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万人四川张姓全国第三

2016年02月27日 | 阅读:1549次 | 来源:新浪网 | 关键词: 张姓 四川张姓

《说文解字》对张字的释义是:“施弓弦也。”张的本义是,把弦绷在弓上,将要开弓,与“弛”的意义相反。张是一个象形字,整个样子像张弓欲射。

  在金文中,张是一幅弓上已经放好了箭、随时准备发射的形状。由此引申出开弓、上弦、捕捉、伸展等意思。

  张字由“弓”和“长”左右组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一个张姓人和另外的人见面,对方问:“请问您贵姓?”“我姓张。”“弓长张,还是立早章?”“弓长张。”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张姓人十分看重其姓氏中的“弓”。从文字学来看,“弓”对于“张”字,是处于核心地位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文字演变过程来看,“张”字最初是“弓”和“矢”(箭)的联合体,它们是自然而然联用在一起的,弓箭本来就是要联合在一起才能发挥作用,有“弓”必然会有“矢”。后来,“矢”渐渐退出,让位于“长”,最后稳定为“弓”和“长”的联合体。

  为什么会出现“长”呢?有学者研究后认为,张姓始祖挥因为发明了弓箭,被黄帝任命为“弓正”(掌管弓箭武器制造的官职),“弓正”又被称为“弓长”,加上挥发明的长弓威力巨大,所以“长”字就逐渐替代了“矢”字,与“弓”结合为“张”字。

  到了现在,“张”字的意义很多,新版《汉语大字典》有21个义项,一般的字典有10多种,如夸张、张开、强、盛、张贴、看、望、扩大、布置等,这大多是后人引申而来的。

  此外,张也是一种星名。张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上二十八宿中的南方七宿(也称朱雀七宿)中的第五宿,在长蛇座中。天象排列形状像弓,称为弧星,也称为“天之弓”。张星是擅长制造弓箭的原始氏族崇拜的天象图腾,进而称为氏族名字、地名乃至姓氏。可以说,张姓是从“天上得来”的。

  关于张姓的起源,学界众说纷纭。其中得到最广泛认同的,是源自黄帝的孙子挥。

  《元和姓纂》说:“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当代著名的民族源流学家何光岳考证,挥是黄帝儿子玄嚣青阳氏的第五个儿子,姬姓。挥教族人学会制造和使用弓箭,狩猎鸟兽。因挥功勋卓著,颛顼封他为弓正,也称弓长,并赐姓张。张姓人把张挥奉为张姓得姓始祖。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挥是黄帝的第五个儿子,姓姬。因黄帝与蚩尤鏖战难以取胜,挥通过观察天上的弧星发明了弓矢,帮助黄帝大克蚩尤而“一统天下”。黄帝封他为弓正,赐姓张。如今,在很多张姓人的家谱中是这种说法。

  不管挥是黄帝的儿子还是孙子,抛开学术之争,张姓得姓几乎与黄帝同时代,算下来有5000年的历史。我们说到中华文明时,经常说“5000年文明”。因此,拥有5000年历史的张姓,几乎与中华文明时间相当,不能不说张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

  张姓作为中国第三大姓,绝不仅仅只是张挥这一个来源,还有一支是以祖辈名字命名姓氏的,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

  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大夫叫解张,骁勇善战。在晋齐战争中,解张被箭射中,血染战车,仍坚持在前线指挥,最终赢得了胜利,被封为张侯。

  关于解张,还有一个他和介子推的故事。晋文公重耳在没有当上国君,流亡落难的时候,一次饿得不行了,跟随他流亡的手下介子推,割下大腿上的一块肉为他充饥。重耳即将回国做国君时,跟随他的一部分人看到了光明的未来而争功,介子推耻以与他们为伍,不再跟着重耳,转身离去回到家里。

  介子推的家正好在解张家附近。解张听说后,劝介子推还是要去请功封赏,把属于自己的那部分争取过来。介子推没讲话,背着老母隐居到深山去了。解张很是为介子推感到不平,他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

  重耳看了解张的书信后,想起以前介子推的忠心,无论如何都要把他找到,让他来领赏,否则自己就成了忘恩负义的人。但介子推隐居在山中不出来,重耳下令烧山,想把他逼出来。结果介子推宁死都不出来,被烧死在山里。为纪念介子推的节操,他被烧死那天,就不准生火,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对于解张来说,他本想做个好事,但却事与愿违。

