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極甄氏家族的興起與甄姓氏族的发展史
漢代﹐中國的姓氏體系已確立﹐『姓』和『氏』融合不分﹐自天子至庶民都有自己的姓。顧炎武《日知錄》說﹕『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史記》始混而為一。』這時﹐帝舜的后代先秦時期以『甄』為氏的貴族﹐自然也繁衍成為以『甄』為姓的多支脈的宗族。《陳留風俗傳》說﹐甄姓『出中山﹑河南二望』。按古籍記載推斷﹐河南一望﹐應是封于陳國的胡公媯滿的子孫﹐後來成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 的望族。中山一望﹐應是『居中山』的陳通后代﹐後來成為中山郡(郡治今河北省定州市--包括無極縣一帶) 的望族。由此看來﹐『二望』同屬帝舜之後﹐從時間上看﹐河南一望歷史更久遠﹔從發展程度看﹐則中山郡的甄姓人迅速崛起﹐在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成為家世顯赫的『仕宦望族』。
據劉宗誠先生《無極甄氏族譜簡編》19系統的考証﹕西漢前期﹐甄氏先祖已在中山郡(國) 無極境內雜處聚居﹐成為中小地主。在豪強土地兼併中﹐甄族開始出現高門大戶。原以舉孝廉出身取得官職的人士﹐乘勢平步青雲﹐很快上升為大僚名宦﹐著名的人物有甄豐﹑甄邯﹑甄尋﹑甄阜等。甄邯的岳父孔光﹐是朝廷重臣和輔佐過成﹑哀﹑平三帝的丞相。憑借他的勢力﹐甄豐和甄邯﹐由一名地方官員很快擢升為皇宮內侍大臣。尤其在王莽建立新朝後﹐他們成為統治集團的核心人物﹐官職一升再升﹐爵位賞而又賞。甄豐官至大司空﹐爵受廣陽侯﹑廣新公﹔甄邯官拜大司馬﹐爵受承陽侯﹑承新公。一旦上升為官僚貴族﹐便在世卿祿制度庇護下﹐封妻蔭子﹐代代相傳。到西漢末年﹐無極甄氏家族﹐已成為中山郡的『仕宦望族』。
東漢末年﹐群雄競起﹐爭霸天下。無極甄氏家族與馳騁華夏的袁紹﹑曹操﹑司馬懿三大軍事集團首領攀附姻親﹐多次接受優錫賞封﹐使得累世家道殷富﹐滿門顯貴。甄邯後嗣甄洛﹐先為袁紹子袁熙娶為妻室﹐後被曹操子曹丕納為夫人﹐生子曹睿。魏黃初七年(公元二二年) ﹐曹睿稱明帝﹐追謚母甄洛為文昭皇后﹐追贈外祖父甄逸為安鄉侯﹐對甄氏全家賞賜累鉅萬。外祖母死﹐封贈安喜君﹐明帝身穿孝服﹐親臨吊唁﹐百官陪位。爾後﹐有十數人受封公爵﹑侯爵和入朝拜官﹐時有『甄半朝』之稱﹐把甄氏封建家族推向至尊至榮的鼎盛時期。
兩晉﹑南北朝﹐是我國社會大動蕩﹑大破壞﹐民族大遷移﹑大融合時期。無極甄氏家族﹐此時雖有人事上的遷調流徙﹐但朝中仍職官如雲﹐保持其公侯世卿地位。這時期的代表人物﹐西晉有甄德父子﹐南朝宋有甄法護兄弟﹐南朝梁有甄玄成父子﹐北朝北魏有甄凝﹑甄琛﹑甄楷祖孫三代。甄德本姓郭﹐魏明曹睿帝文德郭皇后從弟﹐因過繼文昭皇后甄洛亡從孫甄黃為嗣﹐改承甄姓﹐封平原侯。從此﹐甄德作為甄氏家族的一名重要成員﹐活躍于明帝曹睿和齊王曹芳年間﹐一代新貴﹐揚威朝野。甄德曾先後娶司馬師﹑司馬昭之女為妻。司馬炎建立西晉王朝後﹐加賞甄德特進﹑光祿大夫﹐官至宗正﹑侍中﹑大鴻臚。甄琛在北魏當官長達半個世紀﹐從中書博士升遷為權勢顯赫的史部尚書﹐是北魏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三朝元老。任職期間﹐頗多建樹﹐在鞏固北魏政權﹑溝通與中原地區經濟文化交流﹑推行均田制等方面卓有成效。甄琛病故後﹐孝明帝追贈其謚號為孝穆公﹐身著孝服﹐親臨靈堂祭奠﹐慰勞家屬﹐並為之扶輿出殯﹐可見地位之顯赫。(注﹕從﹐指堂房親屬。)
