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汉化巴氏家谱简介
巴氏家谱的成书时间和修书人已无从查考。其序言说'吾人满洲也,先祖占据长白山与清皇涫,互相称雄,及明帝朝纲坠落,我先人辅佐清太祖高皇帝起义西征,宗族亦随西移,建立国家后封受官爵各据领土……随任落户。又满洲风俗多以满语命名,发迹后以名字第一做姓……其止居长白山时年代辈数惜末立谱,无凭立考,而自夸哈达发祥,始行叙宗立谱,计今十一世,概与清室立国帝代相等耳,现在家语因宗族星散居住难于叙载,即我族已五世未叙…―'。
从这份谱单中可做如下推断,
一、家语尊夸哈达为始祖,以前尚有五世未叙。仅从夸哈达起即跟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并连续五辈皆为武职官员,说明巴雅喇氏家族当时是武职之家,但到第六代却没有说明身份。而第五代人正值雍正年间(1723―1735)与家谱所载正相吻合。如按年代推算,从努尔哈赤到宣统已传至十一代,而到巴思光也正是第十一代人,说明这个家谱序言所叙的时间,基本止是准确的。
二、迁到广宁所属的马市堡子村的原因,在谱序中交待比较清楚。夸哈达是辅佐清太祖努尔哈赤起义西征时的武显将军,因此家属也随军西迁来广宁落户,这正反映了满族入打仗时允许带家属的特点。据分析这次西征很可能就是指一六二二年清军占领广宁而言;家谱又说巴雅喇氏属满洲正黄旗、是努尔哈赤直属的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三旗)之一,而攻占广宁时正黄旗同其它旗军同样参加了这次军事行动,从而可以认为巴雅喇氏祖先则是一六四四年清军入关时的留守人员。
三、巴雅喇姓氏的演变。笔者认为巴雅喇氏是由觉罗氏演变而来的。清代爱新觉罗氏代分为'宗室'和'觉罗',清代规定以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的直系子孙为'宗室'姓爱新觉罗氏,其叔伯兄弟旁系子孙并未归入'爱新'之内,只称为觉罗,因而即出现了如伊尔根觉罗、西林觉罗、舒舒觉罗等,其实所有觉罗这个哈拉的人部属同一血缘关系,只是努尔哈赤得势之后妄自尊大而已。其实伊尔根党罗正是爱新党罗的旁支(因有功也有赐姓为伊尔根觉罗的),但由于人口逐渐增多,地域不断扩大,由伊尔根觉罗氏当中又逐渐分出了巴雅喇氏和蒙鄂罗氏。
巴氏第七代人,大约处在一八四O年左右,正是满清走向衰亡时期,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不断输入,加之满汉杂居受汉族文化的影响,逐渐汉化,满族人的名字开始以名字的第一字做姓,出现了巴敏、巴林、巴宽的名字,第八代人即定姓为巴,如巴德文、巴德目、巴德俊等,后人至今以巴做姓。另还有以'白'氏为姓的,如锦州巴雅喇氏,就以白为姓,满洲镶黄旗,祖籍长白山。
巴雅喇氏本是出伊尔根觉罗氏分出来的一个性氏,为什么扔掉了觉罗呢?从谱单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始祖夸哈达随清军西征落户广宁以后与原籍同族,相距甚远而互不联系,宗族感情也就日益疏远,更谈不到融合。另外随着时间的流逝、部落之间的战争、兄弟宗族之间的争斗日趋激烈,有的离开原部落而另觅新居,致使伊尔根家族产生分化,抛弃觉岁这个哈拉,而姓巴雅喇式蒙鄂岁了。
四、这个家谱记载的名字也反映了满人取名的特点。首先,满族人只称名而不道姓。清朝末代皇帝博仪就有人认为他姓溥,其实这是他的名字,他的姓是爱新觉罗,他的全名应叫爱新觉罗?溥仪。还有一种起名方法,就是以数事取名,巴氏家谱中第七代人的七十一就是一个满人的名字,他取名的方法是根据该人出生时其某位长辈的年龄而取的名的,这个取名代有纪念之意,也是满族的传统。第三个特点,满族人取名都要采用吉祥如意的意思。谱单名字中有人在词尾用'阿''住'
'布'的字,如雅通阿、佛保住、巴哈布。 '阿'是宽裕的意思,'住'是射箭快而又准的意思。'布'是意志坚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