  解张的子孙以他的名“张”为姓,是为张姓。这支张姓世代在晋国为官。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这支张姓族人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3国的国都而迁移。

  韩、赵、魏的国都都变换过多次。韩国最初的国都在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后来南迁到宜阳(今河南宜阳县韩城),又迁到阳翟(今河南禹州),最后迁到郑(今河南新郑)。赵国最初的都城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后来迁到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最后又迁到邯郸(今属河北)。魏国最开始国都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后来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每一次国都的变化,张姓人都跟着迁徙。其中,以迁居到韩国的张姓影响较大,历代都有在朝为官的,有的位至公族大夫。如今,山西、河北、河南的张氏,大都是解张的后裔。韩国贵族、汉朝开国功臣张良,就是这支张姓人的后裔。

  与其他大姓相同的是,张姓也存在赐姓或他姓、少数民族改姓的情况。

  赐姓最为典型的例子是,《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三国时期,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被蜀汉政权丞相诸葛亮收服,诸葛亮赐其姓张,其子孙后代从此就以张为姓。

  唐朝时,北方有一个古老的民族叫奚族,历史文献中,常把奚族人记作奚人、奚回。奚族人中,有一个人叫张忠志。他本来不姓张,但原姓失考,因为骑马射箭武艺精通,被范阳(今河北涿州)守将张锁高收为干儿子,所以取名叫张忠志。

  张忠志被安禄山看上了,把他选为射生官(管理射猎的官员)。后来,他随安禄山入朝,被唐玄宗留作射生子弟。天宝14年(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张忠志逃回范阳,被安禄山收为养子,跟着安禄山一起闹腾。

  两年后,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任命张忠志为恒州(今河北正定)刺史。次年,郭子仪、李光弼等9位节度使把安庆绪围困在相州(今河南安阳)。张忠志向朝廷投降,被封为恒州刺史、密云郡公。乾元2年(759年),张忠志叛归史思明。

  上元2年(761年),史思明被杀,张忠志带着恒、赵、深、定、易五州归附朝廷,协助官军攻打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安史之乱平定后,朝廷对安史旧将既往不咎,封张忠志为检校礼部尚书、成德节度使、赵国公,赐铁券,赐姓为李,改名叫李宝臣,有的史籍中又写作张宝臣。

  此后,他在自己统辖的恒、定、易、赵、深、冀六州境内整顿武备,发展武力,任命官员,不给朝廷交纳赋税,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大历11年(776年),李宝臣改任左仆射,又封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陇西郡王。3年后,加封为司空兼太子太傅。建中2年(781年),李宝臣去世,终年64岁。

  他姓改姓最为典型的是,三国时期的曹魏名将张辽。张辽本姓聂,其先祖是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富商聂壹。汉武帝时,匈奴请求与汉朝和亲结盟,经过一番激烈争论后,汉武帝决定与匈奴和亲。

  但住在马邑(今山西朔州)的富商聂壹,因为长期与匈奴做生意,知道匈奴并无和亲本意,和亲不过是匈奴的权宜之计。他通过大行令(主管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王恢,向汉武帝建议,希望用计把匈奴击败。

  汉武帝答应了,派出5位将军连同车骑步共30万兵马在马邑设伏。聂壹奉命到匈奴阵营,向匈奴首领单于诈降说,他可以把马邑的县令干掉,让马邑投降,然后匈奴就可尽得该城财物。单于想到那么多财物就在眼前,立刻策划起兵。

  聂壹回到马邑后,以一名罪犯的首级讹称是马邑县令的头颅,引诱匈奴军队进入埋伏圈。单于带着大军朝马邑进攻,路上发现只有牲畜没有人,不禁起了疑心。他派兵攻下一个据点,俘虏了一名尉史。这个尉史经不住拷打,说出了30万汉军埋伏在马邑附近的真相。单于吓得赶紧撤兵,“马邑之谋”以失败告终。

  《三国志》中说,张辽“本聂壹之后,以避怨改姓”。是什么怨导致改姓,史书中没有说。聂壹引诱匈奴失败,导致国家花费巨大财力让30万大军白跑一趟,相信他应该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所以,有学者推测,聂壹家族“避怨”的“怨”,有可能是得罪了匈奴又破坏了国家和匈奴和亲的政策,所以改为了张姓。至于何时改为张姓,可能是聂壹改的,也可能是他的后人改的。