隨﹑唐朝代﹐科舉制度取代了曹丕建立的九品中正制﹐使原來依附世族門第因襲爵位﹑入仕為官的無極甄氏家族﹐同其他封建家族一樣遭受沉重打擊﹐從此走向衰落。但是﹐封建社會的科舉家族制度﹐同樣講究封建家族的血統關係﹐世族門閥觀念依然十分濃厚。在這樣的政治氛圍中﹐發跡于漢的無極甄氏家族後裔﹐通過自己的努力﹐仍然有不少能平步青雲﹐官居高位。如甄邯的十七世孫甄族﹑十八世孫甄紹為大州刺史﹐十九世孫甄協為縣令﹐二十世孫甄封為單于護府錄事參軍。盛唐時期的甄道一﹐系甄邯的二十一世孫﹐曾任刺史﹑防御史﹑御氏中丞﹑按察使﹑招討使﹑都督等要職。還有唐玄宗天寶年間的甄濟﹐在『安史之亂』中﹐視死如歸﹐以大智大勇保全了氣節﹐因而名垂青史。後官至禮部員外郎兼侍*史。
無極甄氏家族的發展﹐經歷了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而隋唐﹐上下八個朝代﹐前後八百年歷史﹐最後在階級關係急劇變動中分化瓦解﹐族運式微。這僅就其作為中山郡『仕宦望族』的家世與地位而言﹐但就其子孫繁衍說﹐則人丁日見興旺﹐支脈不斷增多。這些甄姓族人﹐一些仕宦官職遷調而流寓各地。如南北朝時期﹐甄琛﹑甄楷﹑甄鸞﹑甄德崇﹑甄玄成等人﹐到了山東﹑河南﹑江蘇﹑廣東﹑四川等地做官﹐其後人也會有落籍當地。還有一些甄族支脈﹐因避戰亂﹑災荒﹐隨著中原人口大南移的流向而播遷。(百姓通谱网)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幾次因北方少數民族南侵﹐戰亂給中原廣大地區造成極大破壞﹐迫使中原漢族人口大南遷。西晉懷帝永嘉年間(公元三0七至三一三年) ﹐北方匈奴貴族入侵﹐攻佔洛陽﹑長安中原大地處于國破家亡﹐出現了歷史上第一次人口大南遷。這次移民﹐以『衣冠望族』(士族) 為主﹐範圍包括現在的陜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省。公元一一二六年﹐金兵攻陷北宋京城開封﹐擄走徽宗﹑欽宗﹐戰禍使黃河流域地區大批的中原人﹐再一次向南遷移﹐定居江南。公元一二七六年﹐元軍大舉南渡﹐攻陷南宋京城臨安﹔隨後﹐從海陸兩路追擊南逃的南宋王室。元軍所到之處﹐燒殺擄掠﹐使江南廣大地區遭受空前浩劫。從而逼使大批原來定居江南的中原人和江南的土著居民﹐向著嶺南地區遷移。
中原人口大南遷﹐總的走向是自北而南﹐其路線特點是﹕黃河流域地區--長江流域地區--嶺南珠江流域地區。歷史上的幾次人口大南移﹐對於中原各郡(州) 著姓望族的流變產生決定性的影響。這是研究中國姓氏源流不可忽略的根據。自然﹐甄姓也不例外﹐不管是河北中山郡地的甄姓﹐還是河南郡地的甄姓﹐大抵都是隨著幾次中原人口大南移﹐向著東南地區﹑中南地區西南地區播遷。
據《新唐書》20記載﹐甄濟原是定州無極人﹐少年喪父﹐他的叔父曾任幽﹑涼二州都督。後來﹐他從無極遷到衛州(治所在今河南省汲縣) ﹐隱居青岩山十餘年。『安史之亂』後﹐甄濟應大將來瑱之聘﹐到湖北的襄陽做官﹐在宜城楚昭王廟的左側建造了一座別墅﹐來瑱死後﹐他在這座別墅住了七年﹐甄濟的兒子甄逢﹐就在宜城定居下來。又據台山縣旺北鄉﹑霞坑鄉合修的《甄氏族譜》記載﹐甄濟的裔孫甄廷宣﹐南宋高宗時考取進士﹐任國史撰修﹐出仕南京安慶府 (治所今安徽省安慶市) 知府事﹐在安慶定居下來。甄廷宣的兒子甄善慶﹐南宋光宗紹熙癸丑(公元一一九三年) 科進士﹐任廣東南雄府(治所在今廣東省南雄市) 推官﹐後來甄善慶的兒子便落籍廣東。無極甄氏家族甄濟這一支脈﹐沿著河北無極--河南汲縣--湖北宜城--安徽安慶--廣東南雄這一路線遷徙﹐典型地印証了甄氏族隨著中原人口大南移所發生的流變。其流向﹐同樣經歷了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再從長江流域到珠江流域的過程。
