹而忠君报国为民也”。曹志遇告老还乡后,在家乡修建了“大美堂”,并由儿子曹景参亲笔书写“大美堂”三个遒劲的大字。相传,这“大美堂”是得到皇上御批的。从此曹志遇过上“课子训孙,饮酒赋诗”的生活,并著有《万蕉亭》一书,至1627年去世。曹景参老年还乡后,在家乡安度晚年,于1646年(即顺治丙戌年)去世。父子俩分别葬于“大美堂”旁。

曹衍松说,当年“大美堂”官厅共9重,可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鬼子烧得只剩下最后一重了。还有当年曹志遇从云南大理运回来的一对价值连城的石鼓也被毁坏,只剩下一些残迹。

老人还告诉我一个秘密:他准备筹集一点资金,到曹志遇曾担任过知府的高州等地,对曹志遇生平事迹进行深入的了解和采访,希望写一本书,表达对祖人的景仰。

告别曹家六房,曹衍松老人和一些村民嘱咐我帮他们呼吁一下,解决村民行路难的问题。我也想,在“村村通”的今天,曹家六房也应该能“通”的。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