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传统引争论,现代法律拟出规定作回应
姓氏是血统延续的符号,民间非常看重,特别是农村更甚。现代家庭很多都是由两个独生子女组成的双独家庭,下一代也是独生子女,孩子姓氏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如果把孩子的姓氏问题作为一个话题来讨论,有很多人都会表示孩子随父随母姓并不重要,只要孩子健康成长就好。可议论旁人容易,落到自己身上就不好处理了。我国民间素有子随父姓的传统,孩子的姓不只是姓氏问题,在现代生活中还标志着男方或女方的话语权,所以孩子姓氏问题就更不容小觑。
事实上,孩子跟谁姓,在60后、70后们看来,是一个不需要考虑的问题。而如今在80后、90后这里,因为夫妻双方大都是独生子女,孩子的姓氏就成了涉及“家族利益”的大事,一些家庭甚至发生了“姓氏争夺战”。“孩子跟谁姓”已成为时尚话题之一。就“你希望孩子跟谁姓”这一问题,曾有媒体对百名80后市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四成人家中曾因孩子姓氏有过争执。支持孩子随父姓的人,多强调“传宗接代”,是文化传承,而支持孩子随母姓的人,言语中多考虑到父母的心情,双方父母也更为开明。
其实对于姓名的问题,表面上看只是一个符号的争夺,其实质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的碰撞。
关于姓氏争论问题,中国立法机关拟对民法和婚姻法相关条款作出解释:中国公民原则上应当随父姓或母姓,同时有正当理由的也可选取其他姓氏。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27日在北京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信春鹰向会议作民法、婚姻法有关条款解释(草案)的说明。
民法中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而婚姻法中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
“实践中存在对上述规定理解和执行不一致,一些地方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也不同,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遇到一些实际困难。针对现实问题,对民法通则和婚姻法的相关规定释明法律含义,是必要的。”
姓氏体现着血缘传承、伦理秩序和文化传统,公民选取姓氏涉及公序良俗。通过法律解释,明确公民原则上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符合中华传统文化和伦理观念,符合绝大多数公民的意愿和实际做法。
实践中,也有一些公民因回复祖姓、由他人抚养等原因,在父姓、母姓之外选取姓氏。考虑到社会实际情况,公民有正当理由的也可以选取其他姓氏。
此次解释(草案)内容包括:公民依法享有姓名权。公民行使姓名权,还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公民原则上应当随父姓或母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择姓氏:
——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
——因由法定抚养人以外的人抚养而选取抚养人姓氏;
——有其他正当理由。
为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草案还明确:少数民族公民可以根据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选取姓氏。