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志鹏:中国共产党经济社会发展思想的基石

2013年06月28日 | 阅读:1386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认识、基本观点和基本主张,这些基本理论在我们党曲折的探索实践中日臻成熟。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从毛泽东到胡锦涛,其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思想,无不以“实事求是”为基石。

  一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了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索。毛泽东对这一问题探索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

  无论是在革命还是在建设时期,毛泽东都强调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大革命时期,为掌握农民运动的真实情况,毛泽东到湖南做了32天的考察,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实地调研促使毛泽东改变了自己此前对农民运动不甚重视的态度。大革命失败以后,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带领参加秋收起义的部队,在攻打长沙遭到挫折后转赴井冈山,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走上了一条迥异于俄国十月革命的、以农村为工作重心的革命新途。1930年毛泽东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1-1]的著名论断。1931年4月,他在《总政治部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中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了这一论断,提出“一,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二,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1-2]。20世纪30年代初,毛泽东曾赴寻乌、兴国等实地调查,进一步加深了对经济与社会的了解。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深刻融合,对“实事求是”概念进行了时代化阐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2-1]“实事求是”是毛泽东经济社会发展思想形成的基本前提。无论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之选择,还是《论联合政府》中“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到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2-2]之论断,都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本着“实事求是”原则在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多次强调要实事求是。如他在1960年6月写的《十年总结》一文中强调:“主动权是一个极端重要的事情”[3-1],而“主动权来自实事求是”[3-2]。他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1961年搞成实事求是年,把实事求是的精神恢复起来。再如,他在1963年撰文,对1937年《实践论》中的思想做了进一步深化,强调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而且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其是否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然而遗憾的是,毛泽东晚年在具体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一度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背离了自己过去一贯倡导的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相统一的原则,造成了严重的失误,如在急于求成情绪下脱离生产力发展实际发动“大跃进”运动;超越阶段拔高生产关系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误判阶级斗争形势,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并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这些都使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遭受了极大损害。

  二

  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这一毛泽东思想的精髓。1977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强调,“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4-1]1978年6月,他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又强调,解决任何问题的关键都“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是否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客观现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4-2]。他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实际上成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被后人誉为改革开放第一篇宣言书)中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4-3]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党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从而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序幕。

  1980年,邓小平在谈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时指出:“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4-4]至新时期启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已经搞了20余年的社会主义,但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始终没搞清楚,先是照着“斯大林模式”描,后来虽然有自己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并产生了诸如《论十大关系》这样的宝贵理论财富,但终究未能跳出传统社会主义认识的窠臼,社会主义建设走了不少弯路。基于深刻的历史教训,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1]。1987年3月,他在会见喀麦隆总统时讲道:“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5-2]邓小平“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创新性主张及其实践结晶,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质,极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

  邓小平经济社会发展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国情观。认清国情,就必须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所处的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构想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有不发达的“第一阶段”和在自身基础上已经充分发展了的“高级阶段”,后来列宁把马克思恩格斯所言的“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分别称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阶段。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曾把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上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新时期具体实际,提出了自己的社会主义阶段论。党的十三大前夕,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5-3]他说:“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5-4]他强调我们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下搞建设。因为他深知,正确认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据此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邓小平强调这个“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5-5]。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坚持解放思想,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一个重要理论形态——邓小平理论。

  三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实际,确立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在建立和完善这一体制的过程中,江泽民不但强调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而且强调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1993年,在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江泽民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处在艰巨的创业时期。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伟大的创业精神来支持和鼓舞。”[6-1]他认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伟大创业精神的核心和精髓。同年7月,在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研室主任会议上,江泽民指出:“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由此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经验。”[6-2]他还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思想,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更没有决策权”[6-3]。1995年5月,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现代化建设所遇到的涉及全局的新矛盾新问题,提出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十二个重大关系,并对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强调查研究,集中群众智慧,提高领导水平”[6-4]的希望。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7-3]。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号召全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江泽民还特别强调“创新”的重要意义,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8-1]。而“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8-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于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依法治国、公有制实现形式、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政治文明、党的建设等方面的一系列新观点,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二大理论形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四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世情、国情和党情下,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开始思考中国如何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胡锦涛指出:“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9]他强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也即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而提出来的创新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三大理论形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根据“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9]的实际,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确立为其第一要义。在今年的“7·23”讲话中,胡锦涛再次结合当代中国国情,对中国现时的发展问题又一次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论断,认为“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10]。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根本思想。科学发展观确立“以人为本”为其核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和发展,又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们党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所以,科学发展观要求“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9]。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早在2003年7月,在全国防非典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就指出,“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11]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强调“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9]。十七大在坚持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自觉。

  统筹兼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根本方法。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面对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只有坚持统筹全局、兼顾各方,把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各环节统筹好、协调好,把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关系统筹好、协调好,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才能更好地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促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是我们党90余年的不懈追求。发展进步的实现,离不开基于实事求是的经济社会发展思想之指导。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12]归结为90年来我们党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之重要内容。在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进一步做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13]之论断。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了:实事求是,不但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经济社会发展思想的基石。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