  至于少数民族改张姓的,例子就很多了。汉末三国时,乌桓族中就有张姓;十六国时期的后赵政权中,有许多羯族张姓;元未蒙古族将领伯颜帖木儿,英勇善战,后来归顺明朝,朱元璋赐他为张姓;女真族人咎卜,以武勇善战著称,明成祖朱棣赐他姓张;女真族中的颜盏氏、赤盏氏等在明朝也改为张姓;鲜卑、匈奴、契丹、金朝的特嘉氏,元代蒙古、色目人等少数民族,也有不少改为张姓的;近代满洲各族人大批改为张姓,使北方张姓人口增长快速。

  得姓始祖张挥:发明弓箭被赐姓

  “天下张姓出清河。”张挥受姓张,可以说是以职业为姓,也可以说是以官为姓,甚至还可以说是以职官为姓。这里又有什么玄妙呢?

  河南濮阳有个张挥公园,公园中塑有张挥像,基座4面有4组线描图案,记述了张挥的功绩:始制弓矢,射猎鸟兽,迎战共工,颛顼赐姓。

  挥和颛顼年龄相仿情趣相投

  话说黄帝战胜蚩尤、炎帝后,统一了中国中西部。河南濮阳一带是黄帝领土的东部边缘,黄帝为巩固边缘地区的统治,把两个儿子派去镇守。

  大儿子玄嚣被封在青阳(古清河之阳),因此得号青阳氏。另一儿子昌意被封在今河南、河北交界处,所在地被后人称为昌意城。玄嚣、昌意的封地一个在清河上游,一个在清河下游,两兄弟关系融洽,交往密切。

  玄嚣的儿子挥和昌意的儿子颛顼,两人年龄相仿,情趣相投。挥和颛顼都爱上了观天象,除此外,挥喜欢制作打斗器械,捕猎抓鱼;颛顼则喜欢思考高大上的问题,比如如何才能把天下各族融为一体。

  黄帝岁老年高,开始物色接班人,发现颛顼有治国王气,挥有为将之风。黄帝让颛顼去辅佐少昊,让挥负责制造器械、训练士卒。

  少昊对15岁的颛顼一见如故,立即委以国政。颛顼用了3年时间,让东夷人摆脱了贫困落后。少昊去世后,颛顼当上了首领,将东夷人并入华族。

  黄帝对颛顼展现出的雄才大略很是满意,把他调到身边,协助自己处理国政。颛顼得到重用,引起共工的不满。共工是协助黄帝打败蚩尤的西北部落首领,势力很大,常在黄帝外出巡视时代理国政,满以为会成为黄帝的接班人。没想到,年轻的颛顼代替了自己。共工哪里肯甘心,暗中积蓄力量,以待时机。

  受到启发挥发明新式武器弓

  却说挥受到黄帝的命令后,埋头苦干,制作了许多器械。挥特别喜欢镞器,镞器有石镞、铜镞和骨镞,将这些镞装在木杆上,可以做成枪或标枪,用来打猎或同敌人战斗,杀伤力比棍棒大多了。但镞器加工难,数量稀少,不能大量使用。有没有其他物品可以代替呢?

  古时濮阳一带雨量充沛,生长着各种各样的竹子。挥和搞镞器加工的工师夷牟发现一种毛竹,竹质坚韧,将它削来代替,一试果然可用。竹子制出的镞不需再装在木杆上,他们为这种竹镞起了个名字,叫箭。他们又将镞头缩小,做成金属制品装在箭竹的顶端,称为矢,以加大杀伤力。

  一天,挥在树林里看到一群猴子利用弯藤和树枝、竹枝荡弯的弹力从一个地方跳到另一个地方,不由得灵机一动,将箭附在弯竹和弯藤上弹出去,居然比投掷强得多。但问题又来了,怎样将弯竹、弯藤拿在手中将箭发出去呢?

  挥在夜晚经常观察天象。他发现西北方向有一颗大星,它的变化总是和兵灾连在一起。因该星大而亮,又如此凶恶,挥称它为狼星,又叫天狼星。天狼星的东南方向,又有9颗星排成的一个星座,其中8颗星排成一个弧形,弧背指向天狼星,弧背前方有一星,如同一个镞矢。

  这天晚上,挥望着弧矢星,不禁想到,弧矢星很像弯藤和箭,如果用一根弦将弯藤两端连起,将箭装在弦上发射出去,那不就成了吗?挥赶紧试验,果然成功了。

  挥悄悄地派人把这个消息告诉颛顼,颛顼很是激动,把这种武器命名为弓,委任挥为弓正,叫他不要声张,继续研发。当时的“正”是国家负责一个行业部门的长官,如水正负责治水,木正负责伐木,金正负责金属开采冶炼加工,土正负责管理土地,火正负责管火等,弓正就是负责制造弓箭的长官。

