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第一部艾氏族谱

2013年03月30日 | 阅读:2309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艾氏族谱

我于2005年回老家编修《竹溪艾氏族谱(二修)》前,想到辽宁省图书馆借阅族谱,以取各家族谱之长,编纂出一部高质量的《竹溪艾氏族谱(二修)》。找遍所有书架,只找到几本简谱。可见东北三省编修族谱的姓氏不多。研究艾姓源流和现状三年多来,一直苦于找不到东北三省的艾氏族谱。2012年2月1日,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县汉族艾氏宗族的德斌到我家作客,提供了本宗族的家谱(手写本)复印件,我如获至宝。

同德斌一起研究多时,基本上弄清了凤城县汉族艾氏宗族的族谱编修情况:已修3次,首创于清乾隆5年(1740年),主编:第5世理民(曾任浙江宁波府勤县县丞,署理嘉定府知县事务);二修主编:友桐(理民之侄);三修成于道光6年(1846年),主编:凌云(道光4年岁进士,即贡生,理民之曾孙)。均为手写本。该谱书不大规范,提供的信息量也少。没有五代世系图;世系录内容极其简单,只有男性姓名,连生殁年月日也没有,不记女孩姓名,连女孩数量也没有;主编写的简短序言,多不写明年月日;理民、友桐和凌云三位主编写的族谱序言过于简短,没有说清该宗族始迁祖尚文公以上的源流。这与辽宁省编修族谱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因没有范本可参考,编写出来的族谱质量自然不会太高。但是,有家谱总比没有强,虽然信息量嫌少,总还是提供了一些重要信息,解决了几个疑难问题。

该宗族原说是本宗族是汉军正黄旗旗人,始迁祖是艾端、艾玉兄弟,迁自山东“小云南”。根据这些信息,我曾推测该宗族始迁祖艾端、艾玉兄弟于明朝中期(1500年前后)由山东迁徙辽宁凤城县,其子孙于明末加入皇太极组建的汉军八旗,但迁自山东何地没有搞清楚。德斌提供的家谱解决了4个问题:究竟谁是该宗族始迁祖、何时从何地迁来凤城县、该宗族是否是汉军正黄旗旗人?

理民公于乾隆5年(1740年)创修的家谱称,该宗族始迁祖是艾端、艾玉兄弟的孙子尚文公,于清初由山东济南府迁辽东凤城县。经考证,清政府于顺治10年(1653年)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以优惠政策吸引关内人民到辽东开垦土地。又于康熙7年(1668年)发出了《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令》,从令出之日起禁止关内人民迁徙辽东。由此可得出结论,尚文公于公元1653-1668年间迁徙辽宁凤城县。以前说“以艾端、艾玉兄弟为始迁祖的艾氏宗族于公元1500年前后由山东迁居凤城大堡镇、刘家河镇,明末加入皇太极的汉军正黄旗,驻防于大堡镇、刘家河镇一带”是错误的。凤城县汉族艾氏宗族的始迁祖不是艾端、艾玉兄弟,而是他们的孙子尚文公;迁徙时间不是明朝中期(1500年前后),而是公元1653-1668年间;原籍不是山东“小云南”,而是济南府。

认真查阅该宗族的家谱后发现,理民公在家谱中并没有提及该宗族加入汉军八旗的史实。经考证,汉军八旗由皇太极在明末创建。尚文公仅是响应《辽东招民开垦条例》的山东济南府汉族移民,不可能再被一统天下的清廷吸收到汉军八旗。说明理民公编修的家谱是实事求是的。参阅4-2-5款:张作霖父子将闯关东推向高潮)

该宗族的后裔陆续迁徙到凤城周边的宽甸县、本溪县和辽阳县、西丰县以及黑龙江省鸡西市麻山区、尚志县等地。以尚文公为始迁祖的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县汉族艾氏宗族是迄今所知受《辽东招民开垦条例》感召而由关内赴辽东垦荒的第一支汉族艾姓移民,可能是东北三省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艾氏宗族。

迄今发现的东北三省第一部艾氏族谱—以尚文公为始迁祖的凤城县汉族艾氏宗族的家谱,虽然不大规范,过于简单,但是作用很大,帮助我弄清了该宗族的4个悬而难决的问题。由此可见,族谱对于各宗族追根溯源的重要作用是其他文献所无法替代的。期望东北三省的所有艾氏宗族赶紧编修族谱,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