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卞淑美:孤独是成长必经的过程

2013年07月23日 | 阅读:896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在中国广大的山区,去支教的志愿者很多,但像她这样,带着全家人一起扎根石门坎,从一个老师成长为校长的人还真是凤毛麟角。她就是贵州省威宁县石门乡新中小学校长卞淑美。心平基金会已向威宁县石门乡新中小学捐赠优质图书,除了应卞校长要求每个学生人手一本的《日有所诵》,还有200多册精美图画书和教师专用图书,以帮助新中小学实践基于儿童阅读的双语教学。

前言:回首2012年,我们把目光放在了教育的正能量上。

正能量这个词,在2012年大放光彩,也许是因为有太多负面情绪,太多人需要用正能量为自己打气,让自己有动力赶走这些负面情绪。那教育的正能量是什么呢?

用自己的勇气,责任、坚持、梦想和智慧,在教育的道路上前行,这样的人和事,就是教育的正能量。

因为他们,我们看到了中国教育美好前景,因为他们,我们为自己传递正能量,因为他们我们无数次原地满血复活。

本期人物:卞淑美

嘉宾身份:贵州威宁县石门坎新中小学校长

关键词:教育正能量之梦想

推选理由:

在中国广大的山区,去支教的志愿者很多,但像她这样,带着全家人一起扎根石门坎,从一个老师成长为校长的人还真是凤毛麟角。她就是贵州省威宁市石门乡新中小学校长卞淑美。百年前,来自英国的伯格理创造了苗乡的教育传奇。一百年后,这个来自东北的女人继续传递着教育梦想的力量。经过六年的打拼,平均分为 7.8 分(100分制)的石门坎新中小学,如今有的年级甚至位列全乡第一名,也通了水和电,建起球场和图书馆,在中国广大的山村教育中率先实现了普通话教学。


正文:
网易教育:作为一个初来乍到的外来人,是否有遭到当地人的排斥?您是否有觉得孤独无助,甚至想放弃曾经的梦想?

卞淑美:初到石门,我犯了个致命的错误,尽自己所能的给当地争取一些我认为他们缺的东西,但却没有真正的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误解、排斥也会有。如果我们只看负面的东西,那就只能选择离开。

非常感谢在我生命中曾经排斥过我的那些人,是他们让我知道了自己的不成熟。也非常感谢那些在我的生命中给过我各种指引的长辈,是他们告诉我该如何面对和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我成熟起来,稳重起来。学会了思考,学会了积极的面对人生。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并孤独。这种所谓的孤独是人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

网易教育:最开始是做一位教师,后来被“逼”上了校长的岗位,给您带来的成就感有什么不一样?

卞淑美: 学校要发展,那就意味着要跟上级领导部门合作。为了解决问题,我就充当了那个去沟通的人,慢慢的无论是开会还是学习,领导都会叫上我们学校。接触多了,各种猜忌就没有了。学校的工作走上正轨后,我被正式任命为校长。

做校长与做老师相比,思考的范围更广。以前做老师,只要考虑什么时间讲什么课,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解决学生的学习困境。做校长,要考虑教师的招聘,教师的待遇,教师的培训,考虑课程的设置,考虑硬件设施的投入,考虑资源的整合,考虑学生毕业后的走向,考虑学校今后的发展。走到这一步,才知道以前做教师时很幸福的,至少还有周末和假期是属于自己的!

网易教育:新中小学的发展愿景是什么?

卞淑美:新中小学从建立到今天已经走过了十一个年头,初期建立的时候,只是为了能够让周边苗族的孩子不用交钱就有书读,走了一段后发现仅仅是有书读是不够的。于是转变思想,以“先做人、在做学问!”为根本!期待能够把双语教学和阅读结合起来,帮助苗族孩子完成语言过渡,并能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期待对学生的一生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网易教育:在这样一个贫困地区支教,您能在物质上得到的东西其实很少,也很难达到大多数人眼中的成功,您怎么看待成功的?

卞淑美:在我看来一个人真正的成功是可以直面并接纳真实的自己,找到自己生命的密码。做自己能够做,并且认为值得的事情!我从不认为自己缺少什么,因为我对生活的要求不高,不会用别人所谓的标准去折磨自己。若是对方接纳我,不会因为我穿了一身名牌,而是我身上有他认可的东西。

网易教育:您能够突破常人的局限,全家人均来到贵州山区支教,是什么样的梦想和动力一直在支持你不断实践前行?

卞淑美:至于梦想!我的梦想很小,之前的梦想是能够听得懂那些专家讲的课,并且能全部吸收然后教给我的学生。发现自己成不了教育专家后,我决定做我自己!多读,多看,多思,多练!现在,我希望我的老师能够听得懂我在讲什么。

网易教育:您认为“教育正能量”是什么?

卞淑美:我眼中的教育正能量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用生命去影响生命!

网易教育:您认为,目前中国教育现实,最缺乏的“正能量”是什么?您最希望看到中国教育发生怎样的变化?