除無極甄氏家族甄濟一支流向清晰外﹐尚有江蘇沛縣及與之接壤的山東省魚台縣甄姓族人﹐其源流可佐証。據這兩縣甄姓人合修之《甄氏族譜》記載﹕先祖原是真定府(治所今河北省正定縣) 獲鹿縣人﹐元代因避兵禍﹐徙至河間府慶雲縣(今河北省慶雲縣) 。慶雲的開族始祖甄成﹐字子美﹐生三子﹐長子﹑三子仍居慶雲。二子甄實﹐字德輝﹐明永樂年間任湖州府同知﹐後升太僕寺少卿。『因官游愛沛風土』﹐於明代(年號不詳) 遷沛﹐為沛邑甄族始祖雲。沛縣和魚台縣的族譜﹐還保存著永樂二十年(公元一四二三年) 朝儀大夫兼修國史總裁胡儼為《慶雲甄氏族譜》寫的序。文內有《今德輝之族﹐由其祖處士某浴﹐自真定之獲鹿徙滄州之慶雲》的記載。由此看來﹐沛縣﹑魚台縣聚居的甄姓族人﹐來自河北省無疑﹐是否同出中山郡望待考﹐但可證甄姓氏族自北而南遷徙的流變。當然﹐姓氏人口流變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這裡僅就其變得總趨向作初步的探索。
廣東省所有甄姓人的族譜﹐都記載著同一個開始祖--甄舜河。並且﹐源頭來自中山郡望無極甄氏家族。甄舜河家族自宋度宗咸淳九年(公元一二七三年) 南遷珠江三角洲後﹐經七百多年的繁衍﹐其子孫遍布廣東台山﹑開平﹑恩平﹑新會『四邑』和其他縣市﹔並由此開枝香港﹑澳門地區﹐以及以美國為主的十多個國家﹐後裔十數萬之眾。據資料顯示﹐中國的甄姓人口不多﹐但播遷散居面很廣。一九八八年三月﹐沛縣﹑魚台縣甄姓人曾串聯合修族譜﹐範圍竟及江蘇﹑山東﹑安徽﹑河南﹑河北五省二十五縣二百餘村鄉。此外﹐東北﹑西北﹑西南地區以及湖南﹑廣西﹑江西福建等省﹐均有甄姓人居住。然而﹐當代中國甄姓族居以人口之『最』﹐是廣東為代表﹐這是探究嶺南甄氏宗族繁衍的意義所在。據甄進灼先生考據《甄氏族譜》後所撰寫的《甄舜河公南遷開族緣起初探》21等文記述﹕最初入粵的甄姓人﹐是原居安慶因任職而流寓廣東的甄善慶。善慶有二子﹐當他在任內去世後﹐長子景福攜眷扶父靈柩回安慶府﹐次子景賢在南雄珠璣裡定居下來。甄景賢有四子﹐依次取名如金﹑如壁﹑如圭﹑如錫。這次子如壁﹐就是廣東甄族『始遷一世祖』甄舜河。他『生于宋慶元乙卯年(公元一一九五年) 農曆三月十四日﹐妣徐氏﹑梅氏﹑黃氏﹐生子世茂。咸淳年間由南雄珠璣里涉水村遷居岡州(今廣東省新會市) 大岳甄村』。22
舜河家族南遷珠江三角洲﹐先後兩次徙居﹐第一次是從南雄珠璣里遷居岡州大岳甄村﹔第二次是從岡州大岳甄村遷居新寧縣(後改台山縣) 德行都(今開平市新昌一帶) 。
『南宋度宗咸淳九年(公元一二七三年) ﹐隨著漢民族第三次南遷大潮﹐舜河公由南雄遷珠江三角洲。當時他已七十九歲﹐子世茂六十二歲﹐長孫可立四十一歲﹐曾孫素善(金山) 二十歲。次孫德固是宋孝廉五馬大夫﹐官升延安太守﹐在廣州市和新會市都建有書院﹔曾孫素善誥封諫議大夫。可見舜祖南遷時﹐不是單身一人﹐而是四世同堂的文明仕族』。23
『舜河祖舉家南遷﹐先到新會大岳甄村。一二七四年﹐舜河公去世﹐享壽八十歲。當時是南宋末期﹐蒙古大軍南下廣東﹐一二七九年南宋末代皇帝趙昺﹐在新會崖門跳海自盡。當地舜河子孫為避戰亂﹐遂由四世素善(金山) ﹑仕達(可權) 率族西遷新寧德行都(今開平市城區新昌) 。素善子孫居旺北﹑霞坑。仕達子孫居石海簕沖始祖。素善﹑仕達二公之墓﹐在崖門舜河祖墳兩側﹐三祖墳現仍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