  挥当上弓正后,又进行了许多试验。他发现制弓用的材质、弹力越大越好,又发明了竹弓、柳木弓、桑木弓。木弓的出现,使弓越造越长,威力也越来越强打,人们打猎捕鱼、降伏敌人的能力也越来越大。

  协助颛顼打败共工被赐姓张

  挥在观察天象时还发现,当镞矢星指向天狼星时,天狼星就恢复如常,天下就太平;当矢镞星偏离天狼星时,天狼星就变色,天下就兵连祸结。挥担心地看到,从天象看,弧矢星正在偏离天狼星,天狼星又快要变色了,而且这次的变异特别大,预示着人间要有大的兵灾出现。

  挥对共工暗中操练士兵的事情有所耳闻,将自己的这一发现告诉了颛顼。颛顼当然知道共工的所为,对挥的忠心深为感动。

  不久,黄帝去世,颛顼继承大位。颛顼为跳出共工势力的包围,与挥商议,将都城迁到帝丘(今河南濮阳)。颛顼刚迁都,共工就迫不及待地发动了叛乱。

  颛顼命挥领兵迎战。共工经过长期精心准备,兵力强盛。挥和颛顼商议,以奇取胜,把叛军一步步引入埋伏圈后,伏兵四起,弓箭像飞蝗一样射向叛军。叛军哪里见过如此密集的飞箭,以为是天神相助颛顼,立即溃不成军,四散逃命。共工的这次叛乱,就这样平定了。

  颛顼封挥主祀弧星,终生为将,把整个清河流域都封给他,还模拟开弓射箭的形态,赐挥为张姓。

  挥没有沉迷于享乐中,他仍然钟情于观察天象和制作器械。他运用弓箭原理,制作出了各种各样捕鱼捕鸟捕兽的罗网,他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产弓箭和网罟为业。对投靠他的氏族民众,一律平等相待。就这样,张氏族一天天地繁盛起来。

  /张姓故事/

  张姓最大堂号“百忍堂”的由来

  作为张姓最大的一个堂号,百忍堂是怎么得名的?

  《旧唐书》记载,唐代时,寿张县(今河南濮阳台前县)张家庄村有个叫张公艺的人,九世同居,和和睦睦,相安无事。远近乡邻称颂不绝,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很是好奇,在封泰山返京时,亲往张家探视,并请张公艺介绍保守家业、宗亲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

  谈到治家,张公艺说:“不治一室,岂能治天下”;谈到宗亲和睦,张公艺拿出一张纸,写下了100个忍字,并详细说明了“百忍”的具体内容: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闹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但张公艺提倡的忍,并不是不讲是非原则的忍,不当忍的,就无需再忍。

  唐高宗听后很是感动,封张公艺为醉乡侯,封张公艺的长子张希达为司仪大夫,并写下了“百忍义门”4个大字,敕建“百忍义门”。

  张公艺去世后,这个九世同居、近千人的大家族,虽已迁徙到山东等地,但依旧人丁兴旺、团结和睦。后人为纪念这位“忍孝”治家的贤人,为他修建了百忍堂,以作纪念。在台前县桥北张村,至今还保留着百忍堂的遗址。

  《百忍歌》全文是:

  百忍歌,歌百忍。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之根本。能忍夏不热,能忍冬不冷。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贵不忍则倾,富不忍则损。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妇不忍多争竞。刘伶败了名,只为酒不忍;陈灵灭了国,只为色不忍。石崇破了家,只为财不忍;项羽送了命,只为气不忍。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古来创业人,谁个不是忍。

  百忍歌,歌百忍。仁者忍人所难忍,智者忍人所不忍。思前想后忍之方,装聋作哑忍之准。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结邻近。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余积,忍得荒淫无疾病。忍得骨肉存人伦,忍得口腹全物命。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憾。忍得人骂不回口,他的恶口自安静。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没劲。须知忍让真君子,莫说忍让是愚蠢。忍时人只笑痴呆,忍过人自知修省。就是人笑也要忍,莫听人言便不忍。世间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事来之时最要忍,事过之后又要忍。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万祸皆灰烬。

作者: 黄勇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