卞淑美:我眼中的中国教育问题有三,其一是职业认同感!因为喜欢教师这个行业,享受教育过程带来的成就感,那么这样的人后面不用鞭子,也能尽心尽力!如果仅仅因为是需要一份工作来生活而已,不要选择做教师,因为带给社会影响最大的就是教师。庸医害的不过是一条人命,庸师害的是N多人的一生。
    其二是非功利性原则!为了所谓的成绩,中国的父母是世界上最“残忍”的父母。为了所谓的“绩效”“职称”中国的老师已经成为最功利的老师。
    其三是教育的本质!是针对生命的,不是针对分数的。

延展阅读:
    卞淑美:带全家人一起支教石门坎
    之前只有一次邮件沟通,记者刚报出姓名和单位,尚在火车上的新中小学校长卞淑美就已经知道来意。卞淑美她说话干脆利索,但有一种不可抵抗的魅力。“我只是做了一点小事而已,不希望有太大的影响。”拿到卞淑美回复的八千字采访内容之后,记者一边读她细腻热情的文字,一边想着她是如何带领全家人,来到无水无电的贵州威宁县石门坎,在解决生存问题之余,突破重重障碍,把一个毫无分文的小学办成如今的这般摸样,是什么样的梦想在一直鼓励她在困境中前行?
    没水没电 先得学会生存再谈支教
    白驹过隙,卞淑美一家人从东北来到石门坎已经六年多了。
    没有所谓的理想主义和雄心大志,只是想力所能及做点什么。在听说贵州当地一所小学缺乏老师之后,2006年,卞淑美带着年幼的孩子和家人一起来到石门坎。
    在第一次参加全乡教师大会时,她曾说“建立新中小学,目标只有一个,能让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尤其是处于边缘地带的苗族孩子有书读,我们这些老师存在的价值就是让这些孩子读好书。”她想的就是如何脚踏实地的走好眼前每一步。
    到了贵州,才发现如何生存下去成了比支教更花精力的事情。没水、没电、手机不通,没有水果和蔬菜,苗族的学生不知道老师们在说什么……这一切的困难似乎都在说明:你们回到原来的地方才是正途。卞淑美和老师们并没有退却,她们用了两个月去学习生火,为保证不饿肚子,那段时间经常吃泡面。用了将近两年多的时间去修水,男老师都是满手血泡。有了水后,又开始撬石头,打砂,背水泥,筹备了近一年修建篮球场和足球场,加在一起的人工和材料费不足两万五。新中小学有了崭新的雏形,孩子们也已经能和老师们用普通话熟练交流。
    卞淑美深知在山区支教的各种酸楚,她提醒那些想要支教的志愿者们,若是没有一个好身体,往往会成为同伴的负担,一定要想清楚再做决定;更不要认为自己是来帮助山区贫困人群的,就以救世主的姿态或者以施舍者的姿态出现。她认为,在这样一项事业中收获的感悟远远比付出得要多。
    女儿曾患肺结核 将用余下的时间弥补她
    和其他人不一样,卞淑美当年把年幼的女儿也带到了石门坎。提到女儿,她只有两个字“愧疚”。
    因为水土不服,年幼的女儿到石门坎患上了肺结核,不思饮食逐渐消瘦经常感冒。又因为左利手,书写和阅读习惯的不同让她备受折磨。维生素和保肝药每天都在吃,体检的时候还发现有轻微药物性肝炎。这也是卞淑美人生最痛苦的阶段。
    女儿从小在山里长大,虽然成绩不是最突出的,但善良,怜悯,感恩,懂得节俭。再过一年多,女儿就要读初中了,卞淑美说可能会考虑回老家安心陪孩子读书,直到她考上大学。曾经有一位同事劝她,“你不能用消耗自己生命的方式来做事,不做蜡烛,要做电灯!不能在你老了以后变成女儿最大的负担,她需要拼命工作来支付你的医药费。”
    真正的智者不是帮所有的人做所有事,而是带动周边人一起做事。卞淑美决心用更积极的态度去影响身边的人,同时用剩下的时间来弥补对女儿的亏欠。
    说我是伯格理之后的新子粒 很惭愧
    在石门坎遇到困境的时候,卞淑美仔细阅读了《柏格理日记》《窄门前的石门坎》,了解到百年前伯格理以及“非洲之父”利文斯顿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伯格理不仅是教师、牧师、医生,他还编写苗文,翻译圣经,把土豆从英国带到石门来,不仅关注苗民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的权利,还关注苗民的温饱乃至精神生活。卞淑美说自己永远无法达到伯格理等先辈们的高度,她不过是把自己观察到的一些进行思考,去寻找合适的资源,尽自己所能,让这些孩子享受到该有的教育,仅此而已!
    曾经有人说卞淑美是“柏格理的种子死去后结出来的新子粒”,而她却认为只有朱焕章,吴性纯等曾经在石门坎教区读过书,考取过功名,在建国后为中国的建设作出过贡献的那一群人才有资格和伯格理相提并论。
    六年来,卞淑美和她所带领的老师们为新中小学添建了足球场、图书角、通上了水和电,率先在中国山村实现了普通话教学。北大陈浩武老师一直关注着新中小学的发展,他曾说,人这一生只能做一件事。卞淑美此生最大的梦想就是找到少数民族语言过渡的规律,让弱势群体的孩子能够融入到社会当中,并且做个积极、健全的人!虽然很希望孩子们将来能够回来,但她坦言会尊重孩子们的选择,更希望学生们用积极的人生态度,用生命去影响生命!

石门坎简介:
    石门坎,位于贵州接近川滇最边缘的西北角,距威宁县城140多公里。平均海拔2200米,最高处薄刀岭2762米,最低河谷1218米。在二十世纪初,随着英国传教士柏格理的到来,这里名声鹊起,迅速成为“西南苗族文化的最高区”,在西方人眼中拥有“文化圣地”、“海外天国”、“云的那一边”等美誉,海外来信的信封上只要写上“中国石门坎”字样,信函和包裹均能准确送达。创造了众多奇迹的石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自然灾害和政治洗礼,许多飘着苗族学生欢声笑语的老房子已经化为残砖碎瓦。沧海桑田,石门坎在现代文明的洗礼中逐渐褪去了山岭崎岖、信息闭塞、生存环境恶劣的容颜,而在特定历史时期在贫穷土壤上一骑绝尘的文化现象,吸引了中外文化人关注的目光。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