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竺家宁先生来我院讲学

2013年10月18日 | 阅读:688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竺家宁先生来我院讲学


    在日丽春意暖、百花斗芳菲的春天,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台湾声韵学会理事长竺家宁先生于4月7日晚在多媒体教室为我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百年来复声母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学术报告。
    报告由我院胡安顺教授主持。副院长邢向东教授、黑维强教授与研究生一起听取了报告。
    报告首先回顾了上古汉语复声母研究的源流。“上古汉语有复声母”最早由英国汉学家艾约瑟在1874年提出,后经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中国学者林语堂、吴其昌、陈独秀、董同龢、陆志伟、周发高、严学宭等推动,使得这项研究逐步深入,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报告将复声母研究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世纪末期——复声母说的提出。第二阶段为20世纪前半期——复声母说的怀疑与论辩。支持者有林语堂、陈独秀、陆志伟、董同龢等人,反对者有唐兰等。第三阶段为20世纪后半期——复声母说的确立与系统化。主要有严学窘和竺家宁等人。
    报告详细介绍了拟定古汉语复声母的七条基本原则。一是必须有大量而平行的谐声例证,不能只凭少数孤证就认为是复声母。二是必须能够解释其演变。比如构拟上古声母为“gl-”时,要能解释它到中古变成“l-”是因为全浊声母“g-”最先消失,所以留下了“l-”。三是韵母应属于同一类型。比如“命令”二字韵母相同,只有韵母相同才可以确保声母形成“最小对比”,将其上古声母构拟为“ml-”。四是声母辅音要有结合的可能。复声母不是随意相加,而要有规律地结合,比如“l-”一般只出现在第二位。五是所构拟的语音形式要在该语言中构成一个整齐而对称的系统。比如构拟了“gl-”,就有相应的“bl-”和“dl-”等。六是利用形声字建构复声母之后,还要提出充分的旁证。比如在构拟“gl-”声母时,主要参考《说文解字》,同时还要有《经典释文》、《玉篇》等材料的旁证。七是要注意音节内部的结构规律。比如复声母的最大容量为3个辅音,且有严格的限制。
    报告最后对反面意见的八点质疑一一作了辩驳,诸如认为现代汉语方言没有复声母从而推断上古汉语也没有复声母,不了解复声母消失的原因;不注重“土人感”,以语音“通转”等模糊理论来否定复声母,因古代文献中无记载来否定复声母,把词汇演化与复声母混为一谈等。
    报告在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结束。胡安顺教授作了简要点评。他指出,竺教授的报告内容系统,材料丰富,语言幽默风趣,非常精彩,不仅使大家对复辅音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而且一些提法对同学们的研究颇有启示意义,例如“音素易位”、“上古汉语声母系统复杂,韵母系统简单,中古汉语韵母系统趋繁而声母系统趋简”等。他希望同学们要进一步扩展知识面,加强外语学习,脚踏实地从事学习和研究。最后他代表学科点、文学院和同学们对竺先生的报告表示感谢。
    朱先生是应我院和陕西省语言学会的邀请来西安讲学的,除我校外,朱先生还应邀在西北大学作了学术报告。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